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谁在主导产业变革

时间:2022-09-25 09:11:32

下篇:谁在主导产业变革

动辄新工业革命或是颠覆现有工业,作为学术界的探索或是传媒界的热炒,倒是影响不大。但对于产业界来说,如果企业一旦出现误判并付诸实施,那可就是身家性命的问题了。

曾经,摩托罗拉长期主宰移动通信市场,其企业史甚至被业界誉为移动通信史。但在移动通信领域主导技术发生变革时,摩托罗拉出现了两次严重的误判。第一次当移动通信从1G的模拟技术转化到2G的数字技术时,摩托罗拉死守大哥大,结果被诺基亚以GSM数字蜂窝通信技术超出,从而失去霸主地位。而当移动通信市场从2G切换到3G时,传统的电信技术已经让位于IT,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同时出现致命性误判,最终搭上了身家性命。

误判对于企业的危害体现在,企业都是围绕着市场主流技术来配置资源的,特别是市场驱动型企业,甚至不惜削减研发投入,以降低成本、参与市场竞争。主流技术的切换意味着企业资源的重新配置,企业规模越大,越是积重难返。无论是因为误判而贻误机遇,还是因为因为误判而实施了非主流技术,比如说五年前,在液晶和等离子技术尚未完全分出高下时,误选了等离子生产线的企业,对主流技术的误判,对于企业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

主导技术的判据

从18世纪8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时纺织、制铁等屈指可数的行业,到今天种类繁多、门类齐全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细分已经成为工业社会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在联合国2009年修订的《所有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行业分类》中,所有经济活动被分为20个门类共87类,每一类下又分为若干个大组。

产业细分是专业化分工的结果,在对生产效率的不懈追求中,每个行业形成了其特有的知识体系和技能,对于制造业而言更为重要的是特定的工艺组合,比如说机加工行业中切与削的工艺组合最为重要,而纺织业则围绕纺与织进行工艺组合。

行业知识体系和工艺(或技能)组合成为各行各业独立存在的理由和标签。200多年工业社会的进步,也可以说是行业知识体系的复杂性和完备性不断提升与工艺或技能组合持续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强化了“隔行如隔山”现象。

10年前,卡尔之所以敢说IT不再重要,是基于这样的判断:虽说企业片刻也离不开电力,但当电力变成社会基础设施,每个企业都能获取到这种公共服务,因此,没有哪家企业会再将电力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IT也一样。

在云计算正将IT变为社会基础设施的今天,自负的IT人总算明白过来,行业知识体系和工艺技能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IT之于其他行业的企业的作用在于加速知识体系的积累和加速工艺技能的优化,而不是颠覆之。做过信息化应用实施的人士感触会更深。

再有,敬畏技术生命周期非常重要。对于尚未进入成熟期的技术,不要说其他领域的企业不会也不应大规模地采用,即便是该领域市场驱动型的企业也不会大规模介入。技术发展的规律是萌芽期以智力投入为主,成熟期以资本投入为主,在技术萌芽期大搞“群众运动”是违背经济规律的。

企业存在的意义在于提供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企业应该利用成熟的创新技术,在不增加运营风险的前提下,提高效率或者降低成本,而不是把企业经营押在尚未成熟的技术上。

即便是成熟的技术,在实施上也是有机会窗口的。早在2002年,多普达就了基于微软Windows CE的智能手机。时至今日,多普达也没能帮到老东家HTC,HTC今年第三季度亏损超过1亿美元。而苹果的成功在于准确地把握了智能手机的市场机会窗口——移动通信技术从窄带走向宽带带来的机遇。

慎言第三次工业革命

毫无疑问,《第三次工业革命》所强调的清洁能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约束产业发展的边界条件,但却无法构成仅将清洁能源作为动力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尽管每个建筑物都变成发电厂,然后构成“能源互联网”的设想很美好,但实施上最大的挑战应该来自并网和存储。目前工业和照明用电采用的都是交流电,而交流电对并网电能的质量提出了电压偏差、不平衡度、波动、谐波、直流分量等多项要求,因此家家户户都发电并馈送到输电网中是否经济可行,有待论证。

再者,即使是家庭光伏电站能够在昼夜之间对工厂和家庭用电需求起到一定的削峰填谷作用,但是由于电能难以存储,电力供应商不得不为工厂配备充足的异地电能储备,以备季节和气象变化对光伏发电影响之需。此时,能源互联网解决电能长距离传输损耗的优势,就要有所折扣。

尽管核能被里夫金认为“从来就不是清洁能源”,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核能不是清洁能源。2012年,中国科技大学核聚变国际研讨会传出消息,我国将于2020年建设磁约束聚变反应工程试验堆,并有望在2026年在全球首次点燃电灯,今年10月,美国科学家首先实现了惯性约束聚变反应产出超过消耗。在可以预期的将来,受控热核聚变将为人类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动力。

同样是利用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发电,受控热核反应却没有太阳能电池制造阶段对环境的污染,也不存在电子垃圾污染环境的问题。因此,受控热核反应的集中式发电与建筑物式的分布式光伏发电之间的主次关系,还有待实践检验。

3D打印颠覆性有限

在Gartner7月的2013技术成熟度曲线中,企业级3D打印将会在未来2~5年内成熟,而消费级3D打印的成熟时间将在未来5~10年之间。

但是,成熟技术并非等于主导技术。在2012年美国的《国家先进制造战略计划》全文中,3D打印仅在教育下一代部分出现过一次,目的是借助3D打印等DIY活动让学生们对先进制造产生兴趣。

因此,现在谈论3D打印为时尚早,但根据3D打印的机理还是能就其潜力探讨一番的。

任何技术的实施都要受到自身技术短板和经济学上的限制,3D打印也不例外。因此,探讨一项技术跨行业的颠覆性,既可以从它能影响的行业范围有多宽来看,也可以从它不能影响的行业范围有多窄来评估。如果一项技术连一半的行业都影响不到,就要慎言工业革命了。

就生产最终产品而言,3D打印主要影响的是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当然也会对创意等第三产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却很难直接影响到农业和采掘业等第一产业。

即便是在制造领域,由于3D打印是做“加法”,因此难以影响到以裂解为主的石化行业、以分解反应为主的部分化工行业等做“减法”的企业。即便是合成反应为主的化工领域,也大都涉及高温、高压、特种气体等反应环境,这也是3D打印难以胜任的,除非硬要说这些做“加法”的合成反应化工装置就是特种的3D打印机。

即便是在机械切削加工领域,普通机床加工的表面粗糙度就能达到几个微米,镜面磨床则可以达到一两百纳米,其加工精度远非直径数百微米的3D打印颗粒(《3D打印》一书所说)所能比拟。

应该说,3D打印在个性化制造、相对于模具压铸加工的快速制造(节省开模时间和成本)上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在大规模生产上3D打印并不具有成本和时间的优势。因此,3D打印能够颠覆现有工业的规模化生产方式的观点在经济学上是说不通的。

《3D打印》在畅想打印完整手机的同时,也坦承目前打印一根电线依然是很大的挑战,因为铜丝的熔点与包裹导线的塑料外皮的熔点相差甚远。说句实在话,即使解决了打印电线的问题,也别急着畅想打印整部手机,因为还有芯片候着,毕竟芯片的制造是靠数十亿美元的生产设备造出来的。

正是因为对生产效率的追逐,使得大规模制造成为现代工业最重要的生产方式。从这个意义上看,制造业200多年的发展史,很大程度上是制造工艺与设备不断优化的历史,也是追求用最经济的手段或者说最优化的工艺流程进行生产的历史。比如,钢轨是轧制而成、铁丝是拉制而成、塑料餐盒是喷塑而成。不要奢望有一种万能的机器能够通吃现代制造业,即便是不计较经济成本也行不通。

IT:名副其实的主导技术

至少在今天看来,无论是跨行业渗透力还是整个社会的影响上,没有哪项技术能够超出IT。

从跨行业影响力上看,IT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以科学研究为例,IT在与科学的“联姻”上,不仅诞生了计算物理学、计算化学、计算生物学等新的学科,而且在模拟实验上更显示出独特的优势。比如说高性能计算对跨越数千年乃至上万年的气候变化模拟,对极高温度和极高压力下核裂变和核聚变的模拟,都是在常规情况下难以实现的。

在工程应用上,高性能计算已经能够在米级范围内以金属原子的尺度模拟冶金过程,或者说,在冶金过程中计算每个金属原子与其他金属原子的相互作用。你可以“抓上几大把不同的金属原子”然后“放到”超级计算机中进行“加温和搅拌”,从而彻底改变了原有的研发方式,进而大大加快冶金新品种的研发速度并显著节省研发成本。

除了对行业无处不在的渗透力外,IT对于行业知识体系和工艺技能的影响也是十分深刻的。

以汽车制造业为例,CAD/CAM(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在制造阶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在新车安全试验阶段,传统的方式是用新车进行五六次破坏性试验,而借助于计算机进行模拟试验,最终只需用一辆实物车进行验证。如今,汽车电子通常占到整车成本的20%~25%,而在高档车中则超过50%。在美国一些低档车的销售利润只有100多美元,但通用汽车提供的电子信息服务系统Onstar的年费就高达199美元。随着智能交通的发展,汽车中电子信息技术占比还将不断提高,如果仅从盈利模式上看,未来将汽车制造商称之为IT服务商可能更贴切些。

再来看空中客车的例子,1970年成立的空客公司不仅在历史上无法与成立于1916年且在1930年就生产出金属飞机的波音公司相提并论,而且空客的研发和生产分布在英、法、德、西班牙等4个国家10多个不同城市,在地域分布上也处于劣势。但到了2003年,空客却首次超过波音成为全球最大的民用航空器制造商。其中,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软件的研发和应用使得分布在这十多个地点的分支机构能在设计和制造阶段步调一致;空客还率先采用电传操纵技术,与机械操纵相比,电传操纵不仅在制造阶段更有利机布局设计,而且增强了飞行时的可靠性。这些电子信息技术成为空客挑战波音的秘密武器。

没有哪项技术能像IT那样,对国民经济乃至社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没有哪项技术能像IT那样在工业各个领域加速行业知识体系的建设、制造工艺的优化和产品的智能化,甚至颠覆了若干的产业形态,比如说苹果iPod和应用商店的出现,颠覆了索尼的随身听(Walkman)和整个唱片业的销售模式。

IT还能主导多久

在所有产业中,IT产业更新换代的速度最快,从1945年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ENICA问世到今天不到70年的历史中,从系统的角度看,经历了分立器件阶段的电子管和晶体管到集成电路阶段的小规模、中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直至今天的系统集成阶段的片上系统(SoC)。从技术架构上看,经历了主机、小型机和PC,今天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已经上升为主导技术。

依照演化经济学的观点,主导技术的颠覆性体现在其扩散过程中。这也正是熊彼特所说的企业家的创新过程。

事实上,我们也看到小型机之所以取代主机,PC之所以颠覆小型机,成为当时市场的主流技术,都是因为后者能在普及或者说扩散的过程中,较之前者范围更广、速度更快,因而颠覆性更强。

时至今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能够取代PC成为个人计算市场的主流,是因为移动智能终端能够将云计算所拥有的强大的计算能力释放到比桌面更广的移动空间。

从长波理论看,在近70年的计算史上,小型机、PC和移动智能终端在主流产品市场的依次胜出,只是IT所依托的产品形态的变化,而IT本身在这种变化中变得愈加成熟和强大。从另一个方面看,主流产品生命周期较短,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正是物种进化能力旺盛的标志。

展望计算技术的发展,包涵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泛在网络在内的信息物理系统(CPS)正初露端倪,信息物理系统不仅将让计算无处不在,而且打通了信息空间和物理空间(自然界)的隔阂。接着,将迎来计算形态的终极目标——平静计算,所谓平静计算就是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计算资源,却不会被计算所打扰,人们得以专注在自己的事上,甚至感知不到计算设备的存在。

历史上看,计算技术形态的每次变化,都将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带来深刻的影响。计算技术形态未来的变化,亦应如此。

综观科学技术的发展,归根到底,无非是在做两件事:一是拓展人们的活动空间,二是拓展人们的认知空间。迄今为止,在所有技术中,唯有IT能够帮助人们把这两件事做得更好。

如果硬要找出替代IT技术的技术的话,最好看看它在这两件事上是否做得比IT更好。

上一篇:促进信息消费 推动产业升级 下一篇:O2O:未来零售业的终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