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当好“主持人”

时间:2022-09-25 06:01:38

教师如何当好“主持人”

在新课程中,教师必须摆脱课程和课程计划的忠实执行人的角色,而应创造性地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不再局限于课程规划和课程预期目标,利用教学过程中的非预期性和不确定性,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性,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的参与意识。因而,教师已然具备了主持人的基本特质,教师成了地地道道的另类主持人。 那么,如何当好这一主持人呢?笔者认为,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教师素质外,还要具备以下六个方面:

1、充分的课堂设计。师生共同参与解决问题是新课程的重要特点。所以,在课前设计时,注意把一些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轻松自然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另外,对课堂内容不宜过分强调记忆,尤其不能死记硬背,需要使学生注重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课堂作业的布置,应当注重质量而不是强调数量,题目要活,要尽量让学生开动脑筋,通过动手动脑来完成,不以过多的重复性劳作使学生的思维趋于僵化。

2、平等意识。作为主持人,应时刻想到自己的人格与现场观众(学生)的人格是平等的,这样主持人与学生才有了互相交流的前提。不仅如此,也应用这种意识去影响学生,让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充满平等民主气氛。教师应平易近人,主动地放下架子,回到学生中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不仅要认真听取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而且态度要诚恳。对于教学中存在的有争议的问题,应平等地与学生交换意见,甚至展开辩论,同时,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在平等的交流和对话中教师反而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

3、随机应变的能力和较强的调控能力。新课程的课堂不是工业流水线的生产过程,它有一定的不可预知性,有时像一条奔腾不息夺路向前的河流。对于突然出现的“险情”,主持人应随机应变,化“险”为夷。而对课堂的节奏、问题辩论范围及深浅程度,则应随时巧妙掌握在自己手中,避免课堂成为农贸市场。

4、欣赏的心态。既然是讨论问题,就自然会有人从不同的视角发表不同的观点。正所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能出现这么热烈讨论的场面,已经说明了这节课已成功了一半。学生的观点正确了,自然要肯定,学生的发言错了,也要肯定他的积极性,至于观点本身,仍然可以通过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被欣赏是一种莫的动力,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5、“增加内存”。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莫过于要求教师知渊博。传统教学中,教师依靠教学参考书,写出现成的教案,要课堂上按部就班,一节课就顺利完成,一般不会“半路杀出程咬金”。而在新课程中,则“险”象环生。学生在对问题辩驳时随时会触及一些生僻的知识,甚至这些知识常常成为一些同学支撑观点的论据。这就要求教师对这方面知识必须通晓,才能做出正确判断。尽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但多次的“不知”,势必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因此,课堂内容的广泛性要求教师拥有更加宽广的知识面,教师不但要掌握广博、精深的本业知识,广泛涉猎其他门类知识,而且还要终生学习。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人。”

6、关注社会人生。新课程的开放性杜绝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象。学生也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现实中的是是非非自然会影响他们,迷惑他们,更何况学以致用。因此,教师在要求学生关注社会,深入社会调查的同时,自己也要时时关注社会动态,把准社会的脉搏,如可以经常看报刊、电视中的时事报道,关注热点、焦点,亲自开展一些社会调查;甚至有时可进行现身说法,讲一讲自己的人生经历。只有这样,师生才可能在课堂上找到共同的切入点,有更多更真实的交流,产生心灵的共鸣,教师才可能春风化雨,真正起到一个引路人的作用。

当好另类主持人是多方面的,以上只是一些主要方面,还有如具备幽默感、善于运用体态语言等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总之,当好电视节目主持人不易,当好教师主持人亦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大胆尝试,逐步提高。新课程培养目标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教师的主持人化是必然趋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与时俱进,听从时代的召唤,扮演好这一角色,让自己的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心灵顿悟、生命体验、情感交流的舞台。

上一篇:远古的回声 下一篇:从句中的省略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