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的“学、思、行”融合教学

时间:2022-09-25 07:59:07

课堂中的“学、思、行”融合教学

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人的知识和行为应当是合一的。在课改理念的指引下,数学教师对于“学、思、行”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学生的自主提问、主动探究、过程体验、多样化的解决问题也成了课堂中的主角。“学、思、行”融合的特点是遵循教学的特点与规律,系统建立起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整体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将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转化为学生的感悟,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思考,习得方法,获得经验,并产生一种内在发展的动力?这需要教师立足课堂,以教学内容为载体,思考如何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如何更好地将“学、思、知、行”有机结合,使学生真正学得精要、思得有法、学以致用。

“学”“思”“行”融合教学

“学、思、行”融合教学,有助于凸显学生学习的本质,实现真正的内需学习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凸显他们学习的本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确立自主学习观念,在“学”的环节通过一系列的自主活动,积极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精神财富和实践能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思”的环节教师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励和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行”的环节教师应做好服务,通过多样的方式让学生得以展示和提升,从而为下一环节“学”的需要奠定基础。课堂内需,因课而异,因人而异,但是“学、思、行”的相互融合,不仅会更多地实现内需学习,而且可以更好地创建和谐课堂。

苏教版三下《认识分数》的教学,“学”时教师先复习将1个桃平均分成4份,从而引出分数,在此基础上学习分数的读、写,但此时笔者没有直接上新课,而是继续让学生平均分不同样的一个物体,从而自然归纳出所学知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新授环节将“学、思”融为一体,一是引导平均分一些物体可以得到不同的几分之一,二是不同数量的物体平均分后能够得到相同的几分之一。练习巩固环节,笔者没有简单地让学生表述和填分数,而是融合“学”和“思”的环节,引导学生在明确题意的基础上继续圈一圈、画一画、摆一摆、说一说,从而顺畅地归纳出结论。

苏教版六下《圆柱侧面积》的教学,笔者在教学前就布置学生找一个圆柱形状的食品盒,并给侧面面积涂色。课上,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笔者将“学”的环节设计为这样两步:一是拿出食品盒,想办法将商标纸完整地展开,二是完好地将商标纸贴上去;“思”的环节,一是启发学生理解侧面积就是一张长方形纸的面积,二是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感受侧面积和长方形纸互相转化的过程,三是渗透等量替换思想,推导出面积;“行”的环节,学生读题后首先能够想到“学”中摸和剪的过程,其次脑中能够联想“思”中面积转化过程,问题的解决自然能够得心应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逻辑性思维、空间观念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学、思、行”融合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力的可持续发展 学习力是指学生学习的动力、毅力、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学习情感和学习兴趣。数学课堂的学习力,不仅包含它对代数和图形等知识的总量,更包含它的知识质量,即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效率和学习品质。“学”时,教师应多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供学生积极思考,并给予方向性的指导;“思”和“行”时,鼓励学生运用系统性的知识,通过积极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得出正确答案。“思、行”融合还应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特别是引导学生讨论和解题时,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想法来约束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结果的呈现方式。在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的前提下,耐心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比较,在发展和优化思维方式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年级在学完“转化”的策略后,师生共同感知到“转化”的目的是把陌生转化为熟悉,把复杂转化为简单。可是,在真正运用时,由于教师的主观因素,或是为了单纯地提升效率,往往变了味。例如,这样一道习题:一桶油,用去了,还剩9升,已经用去了多少升?

方法一,列方程解: X-X=9,求出一共多少升后再减去9;方法二,9÷(1-),再用12升减去9升;方法三,9÷3=3升。学生对于第三种方法的解释是用去1份,总共4份,还剩3份,9除以3就是1份,已经用去的正好是1份,就是3升。可是多数教师在习题分析讲解时鼓励学生用一、二两种方法,并且强调一、二种方法保险,利于成绩的稳定。殊不知学生在“学”中掌握方法后,经过“思”的消化,急于在“行”中予以体现“转化”的思想,可由于教师的不鼓励、不提倡,多数学生又产生了矛盾,后续学习力自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人教版二下《可能性》教学中,多数教师对于教学用“可能、一定、不可能”这些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都是从游戏活动开始,比如,摸乒乓球、摸不同颜色的笔等。一是因为教材所编,二是教师感觉到从游戏入手可以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体验学习知识的过程。可是“学”过多地融于游戏容易转移学生注意力,限制学生的思考,从而让学生“行”时缺乏理性的思考。特级教师刘德武在上这节课时,更注重从数学知识本身出发,进位加还是不进位加?学生感知到用“可能”表述时,教师追问:哪个可能性大?“行”时也有这样一道习题:在已知的一个长方形纸中去掉一个正方形,剩下的(可能)是长方形。这节课的“学”多数建立在已有的数学知识之上的,思考时的有序性、逻辑性以及熟练程度都比较到位,给了学生持续的学习力,从而让大多数学生遇到此类问题时能够理性地思考,从容地解决。

坚持“学、思、行”融合教学,有利于形成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评价体系 “学、思、行”相融合的课堂,教师要积极倡导学生互评和自评。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当评价的主角,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学习评价,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评价的主人。学生在“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或错误,教师不能急于指出错误的原因,而应抓住评价这个极好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学生参与表现的欲望,让他们在“思”后就问题展开充分、自由地讨论和评价,使模糊的思路变得清晰,零碎的言语变得完整,疏散的语句变得严密。互评时,评价学生的积极态度、合作精神、任务意识、求异思维、对完成集体任务的贡献大小等。学生互评不仅仅是教师评价的补充,而且会使评价趋向全面,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

人教版三下《认识面积》的教学中,引导“学”时,笔者首先利用学生身边资源,通过一系列“摸”和“说”的活动让学生经历封闭图形面积的含义。在比较两个类似的长方形面积大小时,笔者放开手脚让学生“思”和“行”。评价时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一是对用象棋填、军旗填、方块填等思路、结果进行评价;二是对重叠法进行演示和评价;三是对画方格法进行进一步操作、评价。

“学、思、行”相融合的数学课堂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儿童发展的需要,更是课程改革的的内容和基本方向,是数学教学追求的理想状态和学习成功的必然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法、观点、结论可能是不正确的,探究道路可能是曲折坎坷的,但这正是求“真”、务“实”、寻“根”、探“源”的过程,学生的体验是深刻、真实的,这一过程一定会促进学生的数学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Z].2010-07-29.

[2]郑毓信.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3]肖川.教师,做反思的实践者[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华阳实验小学)

上一篇:“越野式”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 下一篇:小学数学激励性评价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