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人群骨密度影响分析

时间:2022-09-25 01:18:37

体检人群骨密度影响分析

《江苏医药杂志》2015年第二十二期

人口老龄化逐渐成为中国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与社会难题,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防治骨质疏松也成为重要议题。本研究对908例体检者的骨超声速度值(SOS)进行测量,探讨骨密度的相关影响因素,为早期发现和治疗骨质疏松提供理论依据。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2013年2-5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参加体检的人员908例,男613例,年龄17-90岁;女295例,年龄13-83岁。入选标准:年龄13-90岁;排除因素:除外各种可能影响骨代谢的主要疾病,如内分泌异常、严重肝肾疾病、糖尿病、胶原病、骨肿瘤或骨关节疾病等;除外曾经发生过骨折或长期服用影响骨骼代谢的药物如钙剂、激素等。

2、研究方法1.骨密度测定采用以色列BeamMed公司SunlightOmnisense7000定量超声骨质分析系统,检测受试者非优势手前臂桡尺骨远端三分之一处骨密度。输入相关数据,消毒桡尺骨远端,置人槽中固定,由同一操作人员测定所有受试者桡尺骨远端(腕部)的骨传导速度。2.诊断标准采用T评分(受检者骨密度与同性别同种族正常成人骨峰值骨密度比较的标准差),按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订的骨质疏松症临床诊疗标准:T≥-1.0为骨量正常;-1.1<T<-2.4为骨量减少;T≤-2.5提示骨质疏松。3.生化检测指标主要包括尿酸(UA)、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和空腹血糖(FBG)。

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珚x±s)表示。骨密度与相关影响因素如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血压和生化检测指标等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骨密度测定结果:骨量正常者617例,占67.95%;骨量减少者248例,占27.31%;骨质疏松者43例,占4.74%。不同年龄段骨密度差异:男性40-49岁年龄段骨密度达到高峰,其后开始下降;而女性30-39岁年龄段骨密度达到高峰,其后开始下降。两者骨密度在50-59岁至60-69岁期间下降速度最快(女性更为明显),此后骨密度下降速度趋于平缓。骨密度值与各影响因素间的关系:Pearso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SBP、UA、TG和FBG与骨密度呈负相关(P<0.05),而BMI、TC与骨密度无相关性(P>0.05)。

三、讨论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1]。骨强度是反映骨质疏松的主要因素,其主要反映骨骼的两个方面:骨密度及骨质量。目前,尚无直接测定骨强度的临床检测方法,临床上通常采用骨密度反映了骨强度,骨密度低下与骨折发生的危险有关[2]。迄今,骨密度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双能X射线骨密度测量法(DXA)、周围骨型双能X射线骨密度测量法(pDXA)和单能X射线骨密度测量法(SXA)、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骨密度测量法(QCT)和超声骨密度测量法,生化标记物测试[3,4]。其中,超声骨密度测量法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骨密度测量法,具有无辐射、廉价、便携等优点。

研究证实,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地区、营养、饮食习惯和运动等[5,6]。本研究结果表明,体检人群在中年后骨密度呈现下降趋势,女性骨密度值下降更为明显。结果提示,防治骨质疏松在中年以后即应引起重视,且女性人群为防治重点。另外,女性人群骨密度自30-39年龄段达到高峰后便开始下降,尤其在50-59岁后更为突出。这可能与女性中年后绝经引发雌激素水平下降相关。骨密度的影响因素众多,本文表明,骨密度与年龄、SBP、UA、TG及FBG呈负相关。这提示,控制BP、UA、TG和FBG水平对预防中年以后骨质疏松可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与国内其他地区相关研究结果一致:中年后骨密度开始下降,尤其是女性进入50岁后,其下降速度更为明显;高脂代谢相关因素(高BP、UA、TG和FBG)加速骨质流失。所不同的是,本研究总体人群骨密度随年龄的变化呈先升后降表现,可能与不同研究纳入的人群年龄幅度相关。本项目纳入研究的30岁前的年轻人群较多,而此类人群正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不可避免的存在骨密度增高趋势。此外,鉴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显示,骨密度与BMI呈正相关[8],本研究却并未发现两者的关联性。

作者:方雯 单位: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

上一篇:原发性胆囊癌诊断和治疗体会 下一篇:孕妇膳食营养状况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