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性硬膜外血肿诊治进展

时间:2022-09-25 06:43:46

[中图分类号]R65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720(2009)14-0608-02

[关键词]延迟性硬膜外血肿;无明显规律;非手术治疗

硬膜外血肿是外科常见的由外伤引起的疾病,典型临床表现是外伤后病员有短暂的昏迷,然后一段数小时到数天的中间清醒期,然后病员再次出现昏迷,CT多能确诊,且能准确定位。而延迟性硬膜外血肿与经典的硬膜外血肿又有所不同,无中间清醒期,本组收集了48例症状不典型病例。

1 临床资料

收集病例总数48例,发病年龄39-76岁,全部病例都有外伤史,受伤早期无昏迷43例,有短暂昏迷5例。有39例受伤早期就诊于外科,有头皮开放伤27例,全部作了清创手术,术后伤口均恢复良好。伤后曾行CT检查32例,未发现硬膜外血肿,头部X线照片检查未发现明显颅骨骨折。有9例受伤当时未进行过诊治。直接伤及头部43例,占9.58%,受伤部位在头部以外有5例,占10.42%。伤后就诊时间7d―1月22例,占45.83%,3~6月15例,占31.25%,6月以上11例,占22.92%,其中1年以上4例,2年以上2例,最长确诊时间3年2月11天。

2 临床表现

2.1 头痛45例,占93.75%,表现为伤后7d以后的时间出现与受伤处无明显关系头痛,病情反复。

2.2 头昏47例,占97.92%,与头痛同时出现,以头昏为首发症状有8例,占21.1%。

2.3 乏力47例,占97.92%,与头昏同时出现。

2.4 行走不稳19例,39.58%,伴有头昏、乏力、视物不清。

2.5 反复晕厥8例,占16.67%,表现为短时间病情反复。

2.6 反复低热6例,占12.50%,伴有头昏、乏力、恶心等表现。

2.7 抽搐4例,占8.33%。

3 体征

血压升高18例,占37.50%,偏侧肢体肌力下降9例,占18.75%,单个肢体肌力下降4例,占8.33%,颈项强硬4例,占8.33%。

4 诊断及治疗情况

全部48例均作CT检查发现硬膜下新月性囊性占位,经手术证实38例,其中33例为血肿,5例已形成脓肿。术后给予消炎、对症、支持等治疗好转出院。

10例经消炎、脱水、对症、支持等保守治疗,住院1w复查CT、硬膜下积液未见增多,病员病情稳定,症状减轻。住院2w复查CT,有8例硬膜下积液明显减少,2例稍有减少,症状明显减轻。1个月后复查CT有6例完全吸收,4例明显吸收,好转出院。1例头痛复发,再次保守治疗好转。

5 讨论

本组延迟性硬膜外血肿病例常发生于年龄较大的病人,都有明确的外伤史,且血肿并没有出现在受伤的当时,而是伤后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渐渐出现。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①病员年龄较大、血压升高、血管硬度增加、止血功能下降,导致头部受伤后较小的血管损伤出血也不能自行停止,逐渐融合成血肿。②外伤后脑水肿、缺氧、酸中毒等导致小血管舒缩功能异常,引起血管破裂形成血肿。③颅内压力的改变,尤其是突然减压、使用过度换气、强烈脱水等,使脑血管张力改变或脑组织移位,致血管损伤破裂而形成血肿。④全身因素,如低血容量性休克、高碳酸血症、凝血功能障碍、缺氧等,致延迟性硬膜外血肿形成。同时由于伤者年龄较大,有一部分人有脑萎缩,血肿较小时暂未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当血肿长大到一定的程度才出现如头痛、头昏、乏力、行走不稳、反复晕厥等临床表现。而当出现血肿感染时出现低热。对于延迟性硬膜外血肿的治疗首先推荐手术清除。但对于年龄较大、出血量不多、血肿出现迟、症状较轻、病员及家属不愿手术者,可进行非手术治疗。部分病情较轻的病人通过保守治疗观察,也能完全康复。

7 总结

对于占位效应不明显的迟发性血肿,如幕上血肿量

上一篇:亚急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复发3例报告 下一篇:外旋复位法治疗65例急性肩关节前脱位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