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应收账款的管理

时间:2022-09-25 08:26:00

谈应收账款的管理

[摘要]应收账款是企业在正常的生产或者经营过程中,由于销售产品、商品、材料、提供劳务等业务,应向购货单位收取的款项,是企业的债权性资产。

[关键词]应收账款 信用 5C 坏账损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者们为了提高竞争力,扩大销售、加强市场竞争力,不得不部分或者全部运用赊销手段进行商品交易、劳务的提供。以灵活地信用形式代替货币,刺激社会生产、销售和消费的发展,虽然在极端的时间内,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加速了经济繁荣,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三角债、债务危机等问题。呆账随时可能侵蚀老本的时代已经来临,只有不断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才能即保住经营成果,又避免呆账造成的经济损失。

一、应收账款管理的目的

1、应收账款作为流动资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其管理必须强调流动性的目标。

只有加强流动性管理,才能促使应收账款能够尽快收回,实现及时和足额向现金转换。

2、应收账款的管理必须讲求效益性。

适当地放宽信用政策并持有一些应收账款,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销售规模的扩大,但同时也要发生一定的持有成本,应收账款的多少决定着持有成本的高低。按照效益性的要求,应收账款保持在合理的规模上,以便能实现较高的销售收入,又不会发生太高的持有成本。

第一、管理成本:是指应收账款发生到回收期间的所有与应收账款管理系统运行有关的费用。如:对客户信用状况调查以及信息收集费等。

第二、机会成本:一旦发生应收账款,也意味着一笔资金被其他企业无偿占用,企业也就丧失了投资于其他项目赚取收益的机会。机会成本并不是实际发生的成本,而是一种观念上的成本,其衡量方式有最近的某种投资项目的收益率等。

第三、坏账损失:是应收账款中最大的一种持有成本。从坏账的性质上看,属于变动成本,坏账损失的发生规模具有弹性,应收账款管理水平高,坏账损失的比例将会很小甚至接近于零。现代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努力降低企业的坏账损失。

二、应收账款管理的策略

信用是各种企业中经济组织以承诺事后付款的条件来获得产品、服务甚至是现金的能力。信用是一种交换媒介,如何利用好这一媒介,减少应收账款的产生,避免发生坏账损失,加速资金的回笼,是应收账款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如何评价客户的资信程度

企业在制定信用标准时,必须先对客户的资信程度进行评价,然后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来确定是否给予客户信用优惠,通常评价客户资信程度的方法成为“5C”评价法,分别是信用品质Character、偿付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品Collateral、经济状况Conditions。

(二)如何确定信用标准

1、设定信用等级:

根据对客户信用资料的调查分析,确定评价信用优劣的数量标准,以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存货周转率、赊销付款履约情况等代表企业付款能力和财务状况的指标,作为信用风险评价指标,根据数年来最坏的年景情况,找出最好的和最坏的企业信用标准的平均值,作为比较标准。

2、利用客户公布的财务报表数据,测算拒付风险系数:

方法是当企业的某项指标等于或者低于坏的信用标准时,则拒付风险系数增加,发生坏账损失率的风险增加;反之,坏账损失率降低。

3、风险排队并确认信用等级:

根据测算的风险系数,将客户累计风险系数由小到大进行排序,结合企业本身承受违约风险的能力,划分信用等级,采取不用的信用政策。

(三)减少或防止死账、坏账发生、制定适当的收账政策

对于已经发生的应收账款,应进一步加强日常管理工作,采取有礼措施进行分析、控制,及时发现问题,提前采取措施。

1、应收账款追踪分析。

在通常情况下,赊销企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全部应收账款都实施追踪分析,主要应以金额大或者信用品质较差的欠款客户作为考察的重点,如果有必要的话,需要对赊销者的信用品质与偿债能力进行延伸性调查和分析。

2、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

已经发生的应收账款时间长短不一,有的尚未超过信用期,有的则已逾期。一般来讲,预期拖欠时间越长,账款催收的难度越大,成为坏账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密切注意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进行账龄分析,是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的重要环节,一般通过编制账龄分析表等手段进行分析。

3、应收账款收现保证率分析。

应收账款收现保证率=(当期必要现金支付总额一当期其他稳定现金流入额)÷当期应收账款总额

应收账款收现保证率是为适应企业现金收支匹配关系的需要所确定出的有效收现的账款占应收账款总额的百分比,是应当保持的最低比率,是企业必须通过应收账款的有效收现予以弥补的最低保证程度,特别是满足具有刚性约束的纳税任务及偿付不得延期的到期债券的需要。

4、建立坏账准备制度。

无论企业采取怎样严格的信用政策,只要存在商业信用的行为,坏账损失的发生总是不可避免的,遵循谨慎性原则,对坏账损失发生的可能性预先进行估计,并建立弥补坏账损失的准备金制度。

三、结束语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客观经济环境,制定科学的信用政策,控制应收账款的发生规模,使应收账款保持最佳水平,注重日常监督与分析,建立坏账准备制度,促使应收账款的尽快回收,保证满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必要的现金需求量。

上一篇:地方文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下一篇:对企业管理创新问题的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