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企业信息化发展对策建议

时间:2022-09-25 03:59:37

内蒙古企业信息化发展对策建议

一、内蒙古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目前,内蒙古各类企业数量已经超过50多万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025户,中小企业占全区企业中枢的99%以上。我区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全区244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90%以上不同程度地采用了信息技术。特别是冶金、机械、电力、乳业和化工等行业,应用信息技术的成效十分显著。伊利集团、蒙牛集团、鄂尔多斯集团、包钢集团、伊化集团等不仅在生产过程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在企业管理、产品销售方面也不断完善信息技术应用系统,现已建成企业资源计划(ERP)和覆盖全国的产品分销系统,市场营销全部实现了网络化。其中,鄂尔多斯集团与子公司、分公司之间的生产和管理过程全部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包钢集团、伊利集团、鄂尔多斯集团等一批企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等进行改造,企业总体效益明显增加。企业通过应用信息网络技术,提高了企业竞争能力,实现了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方面,根据内蒙古传统产业的结构特点,近年来,内蒙古重点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我区传统产业,以“企业上网工程”为切入点,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在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包钢在冶炼、轧钢、电力调度等方面,引入新联公司开发的一系列工控软件,仅热电厂8号锅炉煤改高炉外排废气计算机控制系统一项工程改造,就使包钢一年节约近1500万元;包钢医疗保险系统升级改造工程使包钢一年堵塞近4800万元的漏洞。包铝电解槽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使电解电流效率平均提高1%,增产1000吨,增效600万元。北方重汽成功实施的ERP管理系统,覆盖了公司人、财、物与产、供、销的各个方面,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全面整合,走出一条由信息管理创造经济效益的新型化工业发展道路。

在物流领域信息化及电子商务建设方面,我区以“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模式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分别对通辽市物流园区、内蒙古巴运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安快物流集团公司三家有代表性的信息化物流企业进行了重点扶持和推动。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管理运营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益。建成了以“地市级营运货车信息管理系统”和集仓储、理货、包装、运输、信息处理于一体的三座大型物流园区,基本实现了网络化管理。

在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方面。我区在推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上采取政府推动,运营商搭台,企业唱戏,IT服务业提供技术支持的方法。由运营商搭建平台,提供网络技术支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企业作为信息化的主体地位,鼓励社会第三方力量发挥其技术、人才、网络等优势参与到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来。

我区中小企业信息化还处于初级阶段,能够实现CAD、OA、MIS系统的中小企业少之又少,作为企业信息化最核心的REP系统,实现的企业不足1%,我区目前还有近一半企业没有配备计算机。即使是一些信息化建设较好的中小企业也多是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阶段,多数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局域网,更谈不上信息共享。

二、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观念淡漠,缺乏专业知识,积极性不高

据调查,目前我区大部分企业家对信息化的认识程度普遍不高,知识经验明显不足。有关数据表明,我区有大约有40%的中小企业还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作用,80%以上的企业缺乏信息化专业人员。

(二) 企业信息化应用层次不高

目前我区企业信息化应用大致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单机应用,指企业为提高工作效率,在生产经营中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制作表格和上网获取信息;第二个层次是局域网应用,即企业通过内部局域网络建设,实现协同办公、信息共享和对外交流;第三层次是企业个性化应用和电子商务,即企业通过实放ERP,建立基于网络的企业物流管理、网络营销、技术交流、CRM、电子商务等。而目前我区在拥有计算机的中小企业中约有80%仍停留在第一层次上。

(三)信息化缺乏“量身定制”的产品

从目前我国IT界为企业提供的各类信息化产品看,多数产品不能很好地与企业信息化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所涉及的行业众多,量大面广,个性化需求千差万别,造成大多数厂商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市场上难以找到完全适用中小企业的产品。

(四)开展电子商务的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仍然是影响目前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因素;二是电子商务的管理还不够规范;三是现行的支付方式不能适应电子商务的需要。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成因是:

1.企业本身缺乏内在动力

目前很多企业家认为,企业的生产能力、销售能力才是最关键的,因为这些与企业的生存有直接的关系,而信息化只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此外,多数企业资金缺乏,拿不出太多的钱搞信息化建设,普遍认为信息化是政府推动的事,因此政府不出钱,企业也不会主动。甚至有些企业申报信息化示企业、信息化项目的目的,就是从政府那里获得经费,政府给多少,信息化项目就投入多少。信息化的动力不是来自于企业自身的冲动,而是来自于政府的推动,这样,企业信息化就难以迈开实质性的步伐。

2.缺乏信息化专门人才队伍、专家队伍

一是多数企业没有CIO首席信息官,是否进行信息化建设,往往是老总说了算,企业缺乏CIO的整体规划,或者说整体规划总是滞后于单元应用,走一步看一步,信息化的实施更多是依靠老总的个人魅力,而不是制度;二是没有专门的技术队伍,缺乏专门的IT人才。特别是中小企业很难吸引到专业的IT人才,再加上IT人员本身流动频繁,要保持高素质的IT人才成本高昂。

3.企业人员素质不高

企业信息化从CAD时代进入到ERP时代,信息化应用从部门级应用提升到企业级应用,信息化软件从CAD、财务管理、OA发展到了ERP、CRM、SCM,在这个过程中,信息专家十分缺乏,企业要想寻找到既懂专业生产又熟悉技术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的专家是比较困难的。

4.信息化建设涉及企业流程重组(BPR),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来讲往往是要伤筋动骨

目前我区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业务流程不清晰,而企业信息化第一步就是要改变现有的企业管理流程,重新设计适应信息化要求的全新的企业流程。这样势必影响到中小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使企业经历过一次痛苦的重生。因此信息化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次脱胎换骨的自我革命。

5.社会对企业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我区企业信息化仍处在示范实施阶段,政府直接投入十分有限;多数大中企业尚处于观望状态。缺乏实质性的进展。同时,在试点示范企业中,多数是大中型企业,而小型企业却很少或基本没有。这一方面是由于小企业实力有限,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政府对小企业的信息化重视不够,支持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小企业认为信息化是大企业的事情,积极性不高。

三、对策与建议

(一)增强信息意识、坚持领导参与

企业信息意识是企业对各种社会信息现象的能动反映。它影响着企业对信息采集和处理的需求(这种信息需求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目的动机性)以及需求的准确表达和具体的处理方式;在现实社会中,存在大量的信息都具有满足人们信息要求的价值,但是,这种满足的实现不是自动的,而是取决于信息接受者的信息意识水平。企业信息意识水平的差异会导致信息开发利用效果的差异。因此,企业信息意识水平不仅是企业信息化的前提,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信息化程度。

信息化工程的实施会涉及到企业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和业务流程的变化,使企业业务活动透明化。因此,信息化建设就有可能冲击现行管理中的一些不符合管理规律但又沿袭已久的传统观念和思想、作风和习惯、程序和方法,甚至责权关系和体制结构。当相关人员的职责和岗位发生调整时,有可能需要一个适应阶段;当某项业务(尤其是跨部门的业务)需要指定数据提供、维护等方面的职责和义务的时候,不同部门的业务人员可能会从自己部门的本位出发,或者从自己的业务处理习惯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使信息化的工作停滞在对某个环节重复式的协商、讨论上,延长实施过程。这些时候就需要企业的高层领导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并参与信息化工作。

(二)做好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工作

“凡事预则立”,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信息化工作也是如此,只不过它更复杂。企业信息化工作的中心是用技术手段实现管理,那么它就不仅仅是技术范畴内的事情,更多还是管理范畴的事情,实施的过程中涉及的职能部门多,业务范围广,而且企业信息化将要贯穿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企业的发展阶段的不同和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发生变化,企业的发展目标将是不同的,企业信息化必须围绕企业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目标,制定相应的信息化工作的战略计划。

(三)保障必要的资金投入

追求最大的利润是企业始终如一的目标,目标的实现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投入),企业信息化也不例外。企业信息化的投入是持续性的,而非一次性投入;同时也是多方位的,对信息化各要素的进行投入,包括软硬件平台、日常管理等。

企业信息化的这种投入会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化而变化,例如:信息管理的成本随着信息化范围的扩大而增加;软硬件平台的投入会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而相对减少;信息开发成本也会随着应用系统的复杂性和深层次性而增加。据国外资料分析,一般企业信息化的成本构成大致为资源成本(软硬件构架、数据库软件等)占总成本的20%、日常管理成本占42%、用户运行维护成本占26%、评估咨询成本占12%。

(四)软件实施与管理制度优化并重

在信息化发展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由于受“技术领先”观念的影响,过分强调技术因素,忽视非技术因素,认为只要技术领先,就“无所不能”,管理模式、制度上不必发生任何更改,结果导致相当数量的企业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失败或效益低下。由于在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不断会有各种业务由手工处理转移到信息化平台上来,形成了越来越多的新业务,这时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或者变更业务机构,使新业务得到规范化,条理化,以期避免由于职责不清造成的扯皮现象。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某特定时期实施的软件只能实现一定业务范围内的功能,并非“万能”,只有相关业务的管理理念和相关制度与软件功能完好配合了,信息化协助管理的目的才能达到。

(五)选择适合本企业的实用信息化软件

即使企业拥有了IT部门,具备一定的开发能力,但是综合起来看,开发能力同软件公司相比还存在差距,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的软硬件产品还要从IT市场上购买。软硬件环境的搭建、实施、维护需要企业做出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企业在软件选型时要成立专门的项目小组,充分分析自己的需求,明确判别自己的生产过程是哪种类型,然后再同可以提供相应产品的供应商接触,通过供应商的演示、企业个性要求答疑、针对本企业的解决方案等各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信息处理系统,而且也要考虑企业自身的发展趋势,用具备前瞻性的思想考虑和指导信息化工作。

(六)做好信息化培训工作

信息化产品是新生事物,信息化技术属于高端技术,但由我国国情决定,计算机在我国企业内大规模发展时间不长,这就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可以从简单的计算机应用开始,逐渐把正在实施的信息化产品的处理流程和员工的具体业务结合起来,向员工说明“为什么要这么做,有什么必要,有什么效益”,同时更要详细向员工说明应用软件系统的具体使用方法。

(作者单位: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

上一篇:内蒙古县域信息化研究 下一篇:牧区苏木镇布局调整及资源整合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