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搜寻模型的大学生失业分析

时间:2022-09-25 06:24:11

【前言】基于工作搜寻模型的大学生失业分析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每个企业给劳动者的报酬不同,劳动者为了获得报酬满意的工作,必须在劳动力市场搜寻。 2.职业搜寻时间的边际收益递减 这种为寻找工作而采取的失业时间越长,劳动者就越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获得的工作报酬就越高,但是随着他在劳动力市场寻找职业时间的延长,未来寻找到的工作...

基于工作搜寻模型的大学生失业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综述

2009年虽然已过去了将近一半的路程,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还是举步维艰。全球金融危机的压力,不少企业的招聘计划被冻结或缩水,对于20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新华网统计,以2009年大学毕业生610万人,平均每个学生求职申请15份计算,应届大学毕业生将发出超过9000万份求职申请。当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原因,学界说法不同。下面仅以工作寻访理论为基础,浅析大学生失业问题。

二、工作搜寻理论

工作搜寻理论是1970年由费利浦斯(E.S.Phelps)等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理论流派,该理论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角度讨论了劳动者不断并持续寻找工作的可能性,失业对劳动者来说就成为一种必要的“投资”,这种投资越多,就越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该理论模型建立的基础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假设条件构成:

1.劳动力市场信息是不完全的

每个企业给劳动者的报酬不同,劳动者为了获得报酬满意的工作,必须在劳动力市场搜寻。

2.职业搜寻时间的边际收益递减

这种为寻找工作而采取的失业时间越长,劳动者就越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获得的工作报酬就越高,但是随着他在劳动力市场寻找职业时间的延长,未来寻找到的工作岗位报酬的提高幅度递减。

3.职业搜寻时间的边际成本递增

劳动者为获取有关报酬和工作岗位的信息需要花费成本。这些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为了获取有关信息所作的支付,如交通费、通讯费用、材料打印费以及不断的应聘、会面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等属于直接成本。失业时期劳动收入的损失属于间接成本。随着搜寻时间的延长,职业搜寻成本也随着增加,且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大。

假设搜寻收益E(w)= E[max w|n],即随着工作搜寻次数的增多,E[max w|n]越来越接近最高工资。根据成本一收益分析法,最优的职业搜寻时间取决于职业搜寻时间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时间成本。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劳动者应该继续搜寻,直到二者相等时才应该停止搜寻。假设搜寻的单位成本是不变的(每取一个企业的成本为c),而预期的边际收益率为E[max w|n]函数的斜率。所以大学生搜寻的最优次数为预期收益曲线与成本曲线斜率相等的点。

根据工作搜寻理论,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只要大学生的搜寻时间小于最佳点Tm,他继续搜寻就是理,这一最佳搜寻时间长度也就是他失业时间长度。在搜寻时期,他并非没有工作机会,只是他预期继续搜寻会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于是拒绝已有的工作机会,因而这一时期的失业是一种自愿性失业。尤其是在我国,劳动力市场是分割的,尚未形成一个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更严重。通常一个大学毕业生为了寻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需要东走西跑。假定有某专业大学毕业生A,她在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已经知道有N个单位需要该专业毕业生,还知道了这些单位的工资分布状况。这种工资分布如图所示:

曲线F(W)是工资率的频率分布,它表明,获得工资率为W1的单位的可能性为π1,而获得工资率超过W2的单位的可能性为零。

在信息充分的情况下,A自然会一开始就选择工资率为W2的单位,而没有必要进行搜寻。但在现实中信息是不充分的,A可能知道工资率的频率分布,但不可能知道哪一个单位的工资率是W2。因此,在劳动力市场上,遇见第一家买主就马上签约被认为是不明智的,明智的做法是继续搜寻。但搜寻成本的存在使她必须在某一点上停下来。按照职业搜寻理论,这取决于A所预期的可接受工资水平(比如W1),当某单位所提供的工资低于这一水平时,她就会拒绝接受而继续寻找,直至找到能提供理想工资水平的单位为止。这意味着,预先设定的可接受工资水平越高,她找到工作的可能性就越小,就业就越困难;预先设定的可接受工资水平越低,她找到工作的可能性就越大,就业就越容易。

这实际上是一个保留工资模型,为确定最优的保留工资w*,并不需要职位搜寻者具有远见卓识,A只需对每一次选择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

与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搜寻用人单位一样,用人单位也在搜寻大学生。假定大学生的边际生产力是一样的,但他们的可接受工资不一样,而且用人单位知道大学生的可接受工资的频率分布,但不知道具体某一个求职者的工资要求。这时用人单位可以通过提高聘用工资从而提高大学生选择它的可能性来缩短搜寻时间。因此,它面临着提高聘用工资和延长搜寻时间之间的选择。如果放松求职者边际生产力相同的假定,则用人单位就不仅要考虑搜寻时间和工资成本,还要考虑求职者的能力。在工资为既定情况下,只有求职者的能力达到了某一可接受标准,用人单位才会接纳她并停止搜寻,否则,它会继续搜寻,直到边际搜寻收益与边际搜寻成本相等时为止。

可见,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取决于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搜寻行为。当劳动力市场双方都追求最佳的搜寻策略时,就业的难与易就将由如下的匹配函数来决定:

M=M(U,V,Z)

式中M表示匹配成功的工作岗位数量,也即工作能够落实的大学生数量,U表示愿意且正在寻找工作的大学生数量,V表示可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Z表示影响求职者和空位之间匹配效率的其他因素,比如在岗搜寻者的人数、搜寻密度、搜寻方法等。因此,为了提高匹配效率,政府、高校以及市场中介机构有必要提供充分的信息,从而缩短搜寻时间,降低大学生失业率。

三、模型的扩展

前面介绍的模型比较粗糙,可以适当放松一些假设得到一些更切实际的结论。一是考虑折现,假设搜寻成本的付出和工资报价的取得都发生在有关时期的期末,从而工资的现值为βw(β=1/(1+r)),那么说明折现率越高,保留工资越低,搜寻时间也越短。

再就是考虑非固定的保留工资,原因可能是存在时限和工资报价的信息是变化的。假设一个已知的工资报价分布为f(x),同时不允许重复考虑,即任何一个报价要求立即接受,否则就会失去机会。设Vn(w)为进行n时期的搜寻,得到的净最大收益,不考虑折现

不做重新考虑的保留工资为 ,从而,给定n时期的条件下,搜寻策略与往常一样,只要ww*停止搜索。在最后一期将接受正的报价,从而w*=0.因此给定V0 =w,服从

对于所有的n,wn*>wn-1*,这么模型的结论是,在有时限而无重新考虑的模型中,保留工资不是固定不变的。相反,它会随着剩余时间的减少而降低,即搜寻者的工资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退休的临近而降低。

四、解决大学生失业的建议

1.要及时的改变当代大学生的观念

中国的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而伴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大学生就业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当代大学生应当正确认识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认识到就业问题的严峻性,从而正确为自己积极、准确地进行定位审视自己、评价,从而从理性的角度制定适合自己的、准确的保留工资,乐观应对大学生的失业问题。而不是保留着“我是精英”,高人一等”的态度,盲目的追求高工资而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

2.根据工作寻访模型,由于定价方是企业,工资对于学生来说只是外生变量

大学生的预期过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企业也难辞其咎。目前很多企业一味的强调大学生的专业对口以及工作经验,期待能够将大学生“拿来就用”,忽视了大学生真正的财富在于其未来的潜力,因此一再的压低大学生的工资。更有甚者,有众多企业还秉持着“大学生没有资格谈工资”的陈腐观念。这样,企业自,大学生的保留工资身将工资标准降低势必相对升高。而从歧视的角度来看,企业方这种对大学生的歧视行为降低了大学生就业的概率,延长了其工作寻访的时间,即增加了大学生工作寻访的成本。为弥补日益增高的成本,大学生也不得不提高保留工资与其用较高的寻访收益去弥补成本。因此,用人单位的观念也需要及时改变。

3.应当增加就业渠道,改善信息的不完全

产生寻访的重要原因和假设在于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完全。因此,为了减少大学生的工作寻访时间,增加其找到满意工作的概率,我们应当发挥社会各界的作用积极的增加就业渠道,扩大信息的来源。一方面,学校应当积极发挥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为学生积极有效的提供各类就业信息、就业辅导等,另一方面,社会应当主动开发更具有市场性的就业渠道,如职业介绍所、媒体广告等,扩大就业信息。

五、小结

虽然本文中介绍的模型比较简单,但是还是有其现实意义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总成本曲线的斜率,会减少寻找工作的次数,现在网上搜索的成本减小了,也使大学生搜寻的次数增多了,同时毕业后对自己的预期较高,所以更多的是不愿接受现有工资的摩擦性失业。这只是从供应方分析的,从用人单位及深层次的中国的产业结构都有较重要的影响,需要做的还是大学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冯 婧: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与分析.中国轻工教育.2006(3).

[2]陈 杰: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失业的理论分析与对策研究 [学位论文]硕士,2006.

[3]谭卫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学位论文]硕士,2002,(02)

[4]熊 勇:劳动力市场搜寻理论与人力资本投资[D].[学位论文]硕士, 2002,(02).

[5]薛 彪:广东省大学生就业相关问题的调查与分析.高教探索.2003.2.

上一篇:西安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配置与可持续发展的... 下一篇:不对称信息下的食品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