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地区瘤型麻风1例

时间:2022-09-25 06:29:02

[关键词] 瘤型麻风;麻风病;疫点

[中图分类号] R75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10(b)-106-01

我科曾确诊1例瘤型麻风病例,多年来,在辽阳地区未有发现及报道,在临床中易被忽视及误诊。现将诊断过程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1.1一般资料

患者,男,21岁,因双眉脱落4年,面部肿大3年来我院求治。4年来,双小腿皮肤易破,触后破皮难愈合,自觉知觉正常,趾甲厚2年,易感冒,经过多家医院未确诊。体检所见:面部肿胀,双眉脱落,耳大神经未明显变粗。双肘头萎缩性瘢痕,双小腿角化斑,双趾甲厚,部分脱落,双前臂、手、双小腿皮肤感觉(触觉及痛觉)无。

1.2 取材

选取双眉外1/4眉毛脱落处及下颌皮肤肿大处,酒精消毒,戴乳胶手套,用手指捏紧皮肤使之紧绷呈苍白色,持手术刀片小心切开皮肤达真皮层,然后用刀刃刮取切口处组织液,涂于玻片,酒精灯固定及刀片在火焰上消毒,送检验科做抗酸染色镜检。取材后房间用福尔马林液熏蒸3 h。

1.3 微生物检查结果

在镜下查到细长、两端钝圆,集聚存在的大量抗酸杆菌,个别细胞呈泡沫状。

1.4 诊断

诊断为瘤型麻风病,并上报传染病报告。

2 讨论

2.1 概述

麻风病也称“汉森病”,1873年挪威学者Hansen首先发现其病原菌而得名的。它是由麻风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皮损形态多种多样[1]。麻风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区取决于被感染者机体的免疫力,一般只有细胞免疫缺陷的人感染麻风后,才有可能发病。在我国主要流行于云、贵、川、藏等省、自治区,目前非疫区极少见散发病例,在辽阳地区也实属罕见。因此,极易被误诊。

2.2 误诊原因分析

通过CNKI检索相关文献发现,在瘤型麻风的相关病例报道中,误诊报道占据了一定比例,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2-4]。瘤型麻风在本地区已消失多年,绝大多数医务工作者未曾见到过,这是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因此,该患者曾就诊于多家医院,多被诊断为“斑秃”、“角化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等。我们在临床中会经常遇到症状与此患类似,尤其是眉脱伴皮疹的患者。如果经常规治疗无效,就应考虑诊断的准确性,要拓展思路,进行细致的体格检查,排查患者是否存在神经根粗大,感觉消退或丧失,必要时进行皮肤组织液抗酸染色化验及病理诊断,以减少漏诊、误诊的发生。此外,要加强对医学院学生和年轻医师的培训,提高对麻风病准确辨别的能力。

2.3 防治

相关调查表明,79%的麻风患者有明确的麻风接触史,其中,家庭内接触者占28%,邻居接触者占36%,社会接触者占15%[5]。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麻风患者可能从高发区流向低发区,从而增加了诊断的难度。我们接诊的这位年轻患者是探亲休假的,其流动性质强,带来的麻风隐患非常大。其在辽期间接触的人员众多,虽目前经粗访无类似发患者,但不排除已有接触者被感染。该患者来辽阳之前就已经患病,经确诊后,嘱患者到麻风病防治机构治疗。因此,笔者认为麻风防治需要根据新发病例为线索进行疫点调查等工作,争取麻风病早发现、早治疗,降低麻风病的传播。

[参考文献]

[1]罗丽琳,杨宣涛,杨慧,等.界线类偏瘤型与组织细胞麻风误诊2例分析并文献复习[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1):46-47.

[2]李腾蛟,苏素玉,潘建楷,等.瘤型麻风误诊13年1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22(5):245.

[3]刘靖,杨爱成,查旭山,等.瘤型麻风误诊1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8,37(7):425.

[4]梁红忠,蒋少君.瘤型麻风误诊为周围神经炎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18(2):127.

[5]冯佩英,陆春,赖维,等.界限类偏瘤型麻风1例[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0,3(1):46-47.

(收稿日期:2010-07-23)

上一篇:实验诊断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下一篇:异烟肼致2例过敏性休克病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