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铁饮碗”,不再“终身制”

时间:2022-09-25 01:23:56

近日,成都市出台《关于教师退出教学岗位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建立教师退出机制。这意味着教师资格将打破终生制,教师的“铁饭碗”也将变为“瓷饭碗”。这一举措不得不说是地区教育机制改革创新的大手笔,但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也无异于一颗重磅炸弹。

该《办法》共20条,包括适用范围、退出渠道、退出程序等。其中,对哪些情形下给予教师待岗培训、转岗、解聘、辞聘的决定,《办法》做出了明确规定。良好的制度需要得到实施才能起到良效。教师退出机制初衷是整体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但却也是对“教师就是铁饭碗”这一传统的挑战,正因如此,退出机制的实行可能面临冲突和矛盾。那要如何调和或者解决这些矛盾呢?这需要各方在实行过程中合理应对,逐步完善。

政府科学牵头,合理作为

从政府的角度,政府是政策方针的制定者,其一纸文件却关系万千。制度的设定必须要科学合理、健全完善。因此,建立退出机制需要解决师资补充机制。退出机制的建立能够在短期内实现城乡师资均衡发展,通过退出与进入机制的同时进行,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这其中包括年龄、知识、学科与能力结构,从而使教师整体素质全面提升,这是教师结构一直存在的严重问题。在促进城市和农村教师资源均衡方面,退出机制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一部分教师退出编制后,可以腾出空缺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任教,这样在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的同时能够解决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要真正做到吸引优秀年轻教师,保持教师流动通道的通畅,在建设退出机制的同时,必然需要引入补充机制,只有退出机制与进入机制同时进行才能真正解决“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现象,退出机制作为一项系统的制度,需要各方配合,才能真正引入新鲜血液补充到教师队伍中,保持队伍的流动性。另外,对于退出的教师,应该建立有效的保障制度。很多教师,尤其是西部地区的教师由于多种原因,虽然在知识结构或者理念上落后陈旧,但是他们有的把大半辈子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偏远地区,如果因为教学质量不合格而被解聘,那他们离开教师岗位也很难有其他出路,这对他们是显失公平而又不近情理的。因此,政府采取一系列补偿手段和保障机制就很有必要。如根据教龄发放补偿金,提供转岗培训,帮助再就业等。

学校规范操作,人性管理

从学校的角度而言,由于学校是该教师退出机制的直接操作者,学校在实施管理过程中的一举一动必然关乎该机制是否能良性运作。诸如教师退出后的生活保障,退出机制的实施和监督,教师正当权利的维护等问题,都是学校有效推行退出机制必然要考虑的基本问题。

首先,学校要正确解读政策,取得教师理解和支持。退出机制虽然是着眼于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促进教育长远发展,但是它触动的确实众多教师的既得利益。毕竟“教师就是铁饭碗”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对于从事基础教育的大多数教师来说,这份职业也相当辛苦,待遇也不是很好。很多人选择这个职业,在很大程度上是看中它的“稳定”。在这种前提下如果不是因为严重的过错而被退职,教师会在心理上难以接受且心有怨言。因此,学校给教师打好预防针,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意识,做好心理准备就十分必要。这样在教师理解和支持的前提下也能良性竞争的氛围,认真对待自己的岗位和职业。其次,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执行程序和保障机制。最好是采取循序渐进的退出办法,给教师提供改进和补救的空间和时间。对不能胜任教学岗位的教师并非一棍子打死,而是先实行转岗这一退出渠道,并进行待岗培训。培训期间,学校为待岗教师提供不少于两次的竞聘上岗机会。不愿意转岗、待岗培训,或待岗期满仍然不能竞争上岗的,才由聘用单位予以解聘。同时,为确保退出机制公开、透明,应根据《办法》规定,符合校内转岗和待岗培训的,由学校行政会研究后实施,并报教师管理服务机构备案;符合校际转岗或解聘条件的,由学校行政会研究后,报教师管理服务机构审核,并经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后实施,学校提供事实依据和说明。另外,在教师退出之后给予相应的人文关怀和经济补偿。

教师积极应对,学会解压

从教师角度而言诚然,该《办法》“对不能胜任、坚持教学岗位工作的教师”实行转岗培训直至辞退等相关规定,无异于给教师戴上了紧箍咒,难免会对教师产生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有人抵触焦虑也是情理之中。但是,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就没有工作积极性。教育是“育人”工程,国家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素质事关一代人的素质,更关乎民族的整体素质,“误人子弟”是教师最大的罪过。一些教师严重失职、失德的行为并不少见,更遑论怠于履职,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现象了。但却照样拿国家工资,这与“吃空饷”又有何异?因此,在教师自身层面,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和使命,认真对待教育工作。因为我们教师队伍当中不乏有人是因为看中教师这个铁饭碗来的,其本身的择业观就有问题,又何谈对这个职业有多少热爱和敬业!因此,我们教师就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观以及这个职业是否适合自己,从而为自己另谋职业做准备。当然这是针对那些年纪轻,机会多的教师而言的。对于我们那些长期从事教育的教师而言,或许已经难以或者不愿去从事其它工作,那就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摈弃消极和怠惰,同时努力提升自我,扬长补短,与时俱进。

其次,需要教师化压力为动力,有出才有进,“教师退出制度”其实也是对教师的一种激励。现今社会竞争是常态,选贤任能自古就是优良传统。教师的学识水平、道德水平和教育能力也要与时俱进,否则就有被教育“抛弃”的危险。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跟上时代的脚步。只要教师够优秀就可以打破学校间的门阀制度,有机会进入更好的学校,更好地实现个人的发展。

成都市教育局人事处处长郭越中介绍,此前,各学校、区(市)县有自己的教师退出机制,通过《办法》的,全市所有的公办教师准入、准出均由成都市统一管理。《办法》的出台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师师德、师风的监督,让师德失范、不合格、不称职的教师退出教学岗位。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国家和民众层面对于教育水平的重视加大,社会企业对于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增多,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型的新阶段。新时期下,中小学教师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由供不应求转为结构性过剩。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质量,成为新时期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中心议题。因此,构建一种行之有效的退出机制,让不合格教师从队伍中淘汰出局,让优秀教师从合格教师中脱颖而出,不失为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大创新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据新华网、腾讯网整理)

(责任编校:卫风)

链接

名词解释:

我国现行教师资格制度已实施十余年,教师资格一旦获得,终身拥有。2011年,浙江、湖北两省率先启动全国教师资格考试改革与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点工作,2012年扩大到河北、上海、海南等6个省(市)。

2013年8月15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扩大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与定期注册制度改革试点的通知》,决定在河北、上海等6个省(市)试点的基础上,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新增山西、安徽、山东、贵州4个省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试点地区的主要改革内容包括:师资格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完善考试科目设置,突出对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查;将考试命题和考务组织交给专业化的教育考试机构承担;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实行五年一周期的定期注册。

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对象为公办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和幼儿园在编在岗教师。依法举办的民办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和幼儿园在岗教师纳入定期注册范围。

上一篇:让“英语恐惧症”远离山区中职生 下一篇:中职《车工工艺学》与岗位能力对接实训课程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