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寻回“乡土”之根

时间:2022-09-25 02:43:17

教育要寻回“乡土”之根

“你在外面奔波,累了可以回来种地” 刘铁芳书中一句简单的话,让我这个在家乡外工作九年的人产生了心灵的共鸣。

只是,这个时代的文明让我们遗忘了什么。或许,我们在被经济利益熏染的今天,很少会记起那些能够给我们带来无限欢乐和向往,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

在央视有部热播的电视《乡村爱情》,让许多人体验了久违的乡村情结,其中那种淳朴的亲情、乡情、友情、爱情,无不让人感动莫名。乡村的情单纯、朴素、简单,却又浓的化不开。当我们在艰难困苦中锤炼幸福,酝酿甜蜜的时候,那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一种甜蜜。但村支书和像刘小蒙、刘一水的村民,他们头脑中的新农村愿景仍是围绕着“致富”这一目标来进行的。实际上,这也正是我们当下进行新农村建设主要的和终极的目标。在此目标之下,如何吸引外来投资、如何开发乡村致富资源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思路。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教育的扶持和发展则被定位于以加大经济投入来改善办学条件和保障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关键是,现有的乡村教育竟遗忘了些至关重要的东西,这就是乡村的人文教育。

相比于城市而言,乡村社会处于一种极度微妙的弱势地位。因此,乡村改革似乎成了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其结果便是:传统的乡土社会被彻底改变,取而代之的将是种种现代技术产物以及整体移植过来的现念。乡村教育的改革上也同样如此,全盘的城市化。然而,事实表明,这种颠覆性的改革存在的弊病实在太多太多。

“乡土”之根,我认为便是乡土文化。如今,乡土文化被破坏、流失。乡村物质文化是指以乡村物质形式作为意义的符号载体,如通过乡村的自然风光和建筑风格以及农作方式体现出来的文化。乡村规范文化在实体上由乡村的行为方式、制度或社群构成,具体表现为乡村社会的习俗、舆论和文化观念等。村乡表现文化是指通过乡村语言、信号、图像、色彩、音调和姿势等体现出的文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了城市文明对乡土文化的侵蚀和破坏。乡村文化的破坏与流失,使乡村教育处于精神荒芜的境地,乡村教育急需精神食粮的抚慰,而在城市文化的巨大吸引与充斥下,乡村教育不得不融入到其体系中,接受城市取向的教育设计。

作为乡村教育基本要素的乡村教师要“活”在乡村、“活”在农民之中。《乡村爱情》中的小学校长皮长山,就是典型的代表。乡村教师对于乡村生活不仅仅是教书匠,它能动员和发动农民,塑造一个新的农村精神乡村教师在乡土文化的选择、传播与创新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乡村教师是人文重建的唯一的有“生命力”的因素,保护和培养优秀的乡村教师,努力构建以乡村教师为主导的村落文化型共同体,充分发挥乡村教师在乡村的知识核心作用。

不管怎样,已经有人走在途中。我很想与其并肩走着,与其一同沉静地去

思考和言语。希望更多人能举起火把照彻“家乡”那暗淡的黑夜,寻找“乡土”之根。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生物组)

上一篇: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探究的有效性 下一篇:“专家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