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切 第8期

时间:2022-09-25 04:19:13

英国教育学家查尔斯・纽曼在《后现代气息》中写道:仿佛一夜之间,所有的东西都变成了“后XX时代”。这是一个“后工业时代”、“后数字时代”、“后女权时代”、“后商业时代”、“后服务时代”、“后媒介时代”……这是一个后一切的时代。

是的,后一切。后一切时代打破了前时代所有的常规常纲:后工业时代赋予了每一个人成为信息精英的机会;后青春时代我们不相信只有年轻才可以生机勃发,理想不只是属于青春岁月;后女权时代让男男女女都平等自在地各安其所;后婚姻时代让我们在风雨飘摇的婚船上更加躁动不安;后享乐时代让消费主义在我们的一切生活中气势磅礴……“后一切”解构了明天。

所谓“后”(post),是因为我们正处于一个过去已逝、而未来遥遥的工业社会。也就是说,我们生活在时代间隙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既快乐又迷惘。在这样一个充满过渡性的大时代的晚上,我们不知道可以握住谁的手,生物与非生物的界限,退休与非退休的界限,男与女的性别差异,配偶与非配偶的界限,个性与群体的界限,雇佣者与被雇佣者的界限都将消失――既没有中心也没有边缘,一切皆有可能。我们只能在有着无限延伸的可能空间里,寻找新生活路径。

还有,“后一切”替我们消解了各种知识权力、话语权力、政治权力所形成的伪价值观、边缘与中心在这场派对中互相交换舞伴,没有谁是主角。卫慧们、行为艺术……以前被气急败坏地斥为堕落的东西,现在我们只能心平气和又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说:哦,它不是我要的那杯茶。

后牛仔时代:游戏无规则

“我的心中有一座火山,我不断地寻找火山口释放激情。”一位可以被称为新新人类标本的17岁男孩说道。他和他归属的那一代人一样,充满青春迷茫而漫不经心的表情,他们在找寻一个特定的时候,毫不吝惜地燃烧自己。在他们眼中,比尔・盖茨已是老去的英雄,他们更喜欢穿着T恤和牛仔裤出没于亿万富商中的新价值的代言人――杨致远和迈克・戴尔。他们从不拒绝物质的诱惑,也跳不出互联网,他们不想也不能颠覆这个时代,但机智地创造自己的哲学。

自我意识极强,不想被所谓的“金领”、“白领”的既定生活模式所规范和束缚,尊重个性,后牛仔时代正标志着一个自我欣赏、自我推崇的时代的到来,也许过不了几年,当他们融入社会时,他们还是会被社会纳入规范的轨道,像另一些夹着公文包步履匆匆貌似华尔街先生的白领男人穿套西服开始朝九晚五的白领生涯,但此刻他们需要通过一种属于自己的外在方式来释放青春激情,让街头变得更加多彩。

20世纪80年代的校园歌曲《童年》也“盼望下课,盼望放学”,但相比之下显得“太乖”――罗大佑只是对学生时代的尴尬进行了无奈的描述。有点微苦微酸的学生时代也是非常美丽的。而“花儿乐队”的少年歌手演绎的则是难以排遣的压抑。在教室坐了一整天(坐了好多年)的中学生心中的不耐烦:“在学校中感到了压力/同学们在相互地打击/谁也不知将来会到哪里/怎样活得有点意义/希望能快点离开这里/这里得不到我想要的东西”――孩子们很快发现这个时代并不像他们期待的那样,能纵容脱缰的“野马”和蔑视游戏规则的“牛仔”。

“后牛仔”时代的到来并不仅仅是因为牛仔装日趋前卫狂放,更是因为“后牛仔”时代的年轻人不再愿意小心翼翼地妥协,他们张扬、自我,从容面对现实。他们明白:“棋盘”从未消失过,不仅如此,格子还越来越细密。他们不得不动用自己的机智,抱着实用主义的生活哲学去适应。

后文学时代:全都很网络

从痞子蔡开始,《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第一次使得众多尝到了文字被打上“网络”的概念后是多么抢手。然后有《智圣东方朔》、《悟空传》等。到现在一直风靡的“榕树下网文书系”,比如安妮宝贝的《瞬间空白》,心有些乱的《秋风十二夜》、李寻欢的《边缘游戏》、邢育森的《极乐世界的下水道》等。2003年,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醉鱼的《我的北京》、玫瑰水手的《重庆孤男寡女》、上官谷二的《深圳,今夜激情澎湃》等无不让我们在岁末回顾时心惊肉跳。

网络文学是不是严肃的文学?文学被迫打上了“后”的痕迹。在这个“后一切时代”,我们应该换一口新鲜空气,重新讨论。

某位老文学青年的强烈直觉就是:现代人迷失了生活的意义。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找不到一片意义的星空。真正的好文学作品,要用一种近乎纯真的心态进行写作,而不是借助文字的细腻、炫目和对性的大胆解构去吸引读者。

后文学的推崇者多是20世纪70年代人。这些把玩文学的20世纪70年代人的特点是受过高等教育,挺滋润的物质生活,有或者幻想刻骨铭心的爱情,工作中的勾心斗角、怀疑背叛、矛盾挣扎。他们把自己的状态以匿名的方式躲在网络背后以网络为画板做最真实的描摹,刻画这一人群颓废的青春。

后文学的世界是一个自由表达的世界。发表的自由、拒绝的自由、批评的自由,在这里得到了在传统文学媒介里无法想象的发挥。为网络文学带来表达自由的,除了媒体的技术因素之外,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匿名性”。在传统观念中,所谓的“名正言顺”,首先要求“正名”。这是对“有名”而言,无名的就言不顺了。“名正”与“言顺”之间真的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它无疑已经成了一个不顺的谎言。

后文学的匿名表达领域,完全是一个无名的虚拟世界,无论文字出现的界面是否就是网络。它的作者和读者都是一些隐姓埋名的隐士。我们只能看到一些由代号表示的作者及其文字,其余的谁也不知道谁。这是一些都市里大隐之士,他们带着朦胧的面纱,在虚空中各自虚晃着幻想的剑术。

后工作时代:工作有诗意

正当工作和休闲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的时候,一个“后工作时代”开始降临。人们不再满足于努力地拼命赚钱,而是以快乐、休闲、富有诗意作为工作价值的衡量标准。有一部港产影片上的主人翁觉得工作得有些疲惫时,干脆就辞了职,拿着一笔丰厚的年终奖金到马来西亚去晒太阳了。临走前还不忘记给好友打一电话调侃道:“怎么还不上岸啊?天天朝九晚五多辛苦,是时候该修身养性了。人又不是机器,哪能老转不休息呢?”

电影毕竟不是现实生活,虽然我们现在的工作甚至是朝八晚六,但我们却怎么也做不到这么潇洒。我们常常用类似“不想上班”这样的话来过过“嘴瘾”,但其实我们的工作观正发生着巨大变化,全新的工作态度正应运而生。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把工作看成被动的营生差事,他们在疯狂工作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享受工作给他们带来的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他们开始玩命工作后又迅速逃离工作,逃离办公室生涯的压力,在一番优游度假或紧张充电之后,重新披挂上阵。

都市职业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状态,在城市里林立的咖啡馆、西餐厅、休闲会所,都是以情调的名义告诉中国人:慢一点,再慢一点。慢一点,那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去享受,更少的时间去工作。其实不用担心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享受并工作着不是不可能存在的,“不想工作”虽然是潜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愿望,然而真正选择不去工作的恐怕只有街边潦倒的流浪汉,受过良好教育的新一代职业人也许只能以更灵活的方式去舒缓“不想”与“必须”之间的矛盾;用崭新的工作观,去解决我们时代里的“忙”与“盲”。

后现代主义:没有谁主角

如果说现代主义是一个分化的过程,那么后现代主义就是一个消除分化的过程。边缘与中心在这场派对中互相交换舞伴,“款爷”、“小蜜”、“大腕儿”、“自由职业者”等名词不再是某些少数人的特指概念;“试婚”、“同居”、“离婚蜜月”、“”等现象也为人们普遍接受……面对着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闹哄哄,我们只能心平气和地承认。

“后现代主义大师”凯奇――钢琴大师,坐在钢琴前一动不动,没有按下一个键,更没弹出一个音。如此这番,在4分33秒后,起立、鞠躬――表演完毕。这就是被部分艺术评论家争相评论,认为应该载入艺术史册的著名的演出无声乐曲《沉默――四分三十三秒》的全过程。

这就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既然该发明的都发明了,好比电视、电脑一样,什么都不缺,无非是改进改进,奔腾的速度再快也终究只是台电脑,还不如机器猫叮当百宝袋里的“随意门”,能穿越时空那般无所不能,起码它还不会受到病毒们的骚扰。怎么改变这尴尬的处境?不如学学凯奇,端正地坐上一天,然后回家,洗手、吃饭、睡觉。

音乐已经历了多少个世纪,每年又有多少新曲子问世,到了现在,你又能让他们写出些什么呢?总不能拿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来填词吧!于是越来越多的旋律中,只剩下烦躁的电子音乐和几声似人似鬼的。怎么改变这尴尬的处境?凯奇不正清清楚楚地告诉你了吗?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啊!

那些具有最前卫思想的人,甚至于后现代主义,在人们眼里已和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一样都残废了。就像布鲁诺的思想在当时看来是如此“后现代主义”,但若干年后,当后现代主义正式登上舞台之日,他已成了老古董。

后同居时代:我一个人住

当我们还在纷纷扰扰地讨论“新同居时代”的问题时,有一个小小的人群冷眼旁观这一切,因为无论新旧对他们来说,都已是太落伍的话题。同居,早已不再是时髦新鲜的事儿。现在,已进入了“后同居时代”――我一个人住,绝对最IN。

电话号码是一个人的,电脑是一个人的,卧室阳台厨房卫生间统统是一个人的。一个可以把它们搞成任何自己喜欢的样子和颜色,而不用经过任何人的同意。可以在墙上用傻瓜喷漆胡乱涂鸦,可以用最爱的圆点图案的窗帘,可以在房间的每个角落摆满大捧大捧的纯白百合,可以光着脚在光滑的地板上无所事事地走来走去……所有的这一切不必担心有人会来跟你抬杠,也不会有人会来笑你傻,即使每天都换床单,每个礼拜都更新窗帘都不会有人嫌你浪费又麻烦。

其实,这种地方的方便和随心所欲倒还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生活心态上的极度自由自在与放纵。即使是和相爱的人住在一起,每天早上起来两个人打仗一样洗漱装扮也是一件很倒胃口的事。还会有数不清的纠纷等着你们。谁倒垃圾?谁洗碗?谁来整理房间?为什么又动过我的文件夹?告诉过你不要把外套随便扔床上,又忘了?怎么又不冲马桶?电视声音不能再小一点儿吗?他们已打过三个电话来催了,你到底还要多少时间才能把你的眉毛画好?

两个人之间的爱情到底有多伟大,能经得起如此折腾?如海深的爱也会被这些小事一点一点地耗尽。不信,那你尽管去试好了。只是到了当你发现你们两人尽在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得不可开交时,为时晚矣!当然,结婚后的生活差不多也是这样,但你不要忘了,维持婚姻关系的纽带是亲情远大于爱情。除非你们近期有结婚的打算,不然,千万别在一起住。

与其在日常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耗尽你们的情感,还不如保持那段必要的距离,把双方最最完美的一面呈现出来。每次约会都让他看到一个光彩照人的你是不是比让他“欣赏”你蓬头垢面的丑样要好得多?

一个人住的生活方式实际上体现的是一个人生活、情感、经济、心智各方面的成熟与独立。在精神上,你绝对是自给自足的,你不依赖任何人,不需要任何人的施舍。你是你自己的,喜欢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就去做。你可以一个人像一棵树那样自由生长,自由呼吸,自由享受阳光、蓝天和白云。

后服务时代:为体验埋单

小时候,我们就知道“5分钱买一根冰棍”;上学后,学了等价交换,我们明白了用货币换来的是商品,你得为你想要的东西付钱;现在,一切似乎有了改变,你可以拥有一部不花钱的手机,只要你答应使用它一年――你得为你的体验和服务付费而不是为商品。消费服务已经比消费商品本身重要得多。不知不觉,后服务时代已经来临。

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未来冲击》一书中写道,“服务经济的下一步是走向体验经济,商家将靠提供这种体验服务取胜。”当然这种体验是高附加值的。

去一家面积不大、却装潢考究的咖啡馆喝咖啡,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你说咖啡的成本真的那么值钱?其实业内人士都曾坦言:成本本身并不值那么多钱,可对于一个一辈子都没喝过咖啡的人来说,这又是人生的一次新的体验,怎么不值?我认识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她是一家大公司的总监,平时工作很忙,可只要有一点空闲,她就会去常去的那家咖啡馆亲手调制一杯香浓的咖啡:“体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放松和宣泄。”这就是后服务时代体验的魅力。有专家认为,“体验经济”虽然有旧瓶贴新标签之嫌,但它毕竟是一种有效的商战手段:假如所有的商家都有意识地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后服务时代我们的经济将跃上一个新台阶。和体验一样,你必须为之付费的还有服务。在家电微利时代到来的时候,这也是商家努力打拼的又一个方向。

后享乐时代:消费在开花

也许你会说,后享乐时代就是享受,花钱呗!你错了!吃生猛海鲜唱卡拉OK洗桑拿的时代早已过去了!保罗・福赛尔,美国文学教授,20年前写了一本畅销书叫《格调》,原本是为了对美国佬的文化(他是个英国人)做一次欧洲式的评判,可在1999年被译介到中国后,却成了中国“暴发户”生活的翻版,把他们批得遍体鳞伤。从此中国人的消费观念被推到了“后享乐时代”。

极端强调“自由”、“个性”等等无法准确定性的词类,固执地走自己的路,以老一辈人无法认同或不可想象的方式,努力在工作和享乐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的支点,这就是后享乐族。在他们的概念中,生活永远高于工作。他们工作,换取本钱,最终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他们的生活态度是:赚钱的目的,就是为了花钱。

特征一:选择职业像结交朋友一样凭个人喜好,并且在心底里为这种独特而自豪。特征二:崇尚自由快乐平等,有选择地接受西方文化;追逐时尚,但不照单全收……有点像不羁的艺术青年,气质前卫,挺生动。特征三:追求纯粹食品。解渴就是解渴,所以一杯冰水足够;全麦食品,尽管质地粗,样子丑,但绝对对身体有好处;喝苦咖啡,不加糖。纯粹的意味在于回到人的自然状态,是对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追求,典型的返璞归真。

不赶时髦,让感情自然宣泄,让个性自由飞扬,这就是“后享乐时代”带来的独特品质。

后青春时代:备足杀伤力

对于25岁之前那种春花烂漫的前青春时代,25岁到35岁的年纪就是青春女子成熟的后青春时代。纵然没有了20岁的张扬和不羁,却一样泰然处之――因为她们是百分百的女人,纵然眼角已经爬上了皱纹,也一样快乐并时尚着,并沉淀出一种温从的韵味――这就是后青春时代的女人,低吟浅唱中是一丝意犹未尽。

青春总是被无辜地与女人联系在一起,观念里也总是只有女人最怕老,所以后青春时代的主角也以女人为多。后青春时代的人天天花枝招展,打扮行头与青春时代的姐妹其实并无两样,他们在欢歌笑语间还极负责任地力劝年轻的女子们趁着年轻多穿一些颜色亮丽的衣服,毕竟过了后青春时代,穿这样衣服的时光就不多了。

如果一个男人要赞美一位女性,各种词汇皆可隆重登场:美丽热情不失性感;聪明无邪恰似纯情盛放;优雅内敛犹如暗香浮动……可这种种加在一起都不如概括一句:这女人太有杀伤力了!后青春时代的女人最有杀伤力,成熟,知性,最重要的是因为阅历的丰富,开始悲天悯人,理解每一个男人在社会的不易,她们虽然已经开始讨厌空谈的男人,但是她还是会像纯真的小女生一样让你保有理想,同时她会用自己的默默支持让你一心去为理想争取,这样的女人如何没有杀伤力?

男人的身体里应该都存在一种围绕美而转悠眼光的生物酶,所以一开始他们都会被漂亮闪光的外形所吸引,但那种可以长时间呆在家里跟你快乐聊天、让人生趣的后青春时代的女子倒是更能令男人无法抵挡。比如一好友,才女型,言语智趣,属鲶鱼的,跟她交往就会让人忽略外形,精神上永远充盈。两人在一起,聊天都聊不完,即使说的不外乎柴米油盐,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后青春时代的人,一定要让自己做小电影的主角一次。我的意思是:你一定要做影像族,自编自导自演一段人生,留到将来教训儿孙时用:看,那是我的青春印痕。

上一篇:e城市 第8期 下一篇:萧军萧红在青岛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