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造影慢血流现象与心电图运动负荷实验相关性研究

时间:2022-09-25 11:45:04

冠状动脉造影慢血流现象与心电图运动负荷实验相关性研究

[摘要]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造影慢血流现象与心脏运动负荷试验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入选我院2005年1月-2006年12月因胸痛行冠状动脉造影发现的冠状动脉慢血流共21例,冠状动脉造影术后3 d行心电图运动负荷实验并分析结果。结果:10例心电图运动实验阳性,占47.6%。结论: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与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阳性相关。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慢血流现象;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

[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4(c)-010-02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很早就被发现,但对它的认识还很局限,无论是发病原因、机制还是临床表现都不十分清楚。冠状动脉造影仍然是发现这一现象的唯一有效手段。有报道显示心肌核素扫描和心脏运动负荷实验有助于这类病人病情的评价[1-3]。为明确心脏运动负荷实验对评价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价值,本文对负荷实验与缺血范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入选我院2005年1月-2006年12月因胸痛行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冠状动脉慢血流的病例,共21例。

1.2入选标准

发作性胸痛且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心外膜冠状动脉正常,三支冠状动脉中任何一支或数支血流缓慢,冠状动脉造影时造影剂全段染色计数帧数大于40帧。

1.3排出标准

任何一支冠状动脉狭窄,心功能不全射血分数小于50%或NYHA分级Ⅱ级以上,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血栓,冠状动脉夹层,冠状动脉瘤,不能或禁忌运动负荷实验,严重肝肾疾病。

1.4冠状动脉血流速度测量方法

INNOVA2000血管造影机,5F多功能造影导管经桡动脉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于工作站分析图像资料并计数冠状动脉全段造影剂染色的摄影帧数;冠状动脉造影术后3 d行心脏运动负荷实验。

1.5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资料特征

年龄(51±9)岁,其中男13例,女8例;吸烟7例,高血压8例,糖尿病3例,高脂血症7例,阵发性睡眠呼吸暂停2例;其中1例安静时心电图V1-6导联ST段压低0.2-0.4 mV,其余心电图正常;超声提示心室部分室壁运动减低3例,左室射血分数(61±9.2)%。

2.2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全部病例心外膜下冠状动脉无狭窄,冠状动脉血流速度(55.4±13.5)帧,慢血流可累及单支血管,也可累及多支血管。这一组病例单支血管发病时仅见于前降支,双支发病时见于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表1)。

2.3心脏运动负荷实验分析

全部冠状动脉慢血流病人均在冠状动脉造影后3-5 d内行心脏运动负荷实验,10例运动实验阳性,占47.6%; 心脏运动负荷实验时均记录12导联体表心电图,运动实验阳性病例中1例检查过程中出现严重胸痛伴出汗,遂终止检查,2例短阵室速,其余仅见ST段压低和T波改变(表2、3)。

3讨 论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与心脏微循环功能密切相关[1,4,5]。慢血流现象减少了心肌组织的血液灌注率,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学变化。这种现象在电生理学上也存在异常表现。慢血流现象虽然不存在心内膜下大血管的异常,但可以出现严重不良预后,QT间期和QT离散度对预测预后有一定帮助[3]。有研究显示冠状动脉慢血流病例中有52%心脏负荷实验阳性[3]。这种生理状态下运动时机体血流速度不同程度加快,这并没有改善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反而加重了缺血程度。

冠状动脉造影特征显示,慢血流现象可发生于三支冠状动脉中的一支或数支,这意味着不同的病例发生缺血的面积大小不同。实验结果表明,累及三支冠状动脉比单支更易出现心脏运动负荷实验阳性,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双支慢血流与三支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这表明冠状动脉慢血流累及的面积大小与运动实验阳性有一定的相关性,累及心肌范围越大,运动负荷实验阳性的可能性越大。有实验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的前降支血流受累是运动实验阳性的良好预测因子[2]。这一组所有病例的前降支均受累,是否表明慢血流更常见于前降支还不能确定,但至少说明因胸痛就诊的冠状动脉慢血流病例,前降支受累常见。运动实验结果显示,缺血范围大小不同与ST段改变相邻导联数相关,受累心肌的面积越大,发生ST段T波改变的导联数越多。运动实验阳性,发生ST 段T波改变的导联数对判断慢血流受累范围有一定的意义。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可引起心脏运动实验阳性,但这并非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所独有,因此依据心电图的这种改变不足以判断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存在,但可以判断慢血流累及的范围,对随访病情有较大的帮助。发现这种现象有赖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参考文献]

[1]Azzarelli S, Grasso C, Galassi AR,et al. 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 description of three cases evaluated with myocardial perfusion scintigraphy[J]. Ital Heart J,2005,6(4): 341-344.

[2]Altinbas A, Nazli C, Kinay O, et al, Predictors of execise induced myocardial ischemia in patients with isolated coronary artery ectasia[J]. Int J Cardiovasc Imaging,2004,20(1):3-17.

[3]Atak R, Turhan H, Sezgin AT, et al, Effects of slow coronary artery flow on QT interval duration and dispersion[J]. Ann Noninvasive Electrocardiol, 2003,8(2): 107-111.

[4]Camsarl A, Pekdemir H, Cicek D, et al. Endothelin-1 and nitric oxide concentrations and their response to exercise in patients with slow coronary flow[J]. Circ J, 2003,67(12):1022-1028.

[5]Erdogan D, Caliskan M, Gullu H,Coronary flow reserve is impaired in patients with slow coronary flow[J]. Atherosclerosis,2007,191(1):168-174.

(收稿日期:2007-03-09)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基础病因及临床治疗 下一篇:穴位注射治疗尖锐湿疣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