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0 21:57:30

美感教育论文

美感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学生的认知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完善,使得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对文章的理解得到了升华。在让学生学会阅读,体会教材语言之美的同时,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大量阅读,因为只有在大量的、真实的、反复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阅读,才能体会到语文之美。在体会语言之美的同时,他们满足了对周围新事物的好奇,锻炼了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体会了阅读过程中的美感。文学作品文质兼美,哪怕是一首很简单的唐诗,作者都是通过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在生活的背景中揭示出生活的本质和人生的真谛的,具有使人获得精神愉悦的审美属性。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引导学生体会写作意境,让学生走进作品领悟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从而获得审美愉悦。阅读材料中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比如明喻、暗喻、拟人等,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句子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更能体会到语言之美,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分析,揭示课文与阅读材料美的内涵,引导学生鉴赏美。如果教学内容不明确,教学过程单调,没有灵活性,这样的教学就会对课堂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让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

语文阅读的内容都是源于生活的,我们平时的所做、所说、所感,把所经历的事情用文字表述出来,让大家一起体会同样的感觉。但是,单纯的文字是很枯燥的,要想让学生深层次地感受这些,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有助于学生更进一步地体会其中的内容,还可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让学习变成一种快乐。在轻松的环境中,学生能掌握本来很难掌握的内容,做到事半功倍。要引导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坚定信心,鼓舞勇气,不断追求,利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他们的人生财富,我们要很好地开发和利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各种能力。

三、让语文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如果学习与课外实践分离,那么学习就会变得生硬,我们要让语文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并且让学生多读一些各方面的课外阅读材料,让他们更深层次理解文章的内涵。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机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践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这样能让与之交流的人更加愉悦。另外,我们要多订阅报纸杂志,从中学习西方的风俗文化与东西方文化。尽管他们存在很多不同,因文化背景的不同,就会对同样的事情有不同的理解,做出不同的判断和反映。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局限于书本知识,要让学生多读一些各方面的材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运用语文这个工具。

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对于语言美的教育

审美化阅读在高中语文阅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充分挖掘现有的阅读中的美,把阅读本身与美育结合,形成审美化的阅读模式。学生的感情丰富,容易受到感染,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引导学生,那么肯定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时刻体会美,细心鉴赏美,竭力创造美,让学生把阅读当做体会美的过程,提高各种能力。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心理品质及身体素质等方面也有较大提高。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多层面全方位的立体学习模式,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地唤醒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提高主动探究的能力,大大提高语文学习的有效性。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渗透对于语言美的教育,追求语言的幽默感、韵律感、新鲜感,运用一定的形式,把教学内容转化成审美对象,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语文阅读水平。

美感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作为幼师要避免只重视知识教育和技能表现,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和态度。幼儿创作作品的过程是他们表达自己想法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所以要鼓励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现,克服过分强调技能和技巧的做法。幼儿美术活动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审美经验,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此外,根据幼儿个性的发展状况和需求,要对其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予以适当的指导,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二、幼儿园教师教学过程中美感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教师美感教育培养首先要提升美术欣赏能力。审美与艺术是相互的,没有审美就没有艺术,没有审美情趣和审美洞察力,就不可能创造出审美价值较高的绘画作品。美术欣赏的作用是培养幼儿教师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水平。首先要选择适合的作品,尽量选择对教师教学有帮助、跟平时技能训练有关系的作品。教师通过欣赏,了解作品的不同风格和表现技法,并从中汲取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教师通过作品欣赏,思考分析艺术作品和现实间存在的距离,并从欣赏过程中体会艺术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和理论修养。同时也可将学到的技巧用于日常教学中,如将美术理论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相结合,选择更加恰当的美术欣赏内容,引导幼儿学会欣赏,并通过色彩、线条、形状等形式向幼儿传达美的信息。其次是自身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幼儿教师在美术创作时,提高造型能力,把握色彩关系和色彩变化规律,表现出来的物象会更真切。教师在训练中可大胆地采用多种美术表现技法并融入环境创设,为幼儿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画面颜色要接近自然,这样的色彩可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想象力,更容易使幼儿产生共鸣,从而引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向往,增强创作的想象力。幼儿教师要根据教育活动的需要自制玩教具,提供幼儿感兴趣并适合的活动材料进行活动。幼儿玩教有利于幼儿认识事物,促进智力发展。教师制作玩教具的过程也是创作美、发现美、欣赏美、传播美的过程。教师可利用感知自然美的能力,积累美、创造美,从活动中体验创作过程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的环保意识及创新意识,强化了教师的手工能力。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如一次性杯子、蛋壳、毛线等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生活,从中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这也是一名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三、结语

幼儿园教师美感教育通过引导幼儿认识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培养他们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充分发挥幼儿园教师美术教育中美感教育的特点,使幼儿的自主创造与美感能力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从而促进幼儿艺术综合能力的和谐发展。

美感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作为幼师要避免只重视知识教育和技能表现,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和态度。幼儿创作作品的过程是他们表达自己想法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所以要鼓励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现,克服过分强调技能和技巧的做法。幼儿美术活动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审美经验,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此外,根据幼儿个性的发展状况和需求,要对其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予以适当的指导,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二幼儿园教师教学过程中美感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教师美感教育培养首先要提升美术欣赏能力。审美与艺术是相互的,没有审美就没有艺术,没有审美情趣和审美洞察力,就不可能创造出审美价值较高的绘画作品。美术欣赏的作用是培养幼儿教师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水平。首先要选择适合的作品,尽量选择对教师教学有帮助、跟平时技能训练有关系的作品。教师通过欣赏,了解作品的不同风格和表现技法,并从中汲取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教师通过作品欣赏,思考分析艺术作品和现实间存在的距离,并从欣赏过程中体会艺术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和理论修养。同时也可将学到的技巧用于日常教学中,如将美术理论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相结合,选择更加恰当的美术欣赏内容,引导幼儿学会欣赏,并通过色彩、线条、形状等形式向幼儿传达美的信息。其次是自身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幼儿教师在美术创作时,提高造型能力,把握色彩关系和色彩变化规律,表现出来的物象会更真切。教师在训练中可大胆地采用多种美术表现技法并融入环境创设,为幼儿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画面颜色要接近自然,这样的色彩可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想象力,更容易使幼儿产生共鸣,从而引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向往,增强创作的想象力。幼儿教师要根据教育活动的需要自制玩教具,提供幼儿感兴趣并适合的活动材料进行活动。幼儿玩教有利于幼儿认识事物,促进智力发展。教师制作玩教具的过程也是创作美、发现美、欣赏美、传播美的过程。教师可利用感知自然美的能力,积累美、创造美,从活动中体验创作过程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的环保意识及创新意识,强化了教师的手工能力。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如一次性杯子、蛋壳、毛线等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生活,从中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这也是一名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三、结语

幼儿园教师美感教育通过引导幼儿认识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培养他们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充分发挥幼儿园教师美术教育中美感教育的特点,使幼儿的自主创造与美感能力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从而促进幼儿艺术综合能力的和谐发展。

美感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1.1语言节奏之美

散文语言的节奏美感,主要通过句子的长短体现于纸上。长句读起来给人以悠长的感觉,建立一种平和舒缓的阅读感受。短句读起来给人以紧促的感觉,创造一种短暂、紧张的阅读感受。试以文中某一段落为例。如:“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水中的那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在这一段落中,以每一个逗号为分界线,读者可以明显地看见句子节奏的变化。文中第一句结构如下,4字———12字———6字———7字。第二句结构如下,10字———7字———4字———11字———2字———4字———7字。字数带来句子长短的变化,并引起散文节奏感的跳动。通过对课文语言结构的技术性分析,学生不难发现散文语言的流动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体味散文的语言美。例如,运用多媒体播放幻灯片为背景,展现自然界古桥、树林、山泉、瀑布、云雀、落花等自然景观。在此“模拟”的场景下,教师让学生分段朗读,充分体会流动在散文中的节奏感和韵律感。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让学生体会散文写作中的节奏感变动。首先,教师让学生观赏课前制作完毕的画面,在课堂中营造一种特殊的“真实感”;其次,教师再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语言的节奏、情感、内在的韵律、韵味。”

1.2散文写作基本原则:刻画细致的景物形象

一篇精美的散文如果缺乏具体的艺术形象,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对文章的欣赏便无从谈起。读者细读文本,透过文字沉浸在作者创造的艺术世界中,是课文审美阅读的开始,也是美感教育的起点。在文本中,美感的发现和欣赏离不开一字一句的细读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和分析,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内涵,以此达到审美教育的目标。以文本《山中访友》为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摘取文章的几个段落,带领学生参与到阅读欣赏活动中。如:“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教师在课堂上应向学生讲授一些写作技巧,并具体分析修辞技法在文中如何运用。在文中,作者将拟人和比喻两种写作手法巧妙地融于一体,展示出高超的写作技法。教师具体分析课文的形式美学的过程,兼有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的功效。作者采用拟人的写作手法,将老桥人格化、形象化描写,流露出对该景象的独特情感。文中的句子还使用比喻的写作技法,把老桥比作一位老人,突出时间的沧桑感和悠远感。教师在讲授的同时,事前应准备与课文相关的插图,帮助学生更恰到好处地想象文中描写。课文中对景物的细致、形象描写的句子不胜枚举。又如:“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了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着音乐,深入体验作者在文中的所思所感。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可以想象自己正置身于深邃的森林里,依靠在一棵苍天古树旁边。随着时间的流逝,脑海中的自己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学生发挥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仿佛看见自己脚下长出树根,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了树枝等等。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讲授课文的同时,鼓励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还原作者的写作心理状态。这种教学方式,既达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教育启蒙,又让学生增加自主学习、感知揣摩文章的能力。在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发现美感的能力。教师在课堂讲授的同时还需追求的教学效果是:通过课文讲授,引导学生走向对世间万物的品味和欣赏。

1.3移情作为创作思路

移情说来源西方美学大师克罗齐的美学理论,经当代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介绍传入国内。解释“移情说”的最佳文学范例,莫过于杜甫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本身不会流泪,而鸟自然也不会发出惊心的鸣叫。因山河破碎,满目荒凉之景而备感悲哀的是作者。作者从他的观察点出发,看到的不过是花仿佛在流泪,鸟发出哀伤鸣叫的凄凉场景。然而,花和鸟在诗句中,因沾染了作者的主观情致而具有超越它自身的审美意味。以文章部分段落为例,如:“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在文中,作者把山泉、溪流、瀑布当成自己的朋友。显而易见,作者将自身的感情投入笔下的景物上,表达对山水的热爱之情。移情是美学的产物之一。在中学课堂上,移情可以被看作一种创作思路传授给学生,开阔学生写作的思路,让他们在日后的散文写作中,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向学生介绍移情说,还可以通过更多散文作品为例,促进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比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朱自清《春》)。在文中,动词“让”、“闹”字,体现作者情感的投射和转移。教师把移情说引入学生的视野,不仅让学生收获更多的语文学科知识,提高审美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认识移情说,为美学的学习打下根基。教师给学生讲解移情说,无疑是语文知识教育和审美教育、美感教育的较好方式。教师运用情感语言,创设情感氛围,唤醒学生的情感想象,调动情感体验能力去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意境,运用文学欣赏中的“移情现象”和“反移情现象”来体会文章的意境美,达到情境交融,物我交融的情感体验状态。

2后记

在散文教学中,笔者逐渐领悟到散文教学与美感教育的必然联系。散文教学为美感教育打下基础,是实现美感教育的良好途径。另一方面,美感教育促进散文教学工作的推进,为散文教学提供更多的便利。教师给学生讲解中外优秀散文作品,不仅是语文学科自身的需要,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一种方式,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条通道。通过美感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来说,大有裨益。总而言之,语文学科中的散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自学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感受美和发现美的能力。

美感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1.学生通过品读美文、美句进而培养感受美,发现美的能力

美是什么?美是飘荡在春风里的婀娜杨柳,美是数九严冬中的凌寒腊梅,美是大漠孤烟下的镕金落日,美是秋水望穿里的天际归舟……例如:我们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美文时,我们就可以告诉学生《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这篇散文借助多种修辞手法,通过对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的描写,将荷塘、月色的描写巧妙地结合起来。学生入景容易,入情难,对语言的精妙之处一时难以理解,因此应该让他们在充分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的情绪,并在此基础上紧扣作者情感的变化,揣摩文中语言的运用和意境的美。

2.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鉴赏,就是鉴别和欣赏艺术作品或文物等。它既包含欣赏又包含鉴别。欣赏,就是用喜爱的心情领略美好事物的意味。鉴别,就是辨别真假好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文章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文章的字里行间,揣摩文章的深层含义,学生通过想象、联想扩展延伸文章的外延,把自己的理解融入到文章所表现的情景中,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感知并接受文章所呈现出来的情感的熏陶。通过教学实践,我们不难发现鉴赏能力不同的人对同一部作品有着不同的鉴赏感受,鉴赏水平的高下直接影响对文章理解的深度。鉴赏能力强的人在文学鉴赏过程中,他们不光欣赏作品,还会对作品进行“再创作”。这“再创作”的过程极需要鉴赏者进行积极的联想和想象,并有与之相关联的生活体验,否则就无法理解作品中的韵外之致、弦外之音。

3.鼓励学生增强创造美的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由发现美、感悟美到创造美,是美感教育的终极目标。想象是创造的源泉,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激发自己的创作潜能。在原有的文学形象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想象,从而创造出更立体,更丰富的文学形象。

二、结语

语文教学就是通过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培养高尚的审美意识。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持之以恒的探索积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懈的努力,我们就能够在语文教学中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美感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美育就是用艺术的作品反应客观世界的本质,它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大影响。当前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科学的方法,另一种是以艺术的方法,科学的方法主要通过抽象概念的形式来反应我们的客观世界,而艺术则采用一种生动形象的形式来反应我们的世界。一个成功的艺术作品能够通过生动的显示反应出来,让人们以鲜明的视角来认识整个世界。恩格斯曾经指出他在《人间喜剧》中所学的社会历史知识要比许多专业的历史书中要学到的多,因此,美育工作具有极大的知识价值,它能够存进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我们的当前的小学教育仍然在片面的追求升学率,让学生更多的时间花费在语文、数学、英语上面,而美育教育在授课中可有可无,在上语文、数学、外语这些传统科目时,也不注意将美育教育与之相结合。实施表明,美育教育不仅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能够对学生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并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另一方面美育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能够调动人们的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等的心理因素。给人塑造一种明朗的,积极向上的思维形式。通过与智育相结合,从而让学生领会没得形象,使学生的智力活动更富有活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体育与美育相结合称之为“健美”。在体育运动中,学生的动作协调、优美雅观,富有节奏感,体育运动锻炼形成的健康匀称的身材,以及体育活动中学生们生动活泼、积极好动的性格都是美的具体表现,学生们健康的身体给人以美感,同时美育要求学生保持整齐清洁的环境,要求学生养成良好地卫生习惯,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在体育运动中不仅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审美观念,促进学生筋骨、肌肉得到锻炼。同时美育效果的达到也要求学生必须积极地体育锻炼,养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他们二者是密切相连,不可分开的,一个打造身体,另一个打造精神。二者合二为一,才能培养学生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人格。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意识中一直存在着一种美育与劳动相互对立的观念,他们不可能相互统一,但是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在劳动中赋予产品美学价值已经成为提升产品价值的一个最重要手段,比如iphone手机,之所以能够卖那么贵,并且销量那么好,是因为他在自身产品中大量的深入了美学元素。相信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对各种商品的需求,在其他情况都差不多的情况下,人们会将更多美学元素纳入到自己的产品选择条件里来,并且人们的这种意识一定也在不断加强。这也将推动美育与劳动技术的结合,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当前我国小学教育的课文中都是一些名篇佳作,其内容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内涵,给人带来美的感受。作为一名教师就应将这些美的元素意义挖掘出来。每一篇课文不管是诗歌,散文还是童话都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让他们在其中感受这些艺术美和社会美,从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和富有哲理的启示中享受美。

老师不仅要通过教材讲授美的理论,增加学生对美的感受,同时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而且应试着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比如笔者在讲授《三亚落日》这一课文时,不仅让学生去想象大海、沙滩、海浪等在不同季节的不同表现,而且鼓励学生试着用同样的手法来描绘自己的家乡。使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紧密的结合起来。

在进行审美教学中一定要注重色、形、声的结合色、行、声是美的重要组成,首先,色具有一种情感的属性,比如,它能够传达人们的情感意味,反应人们的情感状态。比如绿色代表平静而稳定,红色代表热情和人的兴奋等等。另外,美是通过点线面这些图形来营造一种境界,从而为进入一种审美意境提供一个物质基础。而声音则能够让学生感觉到一种动态美。

美感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一、对音乐教育论文的界定

所谓音乐教育论文是以音乐教育实践、音乐教育理论为议论对象,剖析音乐教育现象,论述音乐教育原理,发表教改意见,提出教改主流的文章,是运用定义、判断、推理、证明等思维手段,提观点讲道理,论证某个教育观点的正确与谬误。它要求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普遍推广的意义,并能指导音乐教育的实践。音乐教育论文具有三个特点:

1.可观性。音乐教育论文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通过周密的观察、调查、实验取得可靠的材料,作为立论的依据,进而作出正确结论。

2.创见性。音乐教育论文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能从概念出发,机械地运用理论证明现成的观点。一般来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好的经验、体会、认识、感受整理出来,并有独到的见解、有新意,以便于学习和推广,这也是一篇好论文。

3.理论性。音乐教育论文不能单纯地停留在事实上简单地堆砌材料,而需要认真分析材料,从具体的教育现象出发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发现教育规律,得出科学结论。

二、音乐教育论文的类别

1.学术性音乐教育论文。包括论证性音乐教育论文、史志性音乐教育论文等。这类论文指对已有的音乐教育学说、观点、方法、音乐教育对象等问题,加以科学论证和评述,或者对史料分析研究,加工整理,评论人物的教育思想、教育观点等多方面问题。这类教育论文学术性很高,逻辑性严密,说理性极强。需要具有较深的音乐理论造诣。‘

2.报告性音乐教育论文。包括实验报告性教育论文、调查报告性教育论文、观察报告性教育论文等。实验报告性论文中应说明实验方法、实验对象、实验统计结果等;调查报告性论文应说明调查方法、调查对象、调查统计结果;观察报告应说明观察方法、观察对象、观察项目、观察统计结果。这三种报告性教育论文,要求文字简洁,目的明确,数据准确,调研范围、对象及内容均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真实性、典型性等特点。.

3.经验性音乐教学论文。此类论文是反映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经历了从“理论一实践一理论”的认识过程,既有事实性依据,又有理论性依据,具有信实性、贴切性和可行性。目前,我们音乐教师是音乐教学实践的主力,在教学实践中总结教学经验,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谈谈自己工作中的体会,都属此类文章。

三、撰写音乐教育论文的方法和步骤

1.构思。是作者对教育现象进行审美感觉、审美认识、审美判断、审美创造的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既是创造的主体对于表现对象加以分析、认识、联想、想象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感觉、、感受、体验、品味的情绪活动过程,还是一个调节控制的意志活动过程。因此,在论文的艺术构思中,要特别注意在选题上避免过于宽泛,论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分,论证要严密。

2.拟纲。提纲是论文写作的设计图。有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的观点。论文的提纲要包括如下三项内容:(1)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2)安排各个分论点;(3)体现全文的基本结构。

3.撰写。题目选好了,材料充分了,构思完成了,还要注意论文的写作形式。论文有多种格式,但就常规而言,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即:导语一主体一结语。

导语。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地提出问题,阐明课题意义,必要时要交代研究过程、方法。

主体。是对论点论证阐述过程,这是教学论文的主要部分。经验性音乐论文要注意音乐艺术的特殊性。不仅要有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还应该从理论上加以概括,提出明确的见解。这部分应清晰有序,论述有所依据,从事实出发旁征博引,用典型事例全面阐述论证自己的论点。

结语。在结语中要对论述的问题做出简要明确的结论,给读者深刻的印象。或提出该课题深入研究的建议等。要集中简练,提示主题。

美感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文献资料收集;钢琴

如果将文献资料收集的过程当做修路的话,那么钢琴演奏与教育――我的专业,就是通向这条路的终点。大到全球瞩目的学术成果的公布,小到朋友聊天时一个学术观点的闪耀、一篇学术论文的完成,都是通过浩瀚的文献资料收集,以及这些文献资料在作者脑海中锤炼而最终完成的。

文献资料的收集之路,记录了钢琴演奏与教育其科学的渊源,反映了钢琴演奏与教育的来龙去脉,体现了钢琴演奏与教育研究的继往开来。通过文献资料的引用,可以将钢琴演奏与教育论文与其他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告诉读者,便于相关人员开拓视野、交流经验、互通信息、共享成果,使科研项目节省时间、资金,少走弯路,早出成果。文献资料的作用显而易见,那么到底如何让文献资料的收集之路,最终引领着笔者到达钢琴演奏与教育的殿堂呢?

那就是要清楚三件事: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与钢琴演奏与教育有关的文献资料;其次,如何收集文献资料;再次,收集好的文献资料该如何为钢琴演奏与教育服务。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作曲家作曲为一度创作,演唱或演奏为二度创作,欣赏为三度创作。我们作为二度创作者,是让乐曲好听,对乐曲反复的练习技术。当然,技术是基础,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不可能有高超的技巧,我们都知道必须注重基本功的练习,但是我们更应该明白技术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乐曲的情感。

一个受过音乐教育的人,对音乐语言的规律、特征、风格、传统、意蕴都能有些意会,因为艺术符号是感情化的肖像(朗格语),这种解读方式,就像大部分科学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阅读而掌握一样,勿需亲身试验,运用这种符号性体验,就算可以表演了。然而,这种靠音乐符号情感体验的解读,与我对特定乐曲创作的背景深入了解后的解读,确确实实是两回事。前者是音乐符号情感唤起的各种情感和情绪。由于缺少与作品十分贴切的意象,总体上仅是模糊兴奋和躁动,而用自己模糊的理解去让别人明白是不可能的事,并且在表现上往往也是外在的,具体的情感表现还需要演奏者去发掘。虽然同一种感情的自我表现、音乐表现也有多种变化,但感情本身就是一种极为细腻微妙、变化莫测的东西,音乐的表现形式是一种专门与人类内心深层发生关系的东西。同时,如果是深刻的作品,很难简单地将乐谱再现就能正确释义的,只有知道了作品的背景,才能唤起与作者相通的艺术情感,这就是严肃的钢琴释义,真正的作品二次创作。[1]

因此,与钢琴演奏内容相关的一切图书、期刊、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专利文献、政府出版物、产品样本、科技报告、标准文献、视频图像等的一切信息源,都可以称之为文献资料。只要通过互联网或相关的论文网站,搜索一下“钢琴演奏与教育 学位论文”,立刻就会有成千上万个相关联的结果扑面而来,但这是面对如此繁琐巨大的文献,就必须抱有一定冷静的、理性的心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同时“兼备取众家之所长,而为我所用”。而政府出版物与标准文献与其他信息源相比,权威性与严谨性则更强,它是通过政府发行或认可的相关学业成果,所以在参考时尽可放心使用。

当我们面对如此之多的文献资料信息源,又如何有效、合理地把它收集起来呢?这就要具备对文献资料的判断力。首先,看文献资料的开头几句话,看它到底要研究什么样的问题;提出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重要,还是不重要,;是不是重复了别人的发现;我们应看他开头引的几篇文献,立刻就能知道。因为如果这篇文章是在研究非常重要的问题,那么他所引的文献中不仅会有最前沿的文章,还会有关于这个问题的历史上里程碑式的文献。其次,我们需要知道这篇文献有多新,这点我们只要看他引的最新的文献就会知道。因为文献会有一个讲评各个流派观点的综述,然后再查一下他引的文章,立刻就能知道这篇文章的起点在那里,有了很具体的问题以后,有关键词,就要去查文献。而要查一篇好的综述文献作为你的起点,要有宽阔眼界,站得高,看得远的。

钢琴演奏与教育类文献资料收集到之后,为了便于整理和分析,而且不断地积累。其方法主要有:第一,复印(对于使用频率比较高、有收藏保存价值的文献,最好是复印下来,以便反复阅读,并随时引用)。第二,做文摘卡片。卡片具有记录方便,并便于分类、查找、组织等优点,应成为积累资料的主要手段,而卡片的制作,因人而异,通常可以以标题为检索标准。第三,做专题索引。对于每个研究方向稳定的人,通常总有几个待研究的专题索引,既便于现行的即时研究,又便于将来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第四,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不仅可以积累资料与素材,而且可以随时记下感受与体会,尤其是由资料而产生的一些新的想法、课题、观点等。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日积月累的文献资料收集完成后,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为钢琴演奏与教育专业服务呢?

在练习、演奏中,我们应该本着音乐之根本出发――即和谐,认真分析乐曲,力求与原曲思想统一,要把握乐曲历史、时代背景,以体现乐曲风格,演奏技巧与音乐表现的完美结合,这些是我们作为演奏者应该时时刻刻铭记在心,贯穿于我们的学习之中的。而这个过程是需要我们对相关音乐内容文献资料的广泛了解、阅读、研究后储存知识,以便为我所用。

同样,我们作为以后的教育者,也应该在教授学生时贯穿美学概念、方法,要注意对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让学生在接触音乐学习时便懂得美学,而非是在学习音乐之后,才自己逐渐体会的。所以,不得不说一个现象,就是很多学生在接触钢琴学习时,刚刚凭着一时热情,坚持两天后,便是始终如一的枯燥练习,慢慢就失去了兴趣,开始厌烦了,想想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孩子对于自已弹奏的东西一无概念,只是知道弹音符,不明白音乐的流动,像在说话、讲述,弹琴弹出的音符都是有它的原因的。而我们作为音乐教育者,应该把自己所学习、体会的东西,运用到教学之中,教授学生之音乐审美。

审美教育也成美感教育,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而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以美的音色、美的节奏、美的和声、美的旋律构成美的艺术形象,音乐教育通过对音乐作品(健康向上的)的演唱、演奏、欣赏等教学活动,把受教育者带进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天地,使他们授受审美教育的熏陶,激发其情感,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完善人格的构建和整体素质的提高。音乐审美教育必须采取科学的教法:一是音乐感知实践教学法;二是音乐情感实践教学。[2]

我们首先应该通过相关知识的积累,提高自己的音乐审美能力,将音乐的思想贯穿在自己的学习、练琴、演奏、教学之中,培养自己作为专业音乐者的实际操作与教育理论的结合,使我们在音乐学习的道路上努力向前

参考文献:

[1] 任敏.解读肖邦钢琴《第一叙事曲》所想到的[J].钢琴艺术史,2006(10).

美感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编号:53,省级,国内范围发行,西南师范大学主办,《西师成人教育》1991年1期上发表;编号:57,省级,国内范围发行,河南省高校电教学会主办,《河南高校电教》1991年2期上发表;编号:66,省级,国内范围发行,河北师范大学主办,《河北电教》1992年1期上发表。原文共7380字,部分内容发表于《西师大成人教育》1991年1期和《河北电教》1992年l期,全文刊登在《河南高校电教》1993年2期上。1993年载入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的《全国中师优秀电教科研论文选》一书中。1998年2月被全国中小学课程导学研究会载入西南师大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的《课程导学与思维研究成果集锦》一书中。1997年3月被中央教研所载入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的《中国当代教育教研成果概览》书中。1998年1月荣获巴中地区教委优秀电教成果二等奖。1998年8月7日在深圳召开的《全国第三届中小学学会学习与素质教育研讨会》上交流并荣获优秀论文一等奖。1999年12月由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世界华人交流协会、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在泰国曼谷举办的第四届《“国际优秀作品(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优秀论文奖。2000年8月8日一18日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加拿大温哥华西门大学林思齐国际交流中心、中国海南省教育学会在加拿大温哥华举办的“新世纪华文教育论坛暨现代校务管理进修班”上进行学术交流。2000年11月12日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在泰国曼谷举办的“第五届亚太华文教育新路向暨校务管理论坛大会”上交流。2001年3月24日海南省教育学会、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泰国华教协会在海口市举办的“国际华人教育暨校务管理论坛大会”和“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会员大会”上交流。2001年10月此文已被香港优秀论文网转载;2001年12月此文已被香港优秀论文网转载;2001年12月此文已被香港世界艺术网转载;2002年6月此文已被香港国际优秀论文网转载;2003年7月此文已被香港世界艺术网转载。】

【摘要】“美育与电化教育的关系”这篇论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电化教育与美育有着共同的目标。第二部分从两个方面阐述了电化教育的美育功效:电教教材自身就带有审美属性,是电化教育的主要审美对象;电化教育过程也是一种独特的美育过程,是向学生进行美育的新途径。第三部分则不举艺术学科的例子,单以几何中的三道题,利用幻灯投影将其潜在的各种美的素质,通过线条、色彩、构图演化为形象美、图画美和动态美,从一个侧面来阐明美育在电化教育中的强化作用。这三个例子分别为:利用复合投影片将复杂的图形进行等积变化,给学生以科学美的感受;利用抽动片将复杂的图形进行分离简化,给学生以科学美的感受;利用旋转片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给学生以科学美的感受。这三个方面,是将科学知识中所蕴含的自然美、艺术美和线条、色彩所构成的图案美、对称美、色彩美等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教育。

【关键词】美育;电化教育;关系;目标;功能;强化效应

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美育带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已愈来愈被人们所普遍关注和重视,进而成为当今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在现代科学技术的促成下,在人们传递信息、接受信息、处理信息的观念及方式的不断更新下,蓬勃兴起和发展的电化教育,以现代教育媒体的介入,现代教育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冷清沉寂和单调呆板,弥补了传统教育所造成的美育缺陷。无论是电化教育自身带有的美育反应,还是美育对电化教育方式和手段的借鉴,它们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二者的有机结合,对现代教育来说,不仅其内蕴能得到极大的拓宽和发掘,就是其外在表现形式也会多姿多彩、活泼新鲜。由此也就自然地能达到优化教育的目的。

一、电化教育与美育有着共同的目标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美的感受中冶炼品性、熏陶情操,同时获得有关知识。在审美教育活动中,美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谓美感,是指审美主体由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说得明了点,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对美的认识、鉴赏、评判,并由而引起的情感活动。一般来说,是由感觉、知觉、想象、情感、思维等多种心理因素交融贯通而形成的。美感是人类的高级精神活动,具有直觉性、功利性和愉悦性。这使它同电化教育发生了密切的关系。

电化教育是现代教育媒体同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以传递教育信息的最优化教育。它主要是用图像和声音来传授知识、表现教育内容。它使客观事物形象化、具体化,使事物的音、形、色直接诉诸学生的感官,这就有助于学生作深层的感知,进而上升为理性的认识。这个感知和认识的过程,就是学生主观意识对客体事物进行评判审定的过程。凭借现代教育媒体,学生如闻其声、如视其色、如观其形、如临其境。这就为使学生的再现性想象创造性想象更为丰富,情绪活动更为积极活跃而提供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从而使整个心理活动达到一种高度融洽和和谐的状态。如此,则美育中的美感特性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满足和体现。通过电化教育,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对象所产生的那种升华了的美感,无疑是强烈而持久的。

美育的中心,是突出一个“美”字。以美诱人,以美启人,以美感人,以美育人。而电化教育的特色及魅力也正在于此。寓教于乐,寓教于美,是电化教育的宗旨。不管美育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也好,还是渗透在其他各个学科之中也好,皆可通过电化教育而得以实现和加强。在电化教育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色彩图案、声响旋律、意境、形态等的感知、鉴赏,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获得思想上的启迪。这既是电化教育的效果,也是美育的目的。

电化教育通过近十年的发展,人们在实践中已充分认识到,它有着两种不可忽视的功效:一是以其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特点,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法语知欲;一是以其教材形声化的特点,能对学生进行审美育,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和感染。传统教育固然也含着美育的因素,但不仅目的性不明确,就是少有的美的表现形态也是单调的、静止的。电化教育将美的表现形态多样化、动态化、直觉化,从而使学生在美的环境里,美的享受中学习,而在学习中丰富知识,发展智力,增强和加强审美意识。电化教育在美育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电子化教育中的美育功能

电化教育是采用先进的视听教育手段来进行教育活动的。它具有教材形声化和表现手法多样化的特点。形声化是通过光、形、色和优美动听音响加以表现的,带有强烈的艺术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讲,形声化也就是艺术化。而艺术化则带有深刻的审美意义。

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可以将对象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灾、化静为动、化快为慢、化繁为简,使模糊的、抽象的事物变得清晰、具体。并且可以超越时空界限,让学生亲耳所闻、亲目所睹、亲身所感,不仅使感知对象变得更直觉

,而且感知的范围更为广阔。于是,审美的价值和意义也就包容其中。学生在对色彩、声响、光度、形态、画面等的感受中,所获得的美感非常明显而强烈。因此,根据美育理论来认识,电化教育实际上带有很重要的美育成分。这点还可以从下面两点深入具体的分析中得到印证。

(一)电教教材自身就带有审美属性,是电化教育的主要审美对象。

电教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主要用图像和声间表达教学内容,用电声、电光、电磁、电控等技术,进行制作与重放的一种声像教材。一般有三种类型,即视觉教材(如纪灯片、投影片)、听觉教材(如录音带、唱片)、视听教材(如有声电影、电视)。无论何种教材,都能给人以直觉性,可以让人真切地观察事物的形象,接受真实的音响,这正好与审美教育活动中的美感直觉性相吻合。电教教材是电化教育传道信息的主要依据。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它本身就应带有艺术性,也即要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因此,电教教材的内容,要以能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真、善、美的事物为原则。画面构图要清晰匀称,变换连贯,流畅合理;光线与色彩要明暗适度,调配恰当,使观者舒适;音乐与语言,要与景物动作协调,要有节奏感、韵律感,使听者愉快。而这些。又恰恰是审美活动中美感的功利性和愉悦性所要求的。另外,电化教材作为一种全新的教材,它同电化教育所具有的智力功能和审美功能,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在电化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把不同门类的艺术作品直接移植为电教教材本身就成为一种艺术审美教材。这些艺术作品,一旦展现在学生面前,其给予不生启示,领悟和感知功效,就绝非文字教材所能达到。艺术形象的多样性、丰富性、多功能性、形成了电教教材内涵的深蕴度。学生从自然景物、社会形象以及各种音响的具体感知中,获得了对教材内容的领悟和审美感受,激发出了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对于美的鉴赏和创造的能力也就有所提高。这样,电化教材所具有的审美品格和审美功能就成为整个美育不可分割和有机内容。就是不具艺术性质的形声教材,也以其形声化特点和多种线条、比例、色彩、投影等直感效果而产生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同样体现着审美功能。因为视觉形象乃是对现实后种创造性把握。这种被把握的形象是经过想象加工了的美的形象。正是由于电化教材的这种带有普遍意义和明显特征的审美品格,形成了它本身所特有的审美价值和审美功效,使电化教育成为美育的组成部分之一。

(二)电化教育过程也是一种独特的美育过程,是向学生进行美育的新途径。

近年来美育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独立学科,有的地方已正式列入教学计划单独开设课程。但就大多数学校来看,美育的主要途径和方式还是通过各种艺术学科的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来实现的。随着电化教育手段的广泛应用,我们又找到了一条新的美育途径。前面提到过,电化教育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在电化教育的过程中,这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会给学生以许多别开生面的审美活动和鲜明而强烈的审美感受。如在幻灯、投影教学中,幻灯或投影映示在银幕上,学生通过视觉所感受到的画面意蕴,首先使学生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进而激发出审美冲动,获得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这其实就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内涵丰富的心理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审美客体被审美主体所感知,并通过感知者的联想和想象,其美的价值得到了发掘和扩大,特别是电影、电视教学,其表现手法更为丰富多彩、学生所获得的美感则更多、更普遍、更真切。如通过画面用光及景别的变换,用镜头的推、拉、遥、移、跟和组接,用动、静镜头的交互结合等,形成一种让人情绪涌动的流动美、变换美、和谐美等。再加上配之以色彩、声响、解说、诗歌、乐曲、绘画等艺术表现手法,还会产生出更多的美来,如色彩美、音韵美、意境美、图像美等。获得的美感更为强烈。如果教师在这些审美心理活动中及时地引导学生,使其审美感受沿着教学所要求的审美方向发展和深化,就能从形象的感知过渡到理性的顿悟,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形声化教材所展示的视听形象就是审美感受的物质基础。学生通过感知,首先把握住形声教材的感性状貌,并获得一定的审美感受。然后再随着电化教育过程层次的逐步加深,学生对感知对象的认识也逐步加深,其审美感受也就愈充分、愈强烈。学生的这种审美感受决非单纯的感性认识,其中也包含着理性认识。因为审美主体往往结合感性的形象,通过想象与思维的相互作用,把感知到的直观表象,经过一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加工改造,既保留直观表象中的具体性、鲜明性、生动性,又达到了深刻的反映和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从而构成审美感受中的理性认识。形成教材使学生获得审美感受,同时将审美感受中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这正是电化教育的本质特征由此可见,电化教育在美育中的确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美育在电化教育中的强化效应

美育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反映在艺术形象中的先进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活动来感染受教育者。它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它能使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常以鲜明的形象性和优良的心理情绪的感染,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心灵上的陶冶、思想道德上的升华。同时启迪学生智慧,开拓学生的视野,唤起和鼓舞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崇高理想的追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美是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中,而不是抽象的思维,因此,人们在欣赏各种美的事物而产生美感的时候,总是从直观的形象开始的。只有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它的内在本质,从而得到情感的愉悦”。所以,在电化教育中应特别留意和注重以鲜明生动的形象去刺激学生感官,从而使之在美的感受中去获得知识。下面我们且不举艺术学科的例子,单以几何中的三道题,利用幻灯、投影将其潜在的各种美的体质,通过线条、色彩、构图,演化为形象美、图画美和动态美,从一个侧面来说明美育在电化教育中的强化作用。

(一)利用复合投影片将复杂的图形进行等积变化,给学生以科学美的感受。

在学习立体几何中,很多学生一遇到难题便一筹莫展。在教学中,借助幻灯投影给学生以形象美的感受,提高学生对图形的理解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例如:“用平行于正方体的各条棱,且过棱的1/4处截正方体,求剩余部分的体积”。很多学生难于分辨剩余部分的是啥形状,也就无法计算体积。在教学中如果利用投影手段,将逐次截割的过程进行演示,对最后剩余部分进行等积变形,如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从而可以看出剩余部分是由一个正方体和六个等积的正四棱台组成(图5只画了三个正四棱台)。这样,通过鲜明的具体形象来感染,从而使学生从中产生美的意识,获得美感,进而达到美的升华。学生很快就得到领悟而把这道题给解答出来。这不仅给学生心理上的愉悦,唤起学生追求科学美和审美体验,从而能够陶冶情操,同时还培养和发展了学生审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利用抽动片将复杂的图形进行分离简化,给学生以科学美的感受。

对立体几何,很多学生望而生畏。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让其在学习中获得美感。在教学中利用电教手段推导证明:“三棱锥的体积公式等于和三棱锥等底等高的三棱柱体积的1/3”时,将事前自制涂有不同颜色的抽拉片映示在银幕上进行分离、组合。如图6、图7、图8、图9所示(设图6的体积为V,图7、图8、图9的 体积分别为V1、V2、V3)。这样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把静止的图形活动化了,从而证明了三棱锥的体积V1=V2=V3=1/3V。将艰苦而紧张的学习过程寓于轻松愉快的图像认识活动中。 学生激发出兴趣,在美感之中,增强了理解,发展了智力。幻灯、投影手段在整体分割,分散难点,有分有合,化难为易等方面起到了塑造形象美的桥梁作用。使学生在美感之中较容易掌握本来难以理解的东西。

(三)利用旋转片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给学生以科学美的感受。

学生在证明几何题时,大多数感到不知从何下手。在教学中利用电教手段将一些典型的题的多种解法用不同的颜色绘制成投影片,放映给学生、去撞开学生情感的闸门,激发学生心灵上的愉悦感,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解决问题。例如有这样一道题:“P 是正三角形A、B、C外接圆BC上的一点(如图10所示),求证PA=PB+PC”。教师用不同颜色将这道题的六种解法制成图11、图12、图13、图14、图15、图16所示的旋转片演示给学生。不仅打开了学生的审美图冲动,而且排除了学生思路中的障碍,启发引导了学生进行比较辨析,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增强了学生对美的感受。

以上这些做法,是将科学知识中所蕴含的自然美、艺术美和线条、色彩所构成的图案美、对称美、色彩美等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教育,同时还要认识到社会主义的美育,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

美感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 浅谈语文课程中的审美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策略 中职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浅论 深挖语文课程资源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通过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培养审美综合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浅论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多媒体在中学语文课程美育中的作用 美育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如何通过小学语文教育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 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加强语文审美教育 从学校美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课程中的生命教育 试析语文课程教学中的美感教育 浅析技校语文课程中的生命教育 初中语文课程中的情感教育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发挥语文课程中的美育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发挥语文课程中的美育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在中语文教育中利用课程内容的人文主义思想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关键词】语文课程美育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语文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利用课程内容的人文主义思想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一、借助课文内容教学,帮助学生获得美感教育

课文既然是语文教学的载体,自然学生要对课文进行全方位的感知。名篇佳作,无不包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和思想意识,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景抒情,有的联想丰富。因此,在教学中力求学生能准确地把握理解作品的内涵,把握作者情感的线索,并能感受到作者创作时那种亢奋的情感,激发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课文中的各种美,获得启迪和教益,掌握丰富的知识内容。用作者的感情来触发学生的感情,从而使学生感知到美,以至产生美感,获得作品艺术美的享受。在教学中,可通过细致的分析、讲解、循循善诱,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中,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

如教学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一文,学习课文前,先介绍李公朴先生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然后交代他和闻一多的深厚友谊。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讲叙李公朴因揭露反动派的卑劣行径而惨遭杀害的情况,描述闻一多先生伏在李公朴尸体旁悲痛欲绝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感上体验到闻一多的悲愤,并产生憎恨反动派的情感,领略其中爱与恨交织的悲痛心情,由此使学生产生对闻一多先生那种敢于在特务的手枪、刺刀面前仗义执言的崇高品质的敬仰和钦佩。这说明优秀的作品给读者美感的乐趣是无穷的,给读者美的教育是深远的。

二、利用优美的课堂设计,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美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除了激发学生感爱美、鉴赏美之外,最重要的,也是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将前人积累下来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在品评、借鉴中按各自的审美理想去创造美。课堂教学中师生间必须营造出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作为在课堂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就必须注重对学生情绪的感染,通过它来刺激、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的心理潜能,使他们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对学生情感的感染取决于教师的表情。教师的表情如同直观教具,学生不难从中读出教师的各种心态,并能随时产生这样那样的心里反应。“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马卡连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根据不同的审美对象,学生就会有如临其境之感,从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语文教师在传授过程中使用规范、简洁、幽默、严密且富有情感的语言,是吸引学生的最好手段,亦是创造课堂教学美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教师在讲授课文内容时,能配上相应的语声、语调,使语言有高有低、抑扬顿挫,形成旋律,体现出不同调式特征,课堂教学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板书是老师在认真分析教材,处理教材的基础上,以简明的文字、线条、图表等,将课文内容提纲直观地表现在黑板上,好的板书有利于帮助的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还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笔记能力,同时,还能给学生以美感,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语文教师应不遗余力的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板书,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再创美的氛围。

三、引导学生鉴赏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语文教学中力求借助艺术形象来唤起学生的美感,去鉴赏美。讲析文学作品,要使学生在对于形象的艺术感受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并同时获得道德、知识方面的教育。因此,要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进入文学作品的艺术世界中遨游一番,这样学生才能鉴赏美。如讲授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在反复阅读,弄清作者写此文的背景和家庭境况后启发同学联想: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印象和我们对父亲的印象有无相似之处,区别在哪里?通过联系、比较,增强学生对父辈的敬爱、尊重之情。进反启发学生再联想到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这种现象将唤起学生特定的情感,产生特定的审美感受。此时,在心灵和道德上也进行了净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接触最多的艺术美的形式即是文学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而文学美又主要表现为语文美。借助语言所表达出来的美是独特的,不同的体裁的文章各具独特的美。如:散文、诗歌的意境美;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精致美,心理描写的细腻美,杂文的犀利美;诗歌的音韵美;说明文的准确美;应用文的规范美等。

又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就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文中有一段描写:“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根据学生平时的观察积累,通过想象,把这些描写构成一个具体而完整的画面,学生会感到那是多么的美;再引导学生由此而联想到社会上下具有这种高贵品质的人,如此使学生又生产另一种审美情趣,这是美的加深,既有形象美,又有社会美。如:《木兰诗》中代父从军的木兰深明大义,刚毅勇敢、勤劳善良、不图功名而又胸怀柔情。魏巍的《我的老师》中蔡芸芝热爱学生、热情公正、温柔美丽、教导有方。《,你在哪里》是首感人肺腑的优秀抒情诗,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的怀念、崇敬、爱戴的深厚感情,抒发了人民的心声。优秀作品的语言,都是简洁优美,寓意深长的。因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首先应加强朗读教学,通过教师范读,听录音朗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鉴赏课文中语言的音乐美。

上一篇:艺术考古论文范文 下一篇:生命意识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