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不”和“没”的频率差距动因

时间:2022-09-25 10:42:12

摘 要:本文从否定词“不”和“没”出发,融入语言的经济原则,浅析了“不”和“没”的频率差距动因。论文主要讨论了表达同样语义效果时,“‘不’+名词”、“‘ 不’+形容词”以及“动词+不~”形式与“没”类否定形式的不同表现形式并得出结论:语言经济原则是影响“不”和“没”的使用频率差距的动因之一。

关键词:“不”和“没” 频率差距 语言经济原则

一、前言

“不”和“没”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否定词。虽说二者的使用频率都很高,但使用频率排行却相差近10倍。“不”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没”的使用频率。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不”和“没”的研究现状,然后概述语言的经济原则,进而就语言经济原则对“不”和“没”的频率差距所产生的作用展开分析讨论。

二、前人研究“不”和“没”

汉语中最典型的否定方法是用否定标记“不”或“没”进行否定(石硫智:2001)。《现代汉语八百词》对“没(有)”和“不”作出过区别比较。熙先生曾提到:“‘不’加在表示动作的动词或词组前边往往是对某种意愿的否定(不愿意、不肯、不想)――有时表示某种习惯或癖好。――‘不’还可以表示假设。” “‘没’加在谓词性成分前边表示动作没有完成或是事件没有发生,相当于文言里的‘未’。”许多学者从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分析“不”和“没”的结构用法,也有学者结合对外汉语教学中常见的留学生对“不”和“没”的误用情况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但几乎没有人研究过“不”和“没”的使用频率差距的动因。

三、语言经济原则

1. 语言经济原则的定义

语言经济原则(the Economy Principle)又称省力原则(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可以概括为以最小的认知代价换取最大的交际收益。

2. 否定词“不”的语言经济原则

本文需要说明以下两点:第一,词的使用频率差距受诸多因素影响。第二,本文仅从语言经济原则的视角浅析“不”和“没”的频率差距的动因。

2.1 “‘不’+名词”的语言经济

《 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指出:“‘不’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否定。” 笔者发现,“不”还可以用于个别名词前表否定。比如在“不爷们儿”、“不孝子”、“不丈夫”、“不时”等表达中,“不”否定的是其后的(复合)名词。

“扩展法”常用来区分定中复合词与定中短语(词组)。通过“扩展法”对“孝子”进行分析,孝子≠孝的子。可见,“孝子”是定中复合名词,在它前面加上否定标记“不”,“不孝子”就是它相应的否定形式。“‘不’+名词”的形式所表达的语用效果可以用“没(有)”类否定表达出来。例如,“他是不孝子”这句话可以用“没(有)”类否定来表达出其语用效果: “他只顾自己逍遥快活,从来没有赡养他年迈的父母,从来没有顾及两位老人的感受”。同样,“不爷们儿”、“不丈夫”、“不时”等“‘不’+名词”的形式所表达的语用效果都可以用“没(有)”类否定表达,但在实际应用中,常用前者,例如在日常应用中常用“不时”,例如“她不时哼哼小曲儿”而很少用“她没有确定具体时间哼哼小曲儿”。显然不管是对说话者而言还是对听话者而言,“‘不’+名词”的形式要省力得多。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用“没(有)”类否定来表达“‘不’+名词”的效果往往需要叙述得更具体,有时甚至要阐述出语境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在这种情况下,语言经济原则促使“‘不’+名词”的使用频率更高。

2.2 “‘不’+形容词”的语言经济

形容词在丰富的语言世界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形容词往往用来描述事物的性质和状态,而大千世界其实又是物质的世界,用以描述大千世界的形容词非常多。对同一事物的描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各种描述终究都是通过人的大脑加工后的主观产物,因而笔者认为形容词其实是一类主观词。“不”可以直接用在形容词前表示否定,“没(有)”虽然不能直接用在形容词前表示否定,但“‘没(有)’+名词/代词+形容词”却符合语用习惯。形容词的使用频率很高,与之对立的否定式的使用频率当然也很高。不过在表达形容词的否定时,语言经济原则决定了“‘不’+形容词”的使用频率高于“‘没(有)+名词/代词+形容词”的使用频率。

例如:

甲:轩轩漂亮吗?

乙:没(有)筱筱漂亮。

丙:不漂亮。

丁:漂亮。

对于甲提出的问题,丙和丁分别作出了明确的否定和肯定的回答,而乙的回答则可作出不同的理解,比如:a.轩轩漂亮,但筱筱更漂亮;b.轩轩和筱筱都不怎么漂亮,但筱筱比轩轩漂亮;c.轩轩不漂亮(说话人借筱筱含蓄表达心中的否定观点)。单纯对形容词否定时,明显“‘不’+形容词”比“‘没(有)’+名词/代词+形容词”更经济。一般情况下,说话人会直接用前者来表达自己的否定观点,而不会用后者来影射自己的否定观点,加重听话者的理解负担。

2.3 否定可能态中“不”的语言经济

诸如“说不清”、“看不懂”、“买不起”等“动词+不~”的形式就是汉语中动词否定可能态的表现形式。动词的可能态在汉语中使用广泛,其否定式“动词+不~”也很常用。在一定条件下,动词的否定可能态所表达的语义效果可以用“没”类否定表达出来。例如,“他解释不清这件事”这句话,可以用“没”类否定表达为“他没有办法解释清楚这件事。”显然“没”类否定的表达不比否定可能态的表达省力。虽然可以表达出同样的效果,在语言经济原则作用下“动词+不~”的使用频率比“没”类否定的使用频率要高。

四、结语

影响词频的因素很多,语言经济原则虽然只是影响频率差距的因素之一,其作用仍不容忽视。本文的论述证明,从语言经济原则的角度考察“不”和“没”的频率差距动因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 熙. 语法讲义[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 姜望琪. Zipf与省力原则[J].同济大学学报,2005(1):87-95.

[4] 张敏.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潘虹(1989-), 女,汉,重庆梁平,重庆师范大学2012级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上一篇: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及自编教材建设的几点认识 下一篇:高校青年英语教师素质提升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