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天人合一”政治意义

时间:2022-09-25 05:49:40

历史上的“天人合一”政治意义

编者按:8月8日,由贵州省委宣传部主办,省社科院、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承办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贵州人文精神理论研讨会在贵阳孔学堂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以及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省委党校、贵州大学等单位和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作了交流发言。会议从历史上的“天人合一”政治意义、弘扬贵州人文精神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化用传统思想资源提升现代文明品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本刊“贵州人文精神大家谈”栏目对研讨会上的精彩发言进行摘编,连续刊发,以飨读者。

“天人合一”的基本政治理念是“中”,“中”即“平衡”,华夏文明的“中”是国家的根蒂。

广义的“天人合一”,见于《周易・乾卦・象言》《庄子・达生》《春秋繁露・阴阳义》等历史文献。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阴阳义》中提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张载在《正蒙・乾称》中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准确”命题:“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儒者则因明致诚,故天人合一”。

从上述先贤的“天人合一”总体思想来看,可分为“哲学”与“政治学”两个方面,《周易》《庄子》与张载《正蒙》可以说主要是就哲学层面论述“天人合一”;而《春秋繁露》则是从“政治学”角度论述“天人合一”问题。

本文主要就“天人合一”的政治学方面探讨其形成过程与政治功能。

“天”是“人”之外

“最伟大”的客体

“天人合一”作为学术术语出现较晚,从以上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最早不过商周时期,形成广泛的认识应该说在东周时期,尤其是战国时代。而作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

当人类生活在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时代,“血缘政治”维系着社会发展与平衡。随着氏族部落社会的发展,具有“地缘政治”因素的“部落联盟”“酋邦”出现时,社会需要一种除了“血缘纽带”之外的“凝聚力”使“地缘政治”发挥作用。

作为早期先民而言,“天”是“人”之外“最伟大”的客体,不但“人”在“天”之下,人所能够知道的一切都在“天”之下。先民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找到“凝聚”非“血缘”单一组成的“部落联盟”“酋邦”复杂社会的“物化载体”,这就是“天”。

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人”是属于“天”的,不是“天”与“人”的“合二而一”组成“世界”,“天”之下包容“万物”,“人”不过是“万物”之一部分,但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对“天”而言,人们彼此之间血缘关系、地缘关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地”在“天”之下,“人”虽然在“地上”,但仍然在“天下”。

用“天”来推进人类文明化进程,是华夏文化的特色。正是史前时代先民找到了“天”的社会发展“尚方宝剑”,使“地缘政治”堂而皇之走进人类社会,在“天”的护佑下,使华夏文明曙光升起,早期中国出现并形成。

“天人合一”之

“物证”溯源

近年来考古发现的河南濮阳西水坡M45“北斗”遗迹、山西襄汾陶寺遗址ⅡM22出土圭表、清华简《保训》,揭示了“天人合一”思想的渊源。

20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距今6000多年的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发现了属于仰韶文化时期的45号墓,墓穴的形状呈南圆北方,墓主人脚端发现蚌塑三角形图案,而且在蚌塑三角形之下还特意配置了两根人的胫骨。可以判断这是一个明确可识的北斗图像。

对此,天文学家伊世同认为:“濮阳天文图中北斗的呈现,表明在六七千年前,古人已通过斗转星移,找到了北天极,认可其在宇宙核心主宰万物的地位,进而对它臣服崇敬,并给予最隆重的祭祀,奉献牺牲。……六七千年前,北斗本身就是天极的象征,也是天极(天帝的)崇拜者、保卫者,具有多重身份。当然,它更代表着人,人们可以通过北斗敬天、敬神;人们又可通过北斗礼地、法祖。”

这就说明六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对天体的认识已有了相当的深度,确立了对天体的崇拜,其具体物化于“天”之“北斗”。M45在墓主人的北侧脚端摆放着的“北斗”图案,其“两根胫骨”所代表的“周髀”,就是最早古人测“天”与“地”的“表”。

2002年,山西襄汾陶寺遗址ⅡM22中,考古发现的随葬品中有漆杆、骨镞、木弓、漆木等,被认为是陶寺先民使用的观象授时的天文仪器。

清华简《保训》通过文王临终前告诫武王执中而受天命的道理,其“救(求)中”,恰与《周礼・地官・大司徒》“以救(求)地中”的记载相互印证。《保训》又载:“昔微L中于河”,也就是商汤六世先祖上甲微,通过立表测影的工作,追逐测度日影于河洛有易之地,最终确定了此后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直认定的“地中”。

“地中”的测定是依据“天”之中。天地“中”的对应,统治者就取得了酋邦、王朝统治的合法性与“百姓”的认同。

“居中”是华夏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中”在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理念上具有特殊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在其《陶寺圭表及相关问题研究》中提出,“中”本身具有中正、中央的双重内涵,而中正又与中和的思想相通,所以中央之地也便成为阴阳和合之地。况执中之君王必居中而观象,而君王执中,目的即在于为万物的生养提供准确的时间服务,这意味着执中而致养万物与阴阳和合以生万物其实体现着共同的人文思考。

“天人合一”政治理念下的“国家认同”

“天人合一”的基本政治理念是“中”,“中”即“平衡”,华夏文明的“中”是国家的根蒂。

因此,国家要“择中建都”,“中”是相对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也是相对“诸夏”,“中”与“四夷”、“中”和“诸夏”组成“中国”。

国家政治文化以“中”为核心,古代历史上象征国家最高权利机构的政治平台“大朝正殿”要在宫城之内“居中”“居前”“居高”,都城、宫城四方各设一门,四门代表“四方”。以大朝正殿为基点,形成宫城、都城的中轴线,突出了国家之上理念。

阳间的都城、宫城如此,“阴间”的帝王陵墓亦然,帝王陵墓居陵园、陵区中央,陵园辟四门象征连接四方等。中华民族五千年不断裂的文明史,主要体现在上述“天人合一”理念之下形成的都城、宫城择中而建与都城、宫城中轴线,不同族群所建立的不同王朝共同严格遵守,一代又一代传承、延续,形成世界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不同族群、不同时代的延续不断的“国家认同”传统。(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 责任编辑/彭 典)

上一篇:相控阵天线测试系统实时校准方法构架和分析 下一篇:推动工业软件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软件驱动 未来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