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源自细节

时间:2022-09-25 07:02:26

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也可指对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文章主题的深化,情感的抒发,人物心理的刻画和情境的营造等美学因素都源自细节的描写,即美感源自细节。

一.细节深化主题

文章中每一个细节的选择和描写都应有深刻的用意,或表现性格,或表达感情,最后都归结到表现和深化主题上。精彩的细节描写,即使寥寥数笔,也能让境界全出,真情尽显。我们来看2008年湖北语文高考作文《举手投足之间》的一个片段:

后来外公还是去了另一个再也触不到的世界。后来的第一次没有外公的年饭,是在酒店吃的。外婆来了,却不高兴,原来是因为大家准备的餐具,少了外公一份。可是当服务员送来一张椅子时,外婆却拒绝了,并谢了她。

外婆说:“昨晚老头子托梦说了,他也想吃点,他想吃的,你们都孝顺,都记得点了,他该是高兴的。不过,老头子说要和我挤一张椅子坐,就够了……

少了一份餐具、外婆拒绝加椅子、外公托梦等细节描写,举手投足之间彰显出外公外婆不离不弃、生死相依的深情,深化了文章主题。

二.细节关乎真实

巴尔扎克说:“在细节上不是真实的话,它就毫无足取了。”细节描写直接关系到作品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和典型性。这就要求作者在写作中,无论写人、叙事、绘景、状物,都能借助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例如,施耐庵写《水浒》里的时迁时,就曾故意把银子放在梁上,而他自己则暗中观察真正的贼偷银的全过程:先学了几声老鼠叫,接着像跳蚤一样往梁上一蹿,便偷走了银子。施耐庵抓住了这些行窃细节才塑造出了一个具体生动又真实可信的活灵活现的窃贼形象。

细节的真实具有符合生活真实的特征。然而,还有一种违背生活真实的细节和情节,其时空、环境和人物关系的设定也是荒诞的,却并未损害作品的艺术真实。如诸葛亮巧借东风,杜丽娘死而复生,窦娥三誓……这些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绝不可能发生,然而却能使读者弥觉其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细节服从一个假定的逻辑,经得起推敲,让人感到它的前因后果,合情合理,达到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

三.细节透视心理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滴水能够反射太阳的光辉。生活中琐碎的事情都是人们心灵的反映,社会存在决意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文章中的细节处处揭示了文中人物的心理。如2009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站在老屋的门口》的一个片段:

先前是爷爷守着老屋。他喜欢坐在门口,一口又一口优哉游哉地抽着自卷的旱烟。而当每次呛得满脸通红时,便急急地找我给他捶背。那场景重复了几年。而我印象中染红老屋门口的那一抹残阳,落了又起,起了又落。不经意中,爷爷便没了。老屋的那扇门吱呀吱呀地在风中摇曳,但摇出的只是一阵又一阵凄凉的心痛,终究,没了坐在老屋门口的人了。

后来迁了新居,奶奶却执意要呆在那所老房子里。她也不解释,只是如爷爷一样沉默地坐着,大家违拗不了她。但稍稍懂事的我想,这老屋的门,承载了太多太多。放学回家,我喜欢伏在老屋门口的小板凳上写作业,一来那儿安静,二来也可与奶奶做伴。奶奶喜欢唠叨,唠叨那些我好奇的往事。偶尔也有三三两两的老婆婆们聚在老屋的门口,谈着那些谁会先入土的事情,平平常常地,如同拉家常一样。但我偶尔也会听到奶奶一个人埋怨,埋怨那个糟老头子去得太早。那时候不知是奶奶倚着门,还是门倚着奶奶。孤零零地,我噙着泪,听着她呜咽,却哭不出声。

这篇散文之所以意境优美、感情丰富、意蕴深远,关键是运用了细节描写。“风中摇曳的门”展示了爷爷去世后,“我”凄凉的心痛。“奶奶”的唠叨和“老婆婆们”的聚集透视了对生命“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奶奶的埋怨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她对爷爷的依恋。画面虽为平常人事、琐碎家常,但细节中见真情。这里不仅抒发了物是人非、岁月沧桑的沉重感叹,更表现了家人血脉相承、追宗怀远的心理。

四.细节突显线索

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可以穿针引线,使结构紧凑,层次分明,线索清晰,前后照应。如2009年湖南高考优秀作文《滋味》的一个片段:

“爹,你不知道,他们都只说我爱听的,如果他们说的我不爱听,只要我‘唉’一声,他们就会马上停下,然后点头哈腰赔不是,你说这种滋味多好呀!有时,有人单独向我汇报工作时还偷偷塞红包给我呢!”王大爷听这番话,把手上的茶杯向院里的那块石块上敲了敲。儿子望着他:“您干什么呀?爹,怎么了,生气了吗?我可没惹您老人家呀!”

王大爷摇了摇头,对儿子说:“刚才是我说错了,现在我把话改过来。当初,全村读大学的就只有你在县城当了一个局长,这种滋味,我很喜欢,我也很骄傲。可没想到,你在县城才当了一年多的官,就学会摆官架子,学腐败,这种滋味,我可受不了。”说完,王大爷拿起茶杯向家里走去。

作者安排了一个很巧妙的细节,那就是父亲用茶杯来表现对儿子的失望和不满。当父亲听了官僚儿子很享受别人对自己的恭维、敷衍和贿赂的时候,把手上的茶杯向院里的那块石块上敲了敲;当儿子竟然没明白自己的意思时,父亲把话说白并且拿起茶杯向家里走去。在这里,通过敲茶杯和拿茶杯向家里走去的动作描写不仅揭示了父亲的心情,而且明晰了文章的线索,达到前后呼应的效果。

五.细节营造情境

细节是文章的微细胞,是生活感应的微神经。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至微”就是那些饱含人情美、人性美、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能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艺术境界。离开了细节,文章也就失去了灵动的感人情境。如2009湖北语文高考作文《站在车站的门口》的一个片段:

一天,爸妈一大早就起床忙里忙外地收拾东西。还处在梦乡与现实的过渡地带的我,忽然依稀听到了一丝啜泣。我睁开朦胧睡眼,发现在昏暗灯光下亲爱的母亲的脸,挂着一些泪水,写着一脸忧伤。我爬到母亲怀里,问她怎么了,她没有说话。倒是一向沉默少言的父亲开口了:我们今天要到外省去打工,一年可能才回一次……我当时就哭了,因为不想爸妈离开。但是这些都于事无补。奶奶拉着满脸泪痕的我,站在车站的门口,和妈妈、爸爸道别。然后便目送他们踏上汽车。汽车缓缓启动,渐渐地成了点,渐渐地消失在大雾的清晨,只留下泣不成声的我和奶奶站在车站的门口……从此,车站便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我时不时的会站在车站的门口,愿远去的车能带去我对母亲父亲的祝福,愿回来的车能为我捎来父亲母亲的音讯。我会站在车站的门口,继续着我离别与期待欢聚的车站之戏。

触景生情,情由境生。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离别是一种永恒的人生状态。作者选取一个特殊的场景――车站来抒写生活中真实的离别之情,用这种离别来表现普通百姓家庭的挚爱。缓缓的汽车、清晨的大雾、朦胧的睡眼、哭泣的亲人等细节营造了一个真实细腻、哀婉凄迷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更好地抒发生活的艰辛、离别的痛苦、亲人的牵挂之情。

综上所述,文章的细节描写至关重要。没有细节就没有生动,缺乏生动就丧失美感。文章的美学要素,如深刻的主题,真挚的情感,复杂的心理,清晰的线索等都源自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总之,在作文中恰当的运用细节描写能极大的增强文章的美感。

邓永祥,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洪湖。本文编校:黄碧斋

上一篇:精神失落的人文性阅读 下一篇:网络环境下作文教学的尝试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