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集群内部分工与协调

时间:2022-09-01 01:50:14

论企业集群内部分工与协调

[摘 要] 学术界对企业集群的研究,大多都是在给定分工的前提下而展开的;对于集群内部分工企业为何能够形成集群竞争优势没有给出系统的论证。本文在借鉴前人理论的基础上,阐述集群内部分工的类型与过程;建立企业集群内部的分工模型,并分析分工与协调的关系;探讨集群内部特殊的协调机制,并提出协调集群内部分工企业的目标是实现集群剩余。

[关键词] 企业集群;分工;协调;集群剩余

[中图分类号] F27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4-0054-03

[基金项目] 上海市重点学科项目“系统管理”(T05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潘逢山,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2005级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管理工程;

叶春明,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上海 200093)

李 林,山东大学管理学院2003级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 (山东 济南 250100)

一、引言

企业集群(enterprises cluster),是指一组在特定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地域形成的产业空间集聚现象。研究发现,集群其内部存在大量专业化分工的中小企业,彼此间通过高效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形成高度灵活的生产协作网络,具有极强的内生发展动力。但学术界对企业集群的研究,大多都是在给定分工的前提下而展开的研究;对于集群内部分工企业为何能够形成集群的竞争优势没有给出系统的论证。本文在借鉴前人理论的基础上,阐述集群内部分工的类型与过程,建立企业集群内部的分工模型,探讨集群内部特殊的协调机制,并提出协调集群内部分工企业的目标是实现集群剩余。

二、企业集群的内部分工模式及过程

分工,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组织将原来一个人或组织生产活动中所包含的不同职能的操作分开进行。企业集群的内部分工是企业间分工,主要有两种分工模式:一类是横向分工,即对集群的主导产品在内部按档次、品种、款式横向组织生产,以获取外部范围经济;一类是纵向分工,按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纵向组织生产,以获取外部规模经济。集群内部这两种分工模式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发达的集群中两种分工模式会同时存在,形成专业化的分工网络。

集群内部的这两种分工模式是在集群成长过程中逐渐演化而成的。集群内部分工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集聚的过程,正是分工促进了企业集群的成长。集群内部的分工过程主要有3种方式:

1.集群内部大企业分拆和向下分包形成企业间分工。企业规模的扩大所实现的规模经济是有限度的,当企业规模扩大到由其内部组织生产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他排斥市场和其他企业组织资源配置的边际成本时,企业边界就确定了。如果企业规模再扩大超过这个限度,其经济效益就递减,因此企业把超出这个限度的部门或产品环节分离出去,直接从市场上购买这些部门或产品环节所需的产品或服务。这些分离出去的或从外部购买的产品或服务是按照生产、供应与销售环节或生产与服务相区分的原则进行改造、分拆的,它们与原有企业在集群内部形成纵向分工。如20世纪80年代末,克罗地亚造船业中的大企业因为机构臃肿、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原因大不如前,克罗地亚政府采纳了德国学者的建议:缩小企业规模、减少产量,企业尽量集中于某一领域实现专业化生产,将引擎的生产从造船业中分离出来,将各种零部件的生产转移到中小企业。

集群内的大企业除了直接将部分环节分离外,还通过分级下包制度与周围中小企业形成纵向分工关系。这种分工形式以日本企业集群为代表,集群中的中小企业通常与大企业协作形成一种“章鱼足式”网络,大企业处于章鱼的头部,通过层层下包形成的中小企业供应网络则成为章鱼的足部。如日本丰田市的丰田公司共有为其供应零部件的厂商270家,而丰田公司自身则主要从事关键零部件的生产、零部件的总装、核心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零部件的自制率仅有20%-30%。

2.由于人力资源和技术的外溢形成企业间分工。集群内部一些企业的技术外溢,会导致新企业的衍生或者其他企业的模仿,这些企业与原有企业有的具有同业竞争关系,通过产品的差异化与原有企业形成横向分工关系;有的和原有企业具有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在集群内部形成纵向分工。另外,一些企业的经营技术骨干人员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从企业原有企业辞职离去,他们利用掌握的各种重要技术管理知识和市场信息,或者创办新的企业,或者加盟到其他企业,也产生相似的分工效果。如我国浙江省的一些中小企业集群在其发展初期,原有企业内部的一些成员在巨大商机的诱惑下,纷纷创建自己的企业,同时,技术知识沿血缘、亲缘、地缘等各种人际关系网络向外扩散,形成集群内部分工网络。

3.集群外部资本投资而形成的企业间分工。这里分两种情况:一是集群外部具有产业关联企业的迁入形成企业间分工。原集群外部与群内企业具有关联关系的企业,为了节约运费和信息成本、寻求外部经济等而做趋于集聚的区位调整。如果集聚所得的利益超过因迁移而追加的运输和劳动成本,他们将会从外部迁入,与群内企业形成分工关系。二是由于国际产业转移,由跨国公司投资创办的合资、合作及独资公司与集群原有企业形成分工关系;同时,为了享受优惠政策及追求外部经济,大量跨国公司投资的企业往往集中一起,这些企业相互也会形成分工关系。如东莞市电子信息企业集群,凭着紧邻香港和深圳的优势,吸引了大量的跨国公司前来设厂,国内的一些企业如中关村的联想、方正等也把部分价值环节迁移至此,形成了自己的生产分工网络。东莞市电子信息企业集群内部的企业超过3300家,其中半数与电脑有关,电脑零部件配套率高达95%以上,方圆50里以内就能配齐一台电脑。

三、企业集群的内部协调

集群内部分工的深化是以更有效的协调分工为前提的。在集群内部,价格机制通过多边议价而形成非人格化的市场价格来降低专业化分工的内生交易费用,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政府通过明确产权、提供公共产品、兴办企业、培育市场体系、制订法律等也将实现对交易费用的节约;而当市场不完善(如市场存在买方或卖方垄断),或交易中存在专用性投资时,专业化分工将面临由于契约不完善而导致的机会主义和策略行为的威胁,这时企业集群内部特殊的协调机制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促进分工的企业之间的有效协作,实现集群总体的高效率。我们把集群内部特殊的协调机制归纳为以下5种:

1.信任。企业间信任是指交易中一方对另一方完成所想要行为的可能性的一种相信或预期。企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是一种分工与交易关系,如果没有起码的信任就不可能发生交易关系,即使有交易关系,也会把大量宝贵的资源用于防范风险。信任是企业集群形成与运作的基础,它联结合作各方、提供必要的弹性、降低交易成本和合作关系的复杂性。

2.声誉。声誉是一种社会记忆,包括合作者的特征、技能、可靠性和其他与交易有关的属性。随着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集群内部企业更关心自身的信息与合作者的声誉。良好的记录与成功的表现是深入合作的基础,它通过阻止欺骗行为来强化合作保证交易,并且集群内部企业会对那些违背共同规范的成员予以联合制裁。

3.关系契约。它是指广泛存在与企业中的可以强烈影响个人和企业行为的非正式协议及不成文规章,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实行的是隐含契约和默认契约。它是双方共同知识所达成的默契,彼此心照不宣,也可以说是彼此通过交流对交易或互惠的内容达成的共识,这种契约不依赖法律,可自我实施。(2)交易具有连续或间断的延留义务。(3)交易对象是相对固定和稳定的,构成重复博弈环境。(4)契约具有自我实施的性质,更需要以社会规范而不是法律做保障。在集群内部的交易中,市场交易作为主要的交易方式和内容,非市场交易作为提高市场交易的手段。企业集群内部企业在对要素、产品或服务进行交易的同时,为使这些交易更有效,附加了某些交易内容H如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生产计划、质量控制、技术扩散等)。因为附加的是非市场交易,所以没有独立的价格,集群内部企业之间根据自己一揽子交易中的成本收益分析,决定是否接受交易、以什么条件进行交易。从收益来看,交易双方进行跨时期选择,不限于对短期收益的追求,而长期收益则是经过直接或间接经验验证把握和可预期的。

4.社会网络。新经济社会学提出了“嵌入性”的概念,指的是经济生活嵌入社会结构之中,人类的经济活动嵌入社会网络之中,为社会网络所包裹。企业集群作为一种在地理上集中的特殊的网络组织,其内部社会关系网络在中发挥着重要的协调作用。通过弱网联系,集群内的企业家及其他参与者之间形成一张网络。网络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其好处就在于,它决定着谁知道机会,什么时间知道机会,以及谁将参与其中。身处其中的成员往往就能抓住机会,降低交易的成本,获得更高的回报。

5.集群文化。集群文化是集群内部由行业、职业与专业方面的知识所构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与期望的系统。这些知识不仅在集群内部企业之间指导交易活动并创立典型的行为模式,而且可以塑造角色、定位角色关系以及确定问题解决方式。它来自于当地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网以及制度资源和特色文化,并为所有成员所共享,而不仅仅局限于高层管理人员。集群文化能从三个方面加强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协调:一是通过社会化形成期望聚合,使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交易具有可预期性。二是用特质语言综合复杂程序与信息,并且这种特质的语言含有大量的意会性知识,是集群内部的专用性资源,难以被集群外的企业模仿。三是为意外情况下的适当行为制定了共同规则。由于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基本行为规则的存在,使得他们不必为每一次交易再进行重复性的工作,从而简化了交易过程,降低了交易费用,提高了交易效率。

四、企业集群内部协调的目标

大量关于企业集群的研究及企业集群的蓬勃发展都表明:这种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组织形态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但是专业化分工的企业仅仅凭借在地理上的简单集中就自然地获得比单个企业简单加总更大的竞争优势是没有道理的。我们认为集群内部的协调机制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协调,集群内部的分工进一步细化,迂回生产链条的增长,取得专业化经济;通过协调,集群高度分工的企业之间可以进行密切的协作,使整个集群实现较高的生产率,扩大市场规模,获得外部规模经济;通过协调,集群内部可以获得更充分的信息交流,有利于集群内部企业的学习与创新等等。这种更大的竞争优势表现为集群剩余①的获得。

如果进入集群非常便利(假定成本趋向于零),假定一个企业面临两种选择:加入集群或不参加集群。选择的结果取决于加入集群时该企业的利润π群与不参加集群时该企业的利润π非的比较。

π群=R群-C群,其中R群、C群为加入集群时该企业的收益与成本;

π非=R非-C非,其中R非、C非为不加入集群时该企业的收益与成本;

设S=π群-π非,为单个企业参加集群所获得的额外剩余,则

S=(R群-C群)-(R非-C非)=(R群-R非)-(C群-C非)

该企业的选择是:当S< 0即π群< π非时,不加入集群;当S=0即π群=π非时,可以加入,也可以不加入;当S >0即π群 >π非时,加入集群。因此,企业加入集群的前提条件是S≥0或π群≥π非或R群-C群≥R非-C非

所谓集群剩余是指集群内部所有企业加入集群时的利润减去不加入集群时的利润所得的差额的总和,即集群内部所有企业获得的额外剩余的总和,它是企业集群能够比市场上单个企业简单加总实现更大绩效的表现形式。

设集群内部有N个企业,则集群剩余

因为Si≥0是企业加入集群的前提条件,所以,

企业集群作为一个分工协作的网络组织,集群内部一方依赖于由他方所控制的资源,而且收益来自于资源的整合,因此,集群内部协调的目的不是使单个企业参加集群的额外剩余最大,而是集群整体的剩余最大化。

五、结语

企业集群作为网络组织的一种特殊形态,其竞争优势来源于其内部独特的协调机制能够进一步促进分工的细化,使企业集群内部企业既能获得专业化经济,又能够取得协同效应。这种特殊的协调机制既不同于市场上价格机制的无形之手,又不同于企业内部权威命令的有形之手,Rikard Larsson称这种协调为“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握手”。它们更多是一种隐性的协调,如信任、声誉、社会关系网络等。我们认为,良好的协调机制能够降低分工带来的交易费用的增长,提高集群内部的分工水平,实现总体有效协作,达到整体的高效率;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相互协调的目标并不是使集群内部单个企业的剩余最大化,而是追求集群剩余的最大化;并且企业集群内部分工协作与相互依赖的特点决定了只有在使集群剩余最大化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每个企业的剩余最大化。

注:

①陈雪梅于《中小企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2003)中首先提出了集群剩余的概念,但她所针对的是集群内部的单个企业而不是集群整体,我们认为她所指的"集群剩余"更准确地说是企业加入集群比不加入集群所实现的额外剩余。

参考文献:

[1]盛洪.分工与交易[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2]程学童,王祖强,李涛.集群式民营企业成长模式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李宁,杨蕙馨.集群剩余与企业集群内部协调[J].南开管理评论,2005,(2).

[5]孙国强.网络组织的治理机制[J].经济管理,2003,(4).

[6]刘东.企业网络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我国EAP实施现状与发展方略探讨 下一篇:浅析委托中的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