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引领区域合作

时间:2022-09-25 03:48:59

流通引领区域合作

为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国际间合作与京津区域合作的步伐,进一步发挥京津两地在流通业方面的资源互补优势,结合城市流通发展的实际需要,北京市商务局和天津市商务委员会从今年起联合举办城市流通京津国际论坛。论坛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分别在北京和天津两地轮流举办。

2005年度“城市流通京津国际论坛”将于2005年9月5日在北京凯宾斯基饭店召开。此次年会由北京市商务局和天津市商务委员会联合主办。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北京中海首佳商业设计公司、北京市商业投资服务中心具体承办。由《商业时代》杂志社提供媒体支持。SOHU网提供网络直播。此次论坛还得到了家乐福、国美、中关村国际商城、大连万达、顺驰集团等企业的大力支持。

和谐商业

“城市流通京津国际论坛”的前身是2002年由北京市商委主办的“国际流通现代化――北京论坛”。当时,中国零售业尚未完全对外开放,外资零售企业在华无论是业态还是店铺数量都比较少,主办方举办该论坛的初衷是为了介绍、引进更多外资零售企业进驻,对外开放流通领域是主旋律。该论坛也的确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这一初衷:共有10个项目在该论坛上签约,总投资额约7900万美元,注册资本金约3340万美元,协议利用外资2200万美元。

随着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尤其是在2004年12月11日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后,北京天津的流通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2003和2004年两年时间里,外资零售企业高歌猛进,新增生鲜超市、折扣店、便利店和各类专业店、专卖店等多种业态。外资企业在北京、天津的店铺数也得到了迅速的增长。

尽管京津两地的零售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人们在充分享受到众多店铺所带来便利的同时,又开始将目光到质量安全和消费体验等更高层次的诉求上,到对商业文明和宜居城市的向往中来。与此相对应,我们商业领域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就应该将关注的重心放到提高利用商业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上来,放到创建和谐文明的商业环境、培育以人为本的商业企业上来,放到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架构中来。

为此,2005年度“城市流通京津国际论坛”将主题确定为“商业文明与和谐城市”,提出“商业增进和谐,合作促进发展”。论坛将从弘扬城市文化、食品安全、解决就业、社区建设、提升生活品质等不同角度展开广泛的探讨。届时,商务部领导、京津两地市政府领导、主管流通的政府官员、国内外著名零售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商业地产管理人员、商业研究机构研究员、流通业专家等将齐聚北京,共同分享国内外商业企业以现代商业文明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的经验,搭建国内外流通企业间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区域整合

为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在今年的论坛上,京津两地将签署有关物流、口岸、商业方面的合作框架协议。

在我国,通过区域合作寻求竞争优势的努力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在南方,有以“9+2”为结构特征的“泛珠三角”在向纵深方向推进;在东北,则有辽中七市共推“同城化”,打造“大沈阳”的计划正在执行之中。而作为中国北方最重要的经济区域,环渤海经济圈一直都非常令人瞩目。今年6月底,国务院总理在天津滨海新区考察时更是指出:“坚持增强服务功能,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振兴京津冀以至整个环渤海区域经济服务,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区域发展、服务区域发展、推动区域发展,充分发挥滨海新区的服务、辐射和带动功能”。

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北京和天津是环渤海经济圈中两大重镇,在引导国际流通、推动零售业发展和培育消费市场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以京津为核心的环渤海经济圈在区域整合上还存在着分工的弱化和产业结构的趋同等问题,这表现为:在产业结构上追求大而全,区内资源不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与共享,盲目引进,盲目配套,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资源与资金的巨大浪费。

环渤海经济圈在区域整合中遇到的上述问题具有普遍性。在区域经济的整合过程中,区域基础设施网络的规划和协调如何适应区内需要、区域内经济资源的整合如何达到最优化、区域内产业分工与合作如何重新定位等问题都构成发展区域经济的难点。但是,可喜的是,这种情况正在逐步地得以改变。

在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作为加快环渤海经济协调发展的最重要的跨地区的基础设施之一的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已于今年7月开工,它与高速公路网络配合,构成城际"半小时交通圈",不仅大大拉近京津两市的时空距离,也有助于改变两市经济的空间布局,促进京津冀都市圈的产业结构调整、资源整合与共享,从而使得京津经济一体化乃至环渤海经济圈的整合得以“提速”。

在区域内经济资源的互补和整合方面,京津两地也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并在不断的探索中明晰着自己的定位。对此,天津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施振津指出,在今年国务院正式通过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篇中,政府将北京定性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首次将“经济中心”的表述删去并提出“宜居城市”的概念,这说明北京在明晰自己的定位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与北京相比,天津最大的特色在于它是一个重要的口岸城市。而天津方面正是依托这一比较优势,加强了和北京在贸易出口方面的合作,以“大通关”促进大经贸,推动大流通。2002年10月22日,天津市政府与北京市政府在北京朝阳口岸,签订了天津海港口岸与北京朝阳陆港口岸直通协议。京津口岸实现直通,是口岸跨关区通关的有益尝试,在全国首开先例。实施直通的第一年,集装箱过货量比上年翻了一番,达到7万多标箱。

从企业的层面看,近年来京津两地零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为直观的表现是在地缘互补方面。北京企业在向外地扩张中往往先东进天津,如国美、物美莫不如此。1999年7月国美电器入津,据说早在1998年底国美已制定了向外埠扩张、在全国建网的发展计划,首站选择天津,是因为它就在北京附近,便于控制。2003年,在京城站稳脚跟的北京物美大举进军天津,挟资20亿元在天津开立首批五家便利连锁店。天津的企业如家世界在做好天津的布局后也试水京城。而一些国际零售巨头如麦德龙等则把天津作为进入北京的一座桥头堡。

消费是流通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京津两地在流通方面的互联互通实际上是以两地在消费市场方面的差异和补充为基础的。随着以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为代表的区域基础设施的完善,两地消费者的相互流动与补充将得到空前的加强,京津零售业在两地消费资源的共享方面将进一步深化,从而促进两市商业的共同发展。

谈到这个问题,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程红指出,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它一方面连接着制造产业,一方面则连接着消费市场,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它将成为促进区域经济整合的重要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为此,在做好京津两地的商业网点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如何更加明确两个直辖市的商业定位,如何针对两地商业企业与消费市场的异同,加强城际间在流通领域的合作,避免各自为政式的对行政区内利益的过度追求,将成为下一轮区域经济整合中最为人们关心的问题,而这也正是此次论坛的重要议题之一。

亮点频现

此次论坛不仅主题突出,而且亮点频现。论坛拟采取“论”、“谈”、“展”等形式进行深入的研讨和交流。

“论”――拟邀请美国沃尔玛、法国家乐福、英国TESCO、美国GGP集团、北京物美、天津家世界等著名商业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商业地产开发商围绕会议主题进行演讲。

“谈”――近年来,由于受到零售业全面开放等带来的利好影响,商业地产行业异军突起,其对零售行业的重要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该论坛专门设立了“高峰对话”栏目,拟邀请国内外著名零售、商业地产企业总裁围绕“商业地产发展模式与城市和谐”话题展开交流,部分与会代表作为现场观众参与互动。

“展”――在会场内外以沙盘和展板形式展示京津两地的有关规划和部分企业的形象和面貌。如:两市城市规划,两市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两市承办单位介绍,部分企业或项目宣传等。

上一篇:资本之殇 第24期 下一篇:房地产业自身如何防范泡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