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语文课的性格

时间:2022-09-25 12:33:00

把握语文课的性格

太熟稔了,我们几乎天天都在触摸语文,可是,语文的性格是那么难以把握!

什么叫语文?恐怕绝少有语文教师思考过这个问题。在一次授课中提出这个问题,我见到的是一大片困惑的目光,尽管,大家每天都在教语文,但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中小学的语文科,香港叫“中文”,台湾叫“国文”。香港把英语也叫“英文”。而我们把外语叫作“英语”“德语”“法语”等等。相比香港、台湾的叫法,我觉得,叫语文比叫“中文”“国文”都要准确得多。为什么?

因为叫“中文”只是通俗的叫法,大陆也有“中文系”的叫法,但是,从逻辑上来说是不准确的。中文教材里只有汉语文章。而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概念,“中国”的文章,还应包括蒙古文、满族文、维吾尔文、藏族文……如果你仅仅把汉族人称作中国人,那就有之嫌。同样,“中文系”里学习的知识体系,也仅限于汉语言文学知识体系而已,并不包括中国的少数民族,准确的,应叫“汉语言文学系”。

叫语文之所以从逻辑上来说要比“中文”“国文”准确得多,首先是因为语文课不仅仅是传授“文”的知识,培养作文的能力,更因为语文课还要培养语言表达、交际的能力,而“语”,是“文”的基础。

古代,“语”和“文”是分开的,今天,“语”和“文”是统一的。那么,根据课程标准,我们如何认识语文这个老朋友的性格呢?

首先,它是姓“语”的,它要承担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任务,要培养的语言能力,是普通话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包括书面语和口语,因此,今天的语文教学多了一个课型,就是口语交际课。什么是普通话?《现代汉语》教材定义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现代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语言。有的人不会讲普通话,却会写普通话;有的人普通话讲得准,但并不等于普通话已学得很好,因为普通话“以现代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要有高水平的普通话能力,还要通过书面形式――文本来进行学习。普通话文本是从传统文化发展而来的,它也是对外交流的载体,要学好普通话,还必须学习传统文化,学习文言文,学习一切有益的典籍和文本。换句话说,语文课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

我听过很多语文课,一些教师上课,整堂课都没有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语言欣赏,去培养语感,或借助文本有机地进行语言表达训练,课堂上只是引导学生弄清文本的内容,这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不是语文课,因为它失掉了“语”这个要素。

其次,它是姓“文”的。它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读“文”和写“文”的能力,而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实践,写反过来又促进了读。读本(课文、文本)是写的范本。一些语文教师教课文,除了引导学生识字、解词、讲清课文写了些什么东西以外,从来没有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写法、体裁这些形式的东西,课堂上引导学生所进行的阅读只是一般读者获得信息的阅读,而不是语文专业、培养语文能力的阅读,就是说,它没有引导学生从读“文”、写“文”的角度,在一篇篇的具体的阅读中,领悟和掌握读和写的规律,这样的课,也不像语文课,它像信息课、常识课、知识课。因为它丧失了语文课最基本的功能。

其三,它是“人文”的。以上两个特性,在课标里就叫做“工具性”,即语文是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工具。然而,语文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人文性。因为几乎所有的文本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内容,语文文本还渗透着思想情操、价值观、审美意识、民族精神、社会百科知识等人文性的东西。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语文课要通过具体文本,培育有个性有情操的健全人格。但它不是思想品德课,它是通过语文课进行渗透性培育的,它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与“语”和“文”的工具性教学的有机结合中,达到人文性的培育,用课标的话来说,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因此,我以为,一堂诱人的语文课,应该是有“语”有“文”有“人文”的。语文课最大的毛病是三个要素的残缺和残废,是非驴非马,失去了“语文课”这位老朋友的真性情。

把握“老朋友”的性格,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单位:广东珠海市斗门区教师进修学校)

上一篇:让吟唱之声联结童心与诗心 下一篇:为你造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