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教育实践平台对形塑卓越法律人才的意义

时间:2022-09-25 08:09:02

简析教育实践平台对形塑卓越法律人才的意义

摘 要:法学作为最难的一门社会科学,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平台的建设。法学教育实践平台的建设与形塑学生及教师的法学素养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法学教育实践平台;卓越法律人才;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5-0202-02

法学作为一门科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求学生具有直接去解决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问题能力和水平,而且要求绝对的准确、无误。法学院的学生毕业后如果想找到本研究领域的工作,其首要的前提是成为社会需要的优质法律人才,这正是国家卓越法律人才项目建设提出的根本原因。

一、目前学生存在的问题

目前法学教育存在职业和教育脱节的现象,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形塑应有的解决法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表现如下。

1.面对实例没有思路,很多学生面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案例,没有办法把所学习的法学基本理论进行应用。即理论回到实践缺少连接的纽带。面对现实生活中纷繁复杂的案例时大脑没有思路,找不到法律上的解决办法和路径。

2.思路偏离实际,离正确的解决路径相去甚远。也有部分学生,面对案例会想出许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也都是法律上的,但是多集中于理论上的构建和设想,离现实的司法实践操作相去甚远,其想法无法对操作具体的案件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和帮助,更无法完成就具体的实践操作,在司法实践中其想法根本行不通。

二、实践平台的作用

实践平台能够使学生面对案例全面掌握案情,结合对方提交的证据,深入分析,课题式操作。只有深入分析案例,才能让学生全面深入的研究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并掌握所学知识,这一过程即是知识运用过程,更是理论研究的过程。应在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及教师的辅助下完成。实践平台能起到如下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形成法律思维的分析方式和方法,并成为一种习惯

法学实践有利于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方式及解决问题的路径。例如,可以把实际案卷材料交给学生后,先让学生把解决案例所应用到的最基本的理论、观点进行罗列;让学生通过自我质疑、相互讨论、师生互动的方式排除不正确的观点,进而确定正确的思路,排除过程可以找专家进行询问、可以查找资料,这一过程可以给同学时间相对充分的时间,学生通过充分准备然后在课堂上阐述其观点和理由。最好全班同学都要阐述。针对同一案件,学生可能会形成几种不同的观点,可以组织不同观点的同学相互对决,阐述自己的观点理由并对对方的观点进行驳斥,最后确定正确观点。通过这一环环相扣的步骤,使同学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案件的分析过程、解决方法的质疑、所涉法学理论的思考及立法的欠缺与完善都会起到作用。最后通过庭审实践,使认识进一步成熟和升华。

(二)通过使学生全程介入实际案件,培养应诉技巧及庭审技巧

实践平台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在学生有扎实理论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所以教学案例的选择要与司法实践紧密结合,因为我们要培养立足于现实生活的法律工作者,法律的意义不是束之高阁让人无法触摸的法律条文,更非常人不可企及的海市蜃楼,法律的意义在于其植根于现实的土壤并解决现实生活中常人因衣食住行所发生的纠纷。因此,在教学中采纳与应用鲜活具体的案例,而不是法学家构想出来的案例,更不需要脱离中国实际的案例。因为法律只有学以致用才能发挥它的效率。法律脱离了现实,也就成为无源之水。而且对于所选案例要让学生全程跟进,这样才能深入了解掌握案情,并把思考深入下去。学生参加法庭审判,就会知道对方的观点,因为庭审之前自己准备的意见只是自己凭借基本功的“预期”,并非是对方的真实观点,这一预期在庭审中会有变化,因此必须让学生参加庭审,才会有本质的提高。并且,庭审后要进行总结,让学生找出自己欠缺之所在及应向对方学习之所在。对于律师来讲,每一次庭审都是一次凤凰涅■的过程,每一次庭审都会觉得不完美,有欠缺,只有对这种欠缺和不足进行及时总结并记录在案牢记于心,下次才会有进步。这些缺欠包括理论上的、应诉技巧上的和庭审技巧上的,总之应是全方位的。

三、实践平台的模式与路径

实践法学教学平台的创建是响应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从目前学校的教学资源来看,可以采取如案例研讨、模拟法庭、建立学生实习基地进行义务咨询、法律诊所等方式。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可以接触司法实践,解决法律实际问题,进而形塑法律素养。以下用实例加以说明。

(一)案件事实

2006年黑龙江省宾县某村20户农民购买了黑龙江省谷粮复合肥料有限公司生产的谷粮复混肥料(BB)玉米专用肥。但到秋收时农户玉米减产,农户认为是其购买的专用玉米肥养分不够用,遂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出双倍返还购货款的诉讼请求。在诉讼过程中,进行了两次鉴定,但两份鉴定报告结果不同。

(二)学生面对司法实践应思考的问题

1.原告的损失与被告生产的谷粮复混肥料(BB)玉米专用肥(含氯)是否有因果关系的问题,如果无因果关系则被告黑龙江省谷粮复合肥料有限公司不应对原告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按照民法理论中的因果关系理论,原告只有举证证明其损失是由被告生产的谷粮复混肥料造成的,被告才对原告承担法定的赔偿责任和义务,但是在本案中,原告并不能举证证明其粮食减产的损失是由被告生产的肥料造成的。原告提供的应该由被告对其损失承担赔产责任的证据是吉林省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关于被告生产的谷粮复混肥料的检验报告和东北农业大学司法鉴定中心出具的关于玉米平均每亩减产267.2公斤的检测报告。但是原告并没有出具玉米减产与其使用的化肥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任何证据。

玉米减产了是事实。但玉米作为一种普通的农作物,产量可能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减产的因素很多,比如气候、种子、农药、化肥,化肥的使用方式、方法等都会影响作物的产量。在出现秧苗长势不好的情况后,各农户应首先对长势不好的原因进行查找,比如土质、种子、化肥等各方面的原因,对造成长势不好的原因进行鉴定,然后提起损失的赔偿。在秋后粮食减产后,同样要对减产原因进行检测,而后提起赔偿的诉讼请求。但是,在本案中,原告首先主观地认为化肥有问题,对化肥的成分是否符合标准进行了鉴定,然后对每亩减产的数量进行了鉴定,把二者主观的联系在一起,提起了赔偿的诉讼。但是原告忽视了一个提讼、能够支持其诉求的最基本的、关键性问题,就是要对造成其玉米长势不好及减产的原因进行鉴定,并出具鉴定报告。而不是主观臆想一个原因,并把臆想的原因和结果主观的联系在一起。这是不符合逻辑的。

2.关于两份鉴定报告应如何采信的问题在本案中,目前存在两份结果不同的检测报告,分别由吉林省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和黑龙江省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出具。吉林省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出具的检测报告表明被告生产的谷粮复混肥料总养分含量为46,小于表明的含量51;有效磷为11.2,小于表明含量标准15~1.5。黑龙江省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出具的检验报告各项指标均为合格。在出现两份结果不同的检验报告的情况下,应对两份报告均不采信或从形式和证据上综合考察后对较科学的予以认定。因此,原告据以提求的吉林省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出具的检验报告由于其与被告出具的检验报告存在差异、不能据此证明被告生产的化肥不符合质量标准,而不应作为证据予以采信。

3.原告依据消法提讼是否正确的问题。原告提出的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双倍返还购货款的观点是不成立的。消法第2条明确规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本法未做规定的,受其他有关法律保护。而本案中涉案标的是化肥,是用于满足生产需要的产品,并非是用于生活需要的产品。因此,原告方适用销法因欺诈销售伪劣产品双倍返还购物款的观点是不成立的。

综上,学生通过对案件涉的理论知识的深入综合思考并结合相关证据,形成办案思路及观点,逐渐型塑法律思维。

四、实践法律平台的意义

(一)实现学生知识体系的整合

学生日常学习的学科知识比较孤立,没有形成融会贯通的思维,这一问题通过单一的案例教学并不能解决。教学中真实案例的引入,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思维,不仅理解本单一学科的知识点,还要在立足单一学科知识点的基础上,将实体法和程序法联系在一起。比如民事法律规范之间,刑事法律规范之间,以及刑事、民事之间等实体法与程序法之间的联系等。学生头脑中知识的整合有助于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二)实现教师的知识整合,形塑“双师型“教师

目前法学院的教师,特别是学者型的教师,只是对所教学科和所研究的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但是如果没有从事实务操作的话,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不具有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应即是教师,又是律师,即对法学基础理论有较深入的研究,又有实务操作经验。

律师这一职业不仅需要职业人员掌握丰富、扎实的理论知识,对相关的法律规范有着深入的理解、还需要对现行法律规范存在的理论渊源、经济基础有着很深的理解和把握,这样才能在司法事务中游刃有余的去运用法律解决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作为职业律师而言,只有丰富的理论功底还不够,还需要对现实的司法实践有一定的认识和掌握。因此,这一职业素养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同时也是高校教师形塑自身职业素养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锴.律师谋略[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王宇,邱旭瑜,吕良彪.从实习律师走向大牌[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3]全国律师协会.律师执业基本技能(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全国律师协会.律师执业基本技能(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移民大潮中菲佣所体现的自身形象 下一篇: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行为实现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