新课程改革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基本素养提高途径探析

时间:2022-09-25 10:48:49

新课程改革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基本素养提高途径探析

摘 要:新课程改革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经过分析发现,现阶段我国普遍存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偏低的状况,对新形势下农村教育教学的改革起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本文分析了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教师应有的基本素养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基本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农村;小学语文;素养;途径

新课程改革下农村小学语文老师基本素养包括多个方面,其中主要的两方面是对教材的解读情况以及课堂授课的艺术方式。如何通过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让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和教学经验,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在课堂上自然流露,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进步,成为新课程改革下的面临的重要形势,也是值得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

一、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提出较高的要求。小学语文老师的综合素养是一个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几下几个方面:思想道德方面,主要是理想、道德、作风、品行、人格等。专业知识方面:文学及语言学知识、学科教育教学知识;专业技能方面:教学技艺、教学能力、知识结构;相关知识:知识范围,与本学科有关的其它知识;相关技能: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其他技能。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以上的综合素质,还应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因为观察是儿童学习的基本途径,是语文学习的保障,是智力发展的基础。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此,也是影响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需求产生动机,价值观影响动机,动机又激发行为,情感影响态度,态度决定行为。兴趣又是学习最原始的动力等。

二、新课程改革下农村小学语文老师素养问题分析

1.教师自身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不强。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一些教师很容易出现表述或表达不清、语言表达欠生动、授课方式呆板、专业素质不过关等因素。语文是一项交际性非常强的工具,重视实践的训练和引导。而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上来。容易导致部分学生对课堂缺乏兴趣,甚至出现厌学的情绪。

2.教师自身知识水平有限,理解能力差。

教师自身知识水平的局限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教师对课程的生动性、基础性、知识性、社会性等的把握不足,会影响到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教育引导。对于小学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对知识的渴求和成长阶段。但教师理解不到位,知识水平低在某种程度上使课堂处于无效的状态。小学语文课堂重在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生动表达能力,而教师的知识欠缺势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联想。

3.教师的情感、态度等非智力不突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表情、动作等是小学课堂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意愿等。部分教师由于受到自身性格特征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在这些非智力因素方面不够突出,本该通过生动的联想或想象,以形象有趣的故事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培养他们的语感和兴趣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却意外缺失。导致学习方式呆板,内容空洞,过高估计了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和授受能力,使他们没有真正体会到语文课堂的生动有趣和生机活力,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

三、新课程改革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基本素养提高途径探析

1.语言素养的提升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应当着重从语言方面来提升语文素养。课堂上的小学语文教师,有通过课堂语言来传授知识的教师,也有通过对教材书的朗读来达到教学目的声音。这些都反映出了语文教师的基本语言素养。如在朗读课本内容时,教师能否做出全身心地投入,做到声情并茂,有效传递出教材中的真实情感,为静止的文字南北方赋予强有力的生命力。因此,身为语文课堂的教师,应当将每一节课都当作自己语言素养修炼的机会,精心准备,有效实施,认真细致研究课文内容,品味其中的滋味,注重自己语感的培养。

2.语文素养的提升

身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具备广泛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古代汉语、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对各种文体要有准确把握的能力。比如面对一篇童话,语文教师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童话,基于童话体裁应该如何教学。这正如美术中的素描课,老师的课堂要有素描课的特色,而不能用油画的方法来教学一样。童话课应该上出童话的味道;诗歌应该上出诗歌的感觉;散文要有散文的特色。而不是像大部分老师那样,所有的课文一律用“讲读”的方式来上。基于文本的文体特点来体会文本表达的特点,是需要教师深思和加强的。唯有如此,我们的语文课才能真正说得上独具特色,不至于温温吞吞,任由别人冠以似是而非的评说。

3.文学素养的提升

文字素养也是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重要组织部分,文字素养的提升,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成功驾驭语言,使自己的语言具备较强的文学魅力。情感与语言是对于小学课堂来讲,永远令人期待而又充满好奇。因此,语言的文学性对于课堂的效果以及授课方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语言的生动有趣、幽默诗意性无疑为极大地化解学生们心中的疑惑和不解,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语文首先是美的,其次才是可感的,有灵性的,温暖的。如此,学生才能在语文课堂里不断受到感染,获得语言浸润和文化的陶冶。当学生能感受或体会到这种文化的力量时,学生自然而然会喜欢甚至是热爱语文课堂。

四、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对农村小学语文老师的基本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老师的基本素养,对我国新课程改革在农村教学中的推进,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综合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瑞娜.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究[J].山西:新课程:小学,2012(12):4-4.

[2]楚训武.新课程下如何开展农村小学语文教学[J].北京: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2(07):80-80.

[3]何文舟.新课程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及对策[J].吉林: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上旬),2012(07):91-91.

[4]苏婷.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分层教学的探究[J].云南:学园:教育科研,2012(21):116-117.

[5]陈会晓.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J].新疆:新疆教育,2012(18):162-163.

作者简介:邓西文(1961-),男,河南新安人,教师。

上一篇:幼儿教师舞蹈创意教学的途径 下一篇:探索体育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