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陈缺失 期待进步――鲁迅文学院举行学员小说研讨会

时间:2022-09-25 09:04:12

直陈缺失 期待进步――鲁迅文学院举行学员小说研讨会

11月12日,鲁迅文学院举行小说主题研讨会,以第十四届高研班5位学员弋舟、杜文娟、王秀梅、尉然、刘永涛的作品为例,探讨了他们的创作得失以及当下青年小说作家的普遍性问题。《小说选刊》副主编秦万里、《红豆》副主编黄土路参加了研讨会

5位当前较为活跃的青年小说作家风格各不相同。弋舟从诗歌进入小说创作,其作品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重视直觉,富有现代感,如同其作品《隐疾》所表现出来的,善于挖掘当代人内心隐秘的病灶。杜文娟的近作多以为题材,《藏北往事》《喀喇昆仑上的红旗袍》等作品试图挖掘解放、修建川藏公路等大事件中被淹没的细节。王秀梅善于讲故事,无论是《孤独的葡萄》《去槐花洲》还是新作《坦克》,都以饶有趣味的叙事表达了现代人复杂的生活境遇和心理体验,秦万里称赞她的小说充满精心的“设计”。尉然的《李大筐的脚和李小筐的爱情》自发表以来备受好评,被认为是近年来值得“一说再说”的小说佳作,他的作品朴实中带着乡村特有的狡黠和幽默,对乡村生活有着独特的发现和鲜活的表现。刘永涛则力图在作品中表达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以及对道德理想的坚守,无论是描写新疆边地生活的《银灰色的草原》还是《尘土飞扬》,都是对人间真情的探寻。

与会者在肯定5位学员创作成绩的同时,更多的是以此为“靶子”,对涉及青年作家的小说创作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

学员潘莹宇认为,小说不仅要叙述一个故事,而且要思考一个故事,寻找故事背后更加深层的东西,即人的精神。小说应该指向人类生存的本质与核心,从作家自身的体验出发对世界作出有力的、独特的重述,开拓小说的精神空间,提升小说的批判力量。

学员何小燕表示,文学是表达我们自身生存之痛的有效方式,但是作家不能在说出痛感时便止步,还应该更深刻地揭出“病根”,而这要求作家自身有警省意识,要首先寻找自己的“病根”,首先使自己变得强大、丰富和深刻。

学员丁利提出,当前作家普遍缺少政治家的素质、思想家的力度、社会学家的敏锐,使作家的视野有了局限性,也影响了作品的深度和广度,作家应该拓宽生活和创作的视野。

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施战军在总结发言中对5位学员各自的短长进行了点评,并希望鲁迅文学院的青年作家能去除创作上的“功利心”,不要过多考虑杂志编辑、评奖等各方面的因素,从对文学的喜爱、虔诚上升到对小说艺术本身的探寻,尽快找到小说创作的“法门”。

上一篇:重返历史的平庸之旅――评《莎拉的钥匙》 下一篇:长篇小说应寻求在市场中获得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