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北京老规矩·序

时间:2022-09-25 10:18:45

感慨老规矩

2014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题是《北京老规矩》。一位参加评卷儿的朋友告诉我,考生们似乎对这个作文题毫无思想准备,而且题目也有些陌生,所以能领会作文题意的考生不多。自然,有些考生的语文考试让这个作文给拉了分儿。

说起来,确实让人感到难为情,北京的考生,怎么会不知道北京的老规矩呢?这句话放到三十多年前,北京人会脸红。现在说,就不足为奇了。尤其是对乳臭未干、尚未涉世的高中毕业生来说。

也许他们从小儿长这么大,压根儿就不知道什么是老规矩。一位考生走出考场后感言:“新规矩我们知道得都不多,更别说什么老规矩了。”

客观地说,这篇作文,别说让高中毕业生写起来感觉有点儿难,他们的家长也未必能写得出来。因为他们的家长,多是“”当中或之后才出生的,正赶上对“老东西”“老文化”的讨伐之时,所以对北京的老规矩知之不多了。一位家长感叹:“这些年谁还讲老规矩?许多老规矩都被人们遗忘了。”

的确,这道关于“北京老规矩”的作文题,不但给参加高考的学生出了一道难题,也给家长出了道难题。进一步说,更是给当今社会出了一道比较难写的命题作文。

为什么这道看似简单的作文题,却成了考生的难题、社会的难题?就是因为很多高中毕业生甚至他们的家长,不见得知道“规矩”这俩字的确切意思,更别说知道什么是北京老规矩了。

笔者写到此,也不由得一声叹息:丢什么,也不能丢了老规矩呀!要想有好的社会风气,要想让人们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您不提那些老规矩,真是不行。

这些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老规矩,已经丢得差不多了,再不抢救、整理、挖掘,恐怕就没多少人知道了。所以对那些被人们遗忘的老规矩,重新认识,并把它们拾掇(重新整理)起来,也许正是北京的教育机构,确定2014年高考作文题的初衷。

什么是老规矩

所谓老规矩,就是老年间的规矩。要想弄清老规矩,首先得知道“规矩”这俩字是什么意思?

简单说:“规”,就是做木工活儿画圆的圆规。“矩”呢?是做木工活儿的曲尺。当然,现在这两样东西,已经不限于木工活儿的工具了。

古人说事儿论理,喜欢打比方。荀子说:“规矩诚设矣,则不可欺方圆。”咱们的这位老祖宗是拿这两样工具打了个比方,意在说明规则和礼法的重要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敢情规矩这个词儿,是从荀子这儿来的。

但是,规矩跟法律还不一样。法律一条一条在那儿摆着,您违犯了哪条,对不起,您要接受哪条的处罚,该蹲大狱蹲大狱,该挨刀挨刀。

规矩则没那么严重。它更多的是道德层面的约束。您不守规矩,顶多受到人们道德上的谴责,或者罚出场外,大伙儿不带你玩了,还到不了蹲大狱啃窝头的份儿。

《史记・礼书》中说:“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司马迁说得非常好,甭管干什么事儿,都有规矩。按规矩做了,往上说就是仁义的人。不按规矩做,再往前迈一步,您就犯法了。

其实,规矩又有点儿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游戏规则”,各项体育比赛都有规则。比如足球,犯规轻的,吹哨警告;违规稍重的,黄牌警告;严重犯规,就要亮红牌,直接罚出场外了。

说到这儿,您就会明白,什么是规矩了。简单说,它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准则,包括标准、礼法、习惯等等。

韩非子在《解老》中说:“万物莫不有规矩。”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管干什么都有规矩,否则,就会乱套。

我们说的老规矩,如果细分的话,主要可分为四类:

一是家规,即家庭或家族定的规矩;二是社会交往的规矩;三是社会场所的规矩,比如交通法规,乘坐地铁的规定,影剧院的相关规定等;四是行规,也叫门规,即各行各业、各门各派、三教九流的规矩。

我们通常说的老规矩,主要是指家规和社会交往的规矩。这也是这里重点要说的。

北京老规矩

说到老规矩,很多人马上会想到北京的老规矩。这不仅是因为北京的老规矩多,而且还因为北京的老规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北京的老规矩,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老规矩的典范。您在全国各地的老规矩里,都能找到。

为什么说,北京的老规矩具有代表性呢?

首先,我们所说的老规矩,追根溯源,大都来自咱们中华民族老祖宗的礼教。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人们就把礼和规矩联系起来了。《礼记》里说:“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那会儿,礼跟规矩,就是一回事儿了。

古代的“礼”字与“履”字是相通的。什么意思呢?守礼,就是守规矩,只有守规矩,才能干成事儿。如同穿好鞋,才能走好路。孔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当时的人,对礼和规矩是多么当回事儿。

那么,咱们老祖宗说的礼和规矩是什么呢?浓缩起来说,它的核心内容就是“三纲”“五常”“十义”。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夫义,妇听。

我们所说的北京老规矩,无一不渗透着这些“纲常义”的内涵。而这些规矩的内涵,在中国传承了两千多年。所以,北京的老规矩在全国具有代表性。

其次,北京曾是六朝古都。哪六朝?燕(都城)辽(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北京)、清(京师),这六朝,离我们的今天最近。此外,北京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北京的文化,包括老规矩,集中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当然,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和文化的重要代表。

作为首都,北京又是全国的首善之区。“善”,是好的意思。所谓首善,就是全国最好的地方。这里的最好,可不是指风景,而是指社会风气、风尚、德行、规矩等“软实力”。

正因为北京是首善之区,很多风尚和规矩,带有示范功能,让全国各地效仿。因此,北京的风气、风尚直接影响着全国。

汉代有首民谣:“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说的是都城的妇人,如果喜欢把头发盘成高高的发髻,那么,其他城市的妇女,也会纷纷效仿,而且盘得比都城的妇人还要高出一尺。都城的妇人喜欢描长眉,那么,其他城市的妇人描的眉毛能占半个额头。都城的妇人如果喜欢穿长袖的服装,那么,其他城市妇人的袖子能用整匹的棉布。

您瞧,首善之区的影响力有多大?当然,这是民间老百姓的说法,有些夸张。但事实确实如此。

所以,我们聊到老规矩时,首先要说北京的老规矩。实际上,北京老规矩,是全国“通用粮票”,换句话说,北京老规矩,也是其他地方的老规矩。

老规矩的特点

说了归齐,规矩属于约定俗成、代代因袭的道德规范。因此,很多老规矩并不是一下就形成的,或者说,不是一时一事立的规矩。

说老实话,一时一事立的规矩,不可能立得住。许多老规矩,之所以老,是因为它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练。

有许多老规矩是没有文字的,它的传承是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口传心授,以及家庭熏陶和长辈的耳濡目染。

正因为如此,规矩传承和相授方式是潜移默化的,或者说是在日常生活中,受前辈的教化所形成的。

老规矩与民俗民风有很大关系,可以说民俗里有许多老规矩,老规矩里又能体现出一些民俗。比如说北京老规矩里,有不跟邻居借刀剪,不对着镜子吃饭睡觉等,就属于民俗。

另外,老规矩虽然“老”,但它往往与一些新规矩息息相通,或者说有些新规矩是由老规矩派生出来的。换句话说,有些老规矩是可以推陈出新的。比如:出门儿要言语,回家要打照面儿(出必言,返必面)。这些老规矩是早年间,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时代立的。

现代社会,别说四世同堂,三世(年轻父亲带着老婆孩子跟自己的父母一起过)同堂的都很少,一般的家庭组合是两口子带一个或两个孩子。年轻的父母,出门跟谁言语?回家跟谁打照面儿?显然不是自己的父母,而只能是夫妻相互之间。

虽然这个老规矩的主旨,是对长辈的尊重,但找不到长辈,跟平辈或晚辈打招呼也能体现出一种尊重。当然,重要的是让自己的孩子知道,并且按这个老规矩办。

老规矩的最大特点是,被大众所认可。虽然有些老规矩属于家规,有其独立性,但如果作为老规矩传承,必须要获得社会的共识。

过去,一般家庭都有家规,尤其是一些老根儿人家(老式家庭)。尽管家规各有侧重,但整体还是离不开“三纲”“五常”“十义”。

比如,有名儿的家规《朱熹家训》,其中有:“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于礼也,交朋友贵乎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等等。您看,这些家规,哪条离得开“纲常义”的内涵?

拾掇老规矩

中国有句老话:“东西越老越值钱。”其实,这句老话并不准确。事实上,有些东西并非越老越值钱。

例如,同样是明代成化的瓷器,一件斗彩鸡缸杯,在拍卖会上,拍出了2.8亿人民币。而一件青花小罐,却只卖了1.2万人民币。为什么?前者是官窑,品相又好。后者是民窑,还有一道冲(小裂纹)。所以身价不可比。您看,是所有的东西都越老越值钱吗?

老规矩也如是。并非所有老规矩,都是道德和文化层面上的精华。相反,有些老规矩属于繁文缛节,有些属于束缚人思想的教条,有些属于歧视妇女的封建礼教,还有一些带有迷信色彩和江湖习气的陈规陋习。这些内容的老规矩,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很多已被淘汰。对这些已经死了的老规矩,我们也没有必要再让它起死回生。所以,我在这里基本上没有涉及这一类老规矩。

但是,我们不可否认,有很大一部分老规矩,还是有让它们继续“活”下去的必要。因为我们的现实生活,离不开这些有道德意义和行为规范的老规矩。

从前面聊的,您也许能看出,老规矩是礼教的产物,有些老规矩本身就是礼数。正因为如此,老规矩在辛亥革命以后的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鲁迅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也是一面旗帜。

鲁迅先生在号称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这段话的意思是:几千年的封建礼教,虽然说的是仁义道德,却是张着大口在吃人。

当年,鲁迅先生的这段话,无异于向封建礼教开战的檄文和号角。新文化运动以“打倒孔家店”,埋葬旧礼教,拉开了序幕。

正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的对封建礼教的讨伐,再到40多年后“”的“破四旧”“批孔老二”,把老祖宗留下来的那些礼数、礼教,包括老规矩,给打呀批呀破呀,已经弄得体无完肤、支离破碎了。那些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恪守了上千年的老规矩,最后,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谁也不敢提,更不敢问了。

老规矩的丢失,带来的恶果,我们早已经尝到,这里毋庸赘言。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反思?

毫无疑问,新文化运动中,有些做法是偏激的,一些言论也是带有“愤青”色彩的,批旧礼教,没有错,但总不能给孩子洗澡,连孩子带洗澡水一起泼出去。至于“”,那就不用多说了。

现在,我们冷静下来,再回过头看当年的一些做法,真是觉得荒唐可笑。尽管革命的冲动,带来的灾难是难以弥补的,但感悟与追悔,却能让我们的后代明白一些事理,根节儿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如是说,这种反思也是有价值的。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也许我们现在把当年打呀批呀破呀的东西,重新拾掇起来,还来得及。

对老规矩的再认识

重新拾掇(整理、研究)老规矩,有什么实际的经世致用的意义吗?换句话说,这些老规矩,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价值吗?这的确是一个难以回答,却又绕不开的问题。

假如我说:这些老规矩完全有经世致用的意义,我们有理由让青少年照着这些老规矩去做。只有这样,我们的青少年才会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优良品质,我们的社会才会健康发展,和谐又幸福。

我估计这番话还没说完,就会挨板儿砖。如同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手里拿着一本“经书”在布道。不招骂,也会挨瞪。

是呀,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了,您还拿着一两千年前充满封建礼教的老规矩,在这儿摇旗呐喊,这不是找挨瞪呢吗?

看到这儿,您先喝口水,消消气儿,容我心平气和,跟您说两句交心的话。

首先,重提北京老规矩,并没有让人们都照着这些老规矩一一去做的意思。真的。笔者尚有自知之明,焉有如此号召力?

之所以重提老规矩,不过是从抢救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出发,历史地、文化地、客观地告诉人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曾经有过这么多老规矩。

此外,笔者想要告诉您,咱们的老祖宗早就说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老规矩也如是,不可能尽善尽美,人人看了都舒服,做起来都那么遂心。

从某种意义上说,规矩本身就是约束人、限制人的。谁心甘情愿受人约束和限制?尤其是思想活跃、渴望自由的年轻人,对那些礼教和老规矩向来给予藐视,冲破礼教的樊篱和枷锁,是他们获得思想解放的理想。

笔者也是从年轻时代过来的人,当年,对巴金先生抨击旧礼教的小说《家》推崇备至。但步入中年以后,慢慢地省悟过来,礼教并非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吃人”。

礼教有旧时代的烙印,这是没有异议的,但礼教的合理成分,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是不同时代社会向前发展的“剂”,维系着人与人的关系,在道德层面上的和睦相处。所以,任何时代都离不开礼数、礼仪、礼貌,离不开由此产生出来的老规矩。

从上个世纪初开始,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伦理道德、规矩理念上,给人们造成的思想混乱,应该在反思中,态度明朗了。

老规矩的现实意义

您可能会问:我们的生活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了,难道还要遵循旧礼教和老规矩吗?

遵循?不,应该是尊重。是礼教,不是旧礼教。老规矩没错儿,但是应尊重那些健康的老规矩。所谓健康,就是符合现代社会道德规范的老规矩。

笔者认为,现代社会,礼教、礼数、礼仪,以及老规矩、新规矩,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显得更加重要。为什么?

因为,现代生活是快节奏、多元化、高频率的动感文化,人们在信服感性认识的同时,更看重视觉的第一印象。因此,您在职场求职、情场征婚、商场竞争中,懂不懂规矩,知道多少礼数,有没有良好的气质,是不是落落大方、彬彬有礼,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有多少高学历、年轻貌美的人,因为不懂礼数,不懂老规矩,在举止言谈中,往往因为一个细节,而与自己心仪的工作和恋人失之交臂,后悔不已。因此,年轻人补上老规矩这一课,非常重要。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古往今来,除去战争和动乱时期,中国人一直都把礼仪看得非常神圣。有皇上的时候,朝廷的行政机构是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为什么专门设立了一个礼部?因为礼在政治生活中太重要了。

过去,外省的官吏,甭管您官居几品,进宫见皇上,要先到礼部接受培训,把所有的规矩和礼数弄清楚,并且经过演练,您才能觐见。

当然,现在也是如此,虽然没有过去那么严格,但在参加重要的活动前,也要对相关人员进行礼仪方面的培训。外事活动就更加严格了,您也许知道,外交部专门设立了礼宾司。

至于说老规矩是不是过时了?这分怎么说。笔者说句实在话,如果人们的吃喝拉撒睡没过时,那么,老规矩也就没过时。

当然,这里说的是老规矩的核心部分,至于说到一些具体的老规矩,又另当别论了。比如早晨起来给老人请安、倒夜壶、沏早茶等规矩,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规矩确实过时了。但尊老敬贤、孝敬父母、长幼有序等内容的规矩,到什么时候也得讲。

自然,有些老规矩也要和现在的新规矩,比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不能在陌生人面前吸烟、坐电梯让老人和女士先行、在跟父母谈话时不看手机(看微信)等等,结合起来。

其实,我们的许多老规矩,不但没过时,而且跟国际上许多国家的规矩是相通的。比如尊敬老人、女士先行、公共场所不高声高语、吃饭不出声、婚礼丧礼要穿正装等等,几乎都是一致的。

按理说社会越发展,人类越文明。文明既有物质上的,住好房,开好车,吃好、穿好、玩好、身体好等等;也包括精神上的,有礼貌,守规矩,有好的道德风尚,有好的社会风气等等。

如此说来,老规矩也应该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

上一篇:警惕?刷牙时牙龈出血 下一篇:80后小夫妻名校海归开甜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