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基散文英译中的翻译原则

时间:2022-09-25 01:49:15

张培基散文英译中的翻译原则

摘 要:中国是一个散文历史悠久的国家,鲁迅曾经说过,“五四以来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剧和诗歌之上”。优美的散文离不开丰富的语言,适当的使用修辞能够使行文更具感染力。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历史、文化、社会条件的差异,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的习惯,因此,英汉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本文主要从意义、文化、美学角度,以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分析张培基散文英译的翻译原则。

关键词:张培基;散文英译;翻译原则1.张培基和《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张培基先生出生于1921年,1945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同年任《上海自由西报》英文记者、 英文《中国评论周报》特约撰稿者兼《中国年鉴》(英文)副总编。张培基先生在译坛孜孜不倦地耕耘了50年,他的译著和专著在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被国内外图书馆收藏。长期以来海内外一直有学者在研究他的作品。其中《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是其优秀著作中的一篇。目前有两个版本,一版是《中国现代散文选》(1999),另一版式是《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2003).这两个版本分别收录了多个著名散文家的作品,如鲁迅、季羡林、萧红等等,每篇文章的写作风格独具匠心,译作贴近原有的写作风格,成功的再现了原作的语言、句法、修辞,表达了散文翻译的美学和文化特色。

2.张培基散文英译中的翻译原则

现代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语言真实生动,优美自然,更够表达出作者的真实感情,体裁多样。英译现代散文,要真实的再现原作的风格,体现原作的神韵。张培基先生的译文语言精炼,组织严密,选词得当。现代散文的风格多样,想要再现原作的风格必须辨别原作的风格特征。从语言层面上来说,译文从选词,修辞等细节上处理得当;从语篇层面上来说,译文从句子、逻辑衔接等方面仔细斟酌;从文化层面上来说,译文从结合了原作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准确的再现了原作的文化内涵,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源语和译入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从美学层面上说,译文从形式、意义方面灵活再现了散文的形式美和意象美。

2.1再现原作的意义

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A mighty long river sometimes flows through a broad section with plains lying boundless on either side, its waters rolling on non-stop for thousands upon thousands of miles.

宽阔的境界须按上下文译为a broad section. “section” 更好的诠释了原文的涵义。

长夜在滴滴声中进行

The long night wore on amidst its dripping sound.

原作有时间缓慢,有着沉闷的含义,其中“to wear on” 是英语成语,表示时间 “缓缓流逝”或“慢慢的挨过”。译作能够准确的理解原作想要传递的信息,在选词方面与原作相得益彰,再现出了原作的意义。

2.2弥补文化缺失

当他钱袋里有钱的时候,像过去发薪的日子一样,他挥金如土。

He has money in his pocket, and, as in the old days when a pay day, he made the money fly.

译文并没有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成“dirty”. 而是译成“fly”, 既能消除英汉之间的文化差异,也能生动的描绘出是真的“挥金如土”。

2.3再现原作的美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If swallows go away, 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 If willows wither, 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 If peaches shed their blossoms, they will flower again.

原作开头三个句子结构类似,译文采用三个与原作相对称的句式,力求做到形式美,有助于烘托原作的韵味美。

看到展现在我眼前的青山碧水,红花绿叶,使我惊讶而欢喜!

“青山碧水”译为sapphire mountains and emerald rivers, 其中sapphire 和emerald 均为实物颜色词,原意分别为“蓝宝石”和“绿宝石”。译文使用这两个颜色词,更能够增加艺术效果,有助于表达出原作的意象美。

3.结语

为了再现原作的精神面貌,张培基先生从词到句多层面完成了英汉之间的转换,引领译文读者鉴赏了散文的风景如画,体会到了同样的真情实感。

参考文献:

[1]Nida,E.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Translating.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王宁.文化翻译与文学阐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张培基.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上一篇:初探《绿山墙的安妮》 下一篇:莫言《红高粱》中色彩词的超常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