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鹿城区滨江商务区9号地块基坑支护与监测

时间:2022-09-25 03:38:17

温州市鹿城区滨江商务区9号地块基坑支护与监测

【摘要】温州市鹿城区滨江商务区9号地块位于温州市温州市鹿城区,拟建工程地下室开挖深度约10.0m,地下室建筑面积约为27094O,周边环境条件较复杂,属一级基坑。基坑开挖过程中,需要选择合理的支护方案,特别注意隔、排水设施的修建及正常运行。同时,对于大部分基坑开挖工程来讲,变形监测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基坑开挖 监测

一、工程基坑开挖的不利影响因素

(一)被开挖土层为松散的填土、可~软塑的粘性土和具高触变性、流塑的淤泥,均为不良软弱土,尤其是东侧十六村河的存在,开挖后边坡和基底稳定性差。

(二)地下水位较高,降低水位时,易引起地面沉降[1],对周边环境会造成不良影响。

(三)基坑紧邻道路,道路地下有较多市政管线,基坑边坡变形,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尤其是路基土体变形引起上下水管破裂,水-土相互作用将加剧边坡变形、失稳。

(四)拟建场地位于老城区,西南角紧靠黎富大厦,周边建筑物较多,周边环境复杂,基坑开挖施工时,浅部地基土变形,易对其造成不良影响。

二、基坑工程主要岩土工程特性指标

有关基坑开挖影响深度范围内基坑支护设计的主要技术参数建议值如表1:

注:1、表中提供的粘土、淤泥的含水率、重度为平均值,素填土的重度约为16~19(kN/m3) ;

2、基坑支护计算土性指标取值要考虑施工因素对土层性质的影响;根据当地经验抗剪强度宜按固结快剪(直剪)取值;

3、上表提供的抗剪强度指标(直剪)为土工试验的峰值强度,建议设计取值时按0.7取值,或根据工程具体情况按经验取值;

4、()内数据为经验值,供参考。

三、基坑支护方案

由于基坑周边环境条件及地质条件的限制,不能采用放坡开挖方式,应采取相应的基坑支护措施,具体方案应根据场地环境条件、地质条件和技术经济指标,结合本地区相似工程成功经验确定。

本工程支护方式可采用柱列式灌注桩或地下连续墙结合内支撑支护体系[2]。

A、柱列式灌注桩支护体系:桩型可采用机械钻孔灌注桩;灌注桩挡土结构优点是施工工艺简单,施工方便、质量可靠。其支挡方式可分为疏排式与密排式。由于开挖面积较大,开挖深度较深,为保证土体的稳定性,减少护桩位移对邻近建筑物及其它市政设施的影响,支护桩应与内支撑体系结合使用,以增强挡土结构整体稳定性。对排桩式支护结构应设置帽梁。同时应进行抗隆起、抗渗流稳定性和整体稳定性验算。

B、地下连续墙支护支护体系:地下连续墙具有对周边环境影响小,对地质条件、水文条件适应性强,防渗性能好,抗弯刚度大,整体性好,可作为地下结构的组成部分等特点,但造价昂贵。

建议具体方案应根据场地环境条件、地质条件和技术经济指标、安全等方面,结合本地区相似工程成功经验确定。

四、基坑隔、排水

本场地地下水位较高(稳定地下水位埋深为0.78~1.74m、高程为2.70~3.61m),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内土层中,①1层填土为强透水性地层,①2粘土、②1层淤泥、②2层淤泥、③1淤泥质粘土为弱透水性地层,其渗透系数约在10-7m/s数量级。由于该地基土处于饱和状态,基坑开挖后,在重力作用下易产生失水,需采取有效的隔水措施,基坑隔水可采用搅拌桩地下连续隔水帷幕;采用隔水措施后,其水量较小,基坑可采用明排方式,即在基坑四周开挖排水沟,在坑中设置若干集水坑集中排水,并进行抗渗流稳定性验算。施工中应同时做好坡面及支护体顶面近基坑范围内的地面的疏水、截排水工作,并注意加强施工监测。

具体设计方案应针对上述问题并借鉴本地区相似工程条件的成功经验并经精心计算论证后确定。

五、基坑土方开挖

基坑土方开挖可采用分层开挖结合分块开挖等方案,开挖中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不得超挖;并应注意施工顺序,做到及时支护,减少土移;同时,基坑开挖应尽量避开雨季,开挖至设计标高后,应尽快做好清底及铺筑垫层工作,减少土体扰动,防止水浸和暴露,并应及时进行地下结构施工,基坑周边堆载,不得超过设计荷载限制条件;开挖时应对地下水进行有效控制,以防止管涌、流砂和坑底突涌等情况发生。基坑开挖后,应进行基槽检验。

本基坑工程基坑开挖范围大,开挖土方量大,开挖方案中应做好周边环境条件、生活用水的排放条件等调查工作,开挖土方的堆放、运输应遵守市政部门的统一安排,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六、施工监测与变形观测

(一)施工监测

本工程应做好基坑工程施工监测工作 ,具体监测内容如下:

基坑开挖监测主要包括[3]:挡土结构倾斜、位移监测;邻近建筑物沉降、倾斜、裂缝监测;周围路面、地下管线的变形监测,尤其要防止上下水管破裂对基坑稳定性的危害;工程桩垂直、水平位移监测,挡土结构侧向土压力监测,挡土构件和支撑系数的钢筋应力测试,桩的水平及垂直位移监测,坑底回弹监测等。

通过科学的监测结果指导施工,合理调整施工顺序及施工方案,并对施工造成的对邻近建筑物及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实施信息化施工。

(二)建筑物垂直度及沉降观测

为确保本工程在上部结构施工及作用期间的安全,建筑物在施工和使用期间应进行变形监测,应设置长期沉降观测系统,制定长期观测计划,并对建筑主体结构进行垂直度监测。至少应有3个稳固可靠的高程基准点,基准点与建筑物的距离应大于建筑物基础最大宽度的2倍,沉降观测点的布置、观测精度要求、观测周期、沉降稳定标准等应符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4]中的有关规定。

参考文献:

[1]胡惠民, 金祖彬, 匡绍君等.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地面形变[J]. 地震学报. 1981, 3(3):276-282.

[2]刁腾燕. 建筑工程中的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分析[J]. 商品与质量・ 建筑与发展. 2014, (2).

[3] G.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S]; 2009.

[4] J.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S]; 2007.

上一篇:信息与通信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研究 下一篇:关于建筑工程技术中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