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新闻 第12期

时间:2022-09-25 10:36:13

院校新闻 第12期

武汉大学研制成功稻米生产人血清白蛋白技术

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杨代常为首的课题组历经4年研究,建立了“水稻胚乳细胞生物反应器技术平台”。据悉,这项被列入国家“863”攻关项目的技术近日通过专家组鉴定,可实现从稻米中生产人血清白蛋白。

据介绍,人血清白蛋白一般从人的血浆中提取,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因失血、烧伤、烫伤、整形外科手术及脑损伤引起的低蛋白血症以及肝硬化、肾水肿等,而我国每年临床和疫苗辅料需要人血清白蛋白在150吨至170吨之间,若完全从血浆中提取,相当于要两亿人年均献血100毫升。尤为紧迫的是,我国目前血浆供应严重不足,每年市场缺口高达60吨至80吨。

杨代常主持完成的“水稻胚乳细胞生物反应器技术平台”,大约在1亩水稻中可提取两公斤人血清白蛋白,不仅能满足人血清白蛋白的市场需求,而且成本低,安全可靠,能杜绝病原菌污染。

目前,杨代常课题组正与武汉禾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并开始进入国际工业试剂市场,可望再经4至5年努力使“稻米生产人血清白蛋白技术”进入医药市场。

上海交通大学获新药研究新成果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的研究人员获得了神经源性疼痛调节研究的重要突破首次发现并证明脊髓D-型氨基酸氧化酶是一个治疗神经源性疼痛的新靶点分子。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其中神经源性慢性疼痛靶点研究还得到国家新药创制大平台项目的资助。

神经源性慢性疼痛由外周和中枢神经损伤所导致,涉及众多病人(约0.3%人群),目前缺乏有效及特异性的干预治疗手段,因此寻找和发现治疗神经源性慢性疼痛的新靶点和新型镇痛药物研发,一直是神经生物学研究的热点。

上海交通大学王永祥教授研究团队采用基因敲除/变异技术、脊髓组织基因表达技术和酶活性抑制技术等方法,研究了脊髓D-型氨基酸氧化酶在神经源性慢性疼痛中作用,对欧美传统学术观点和日本学者的结论提出了挑战,证明脊髓D-型氨基酸氧化酶是治疗神经源性慢性疼痛的新靶点分子,并得到国际承认。世界药理学顶尖杂志Journa/of,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认为:“该研究及时地为神经源性慢性疼痛作用机制的认识和设计治疗神经源性慢性疼痛新方法,提供了创新性思路。”

厦门大学发现一种基因 或有助于治疗老年痴呆症

厦门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许华曦、张云武教授课题组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存在于小鼠中的一种名为Rps23r1的基因蛋白可以抑制与老年痴呆症发病密切相关的生化过程。这一研究成果为老年痴呆症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并为解释“为什么人类会患上老年痴呆症而小鼠不会”这一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据介绍,长期以来,科学家们认为,β淀粉样蛋白在大脑里的过量堆积和神经元细胞呈神经纤维的缠结是导致老年痴呆症的“罪魁祸首”。该课题组成员张云武教授称,“经过八年的研究工作,我们在小鼠细胞中筛选、鉴定出了Rps23r1基因,并通过细胞实验和转基因动物模型,证实了这种蛋白能同时明显抑制β淀粉样蛋白生成和神经元细胞里神经纤维的缠结。可谓达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

该课题组组长、厦门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许华曦教授表示,课题组还会将研究推向深入,“当务之急”便是在人类中寻找这个基因的同源物,“倘若能找到,就可以通过研发药物来‘激活’这个基因,使它发挥作用,有效抑制老年痴呆症的病因。”

扬州大学牛结核诊断试剂盒将问世

一种快速检测牛结核的方法及其相应检测试剂盒,近日通过国家发明专利申请。这项技术是由江苏省扬州大学兽医学院院长秦爱建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历时近3年研制出的。

牛结核病是由牛分支杆菌和结核分支杆菌所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慢性消耗性传染病。要控制牛结核病的发生与流行,必须加强对该病的检测。目前,国际上建立了一种新颖的用于诊断牛结核病的牛Y干扰素测定技术。该方法通过全血培养,牛分枝杆菌抗原PPD作为刺激物,利用牛Y干扰素特异性抗体检测全血培养中释放出的Y干扰素,从而对牛结核病进行诊断。Y干扰素试验客观性强、速度快、重复性好,并且操作简单,结果判定明确,易标准化。目前,国外已有相应试剂盒生产。但进口检测试剂盒在1万元以上,价格昂贵。

扬州大学兽医学院秦爱建教授所带领的课题组,用人工表达的牛干扰素研制出了相应的单克隆抗体,并成功建立了检测方法。该技术一旦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不仅可为国家节约大量外汇,还将在保证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提高农产品出口份额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上一篇:安全与无线:备战通信时代 下一篇:上海交通大学在金融危机中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