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聚居区小学语文教学新探

时间:2022-09-25 01:20:21

彝族聚居区小学语文教学新探

【摘要】凉山彝族聚居区的小学语文教学有它的特点,在当前教改的大潮中,教师行为应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着眼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夯实教学工作。

【关键词】提高 小学生 语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45-01

凉山彝族聚居区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落后,加上长期受历史因素、风俗习惯和语言环境的影响,小学生语文素质与汉族地区相比较为滞后。虽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又要利用语文课程内容和特点,引导学生整体素质发展,已经是广大老师的共识,但是落到具体教学实际上,做法和效果,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为此,本人在该地区小学生语文教学中,做了如下探索:

(一)让兴趣带动学习,让语文回归生活

兴趣,是做好一件事情最大的动力,而回归生活就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教学中,我们只有让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了兴趣,他们才愿意去学,才会感受到语文是一门来自于生活的学科,它最终还是要应用到生活中去,才会把语文学好。因此,要根据彝族小学生的生活圈子,结合他们的生活事例,组织学生交流、表达。学生在把每件事情用自己的语言讲清楚的过程中,也不断地锻炼了自己的观察力和组织归纳语言的能力。长期这样坚持下去,学生就会发现语文不过是将他们在生活中,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事物,以更加形象生动的文字记述在书本上而已,这将改变学生对学习语文枯燥无味的认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这也是新课改对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要求。

(二)让学习语文插上观察和想象的翅膀

写作的材料往往来自生活,是对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的升华,而凉山彝族聚居区大多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学生对外界的了解太少,再加上平日里还要忙于家里繁重的农活,缺少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活动,因此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常常“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在无话可写,只得照搬书本或者胡编乱造。

但是,凉山彝族小学生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对新鲜事物更加好奇,对新鲜事物的观察也更加细致。教师可以抓住这一有利的条件寻找一些特定的事物,比如:动物、或者天气现象等,鼓励学生善观察,多想象。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整理、加工的能力。从一开始的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总结自己的观察结果,到后来加上自己对事物的理解、想象和感悟。日积月累,以后学生们在写作文时就不会感觉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有路可循,写作思路也会更有条理,层次分明了。

(三)有了金钥匙,不愁锁不开

语文是一门讲究方法的学科,教会学生怎样学,往往比单纯地向他们灌输知识重要。作为语文教师,不仅仅要注重自己教法上的提高,更要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学法指导,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用声音装点文字,让文字流进心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语文教师的范读应该充满激情,通过运用语言技巧、语音语调变化、情感波动来渲染课文的感彩,将文章情景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让学生从范读中去思考、鉴赏、揣摩、品味。通过范读,减少枯燥的讲解,加深学生对于作品情感的体会,要义的理解,既培养了语感,又较好地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一句话:该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用声音装点文字,让文字流进心田。

(五)强化沟通,营造学习汉语的大环境

语文本质上是一门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学科,学习语文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性学习的过程。学生对于语言能力的习得不仅仅来自课堂的教学,而更多地应该贯穿在学生整个学习生活的过程中。

在课外,应该鼓励和提倡彝族学生多与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大量的汉语口头交流,建立一种宜于汉语学习的整体环境,鼓励和督促学生在不同场合,尽可能多说汉语,用多说促多写,从而提高汉语听、说、 读、写综合能力。

要想培养彝族学生较强的汉语表达能力,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整个九年义务教育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和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来慢慢实现。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来营造学习汉语的良好环境,如:组织开展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唱红歌比赛、国旗下的讲话等, 弥补彝族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少、不敢发言的缺陷。还可以通过帮扶结对、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等活动,使彝族学生能够与汉区的学生进行互助交流,提高他们对于汉语的熟悉程度和对用汉语交流的兴趣。

凉山彝族聚居区的语文教学, 还应发挥本地区独特自然景观和人文地理的优势。从观察到表达,通过汉语这个媒介,采取多种方式介绍。

同时,在营造一个汉语言学习的环境过程中,教师也要借助优秀学生的力量来辅助教学。在一个班的学生中,每一个学生都来自不同家庭,受着不同家庭影响。其中有的地方一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就接触到了汉语,受汉语交流的影响,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用词和用语;有的地方还有少数汉族学生。在教学中,可以发挥这部分学生的优势,通过分组等形式,带动全班学习,在班内营造汉语交流的氛围。因为同班同学之间年龄相近,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利于相互交流,也缓解了教师教学时,学生在理解上的压力,成为语文教师教学的好帮手。

在课堂上,由于一些汉族教师和少数民族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语言差异,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学习起来会比较费劲。而高年级学生经过了几年的语文学习,有了一定程度的汉语交流能力,加上在学校里高低年级的学生在课余时间里一起活动。这样有了共同的活动空间,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带动作用有时候要远远大于教师的单纯说教。所以,教师可以通过高年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引导低年级的学生学汉语,帮助他们理解、巩固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共同提高。

总之,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改革是全方面的系统工程,由于地区不同,存在着特殊性和差异性,应该采取与之相对应的解决策略。要提高凉山彝族聚居区小学生的语文素质,跟上发达地区的教改步伐,在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上,还有更多的课题亟需我们语文教师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周军,《教学策略》[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年12月

[2]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12月

[3]宋英,《“读”是彝族低段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J]

[4]钟荣谦,《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J]

[5]吴永军,《备课新思维》[J]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6月

上一篇:·net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践 下一篇: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