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谁之过

时间:2022-09-25 04:24:53

校园暴力谁之过

打耳光、爆粗口、拍……当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被曝光时,很难想象这些都是发生在本应平静安全的校园里。日前云南女中学生殴打同学并将其公开的新闻再次刺痛了公众的神经,校园安全也再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人们不禁要问:暴力事件为何在校园频频出现,现在的学生究竟怎么了?

校园暴力从何而来

有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2012年,青少年的犯罪率和暴力行为增长了68%,并且2013、2014两年,更是出现增长的趋势。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心理老师卢敏表示,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他们,对校规校纪有很强的抵触情绪。而此时家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过,现在城市中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比较溺爱,大多都很自我。这些孩子遇事只考虑自身利益、漠视他人存在。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一旦感觉自身利益受到外界侵犯,就会采取一些极端行为来进行反击,其中包括通过伤害对方身体甚至性命来发泄自身的愤怒。

另一方面,少数“问题少年”缺乏法律规制,当他们知道打人后大抵只是“教育教育”,恃强凌弱的快意,哪怕是未分级的影视与游戏,都可能成为教坏他们的“毒苹果”。

反思相关教育缺失

众多的校园暴力事件更多地反映出家庭和学校教育中生命价值观的缺失。我们应当看到,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突出的是竞争性和功利性,而不是教育或者说是“人”本身。在这种教育体制下,上至教育主管部门,下至一线教师,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让教育数据更漂亮些。至于学生心灵的成长、道德良知的培育等,则往往被忽视或放在次要的位置。

在当下的信息社会,各种游戏和影视文学以其鲜明生动的形象特征,影响甚至左右了青少年的道德和价值判断。尤其是那些带有攻击色彩的游戏,当青少年接触后,很容易被角色的行为所影响。或许他们自身并没有认识到暴力事件的危害性,只是出于好奇模仿,又或者为了所谓的“义气”,拉帮结派,致使校园暴力事件愈演愈烈。

预防胜于事后补救

面对不断发生的校园暴力案件,面对孩子们恐惧、无助的眼神,我们究竟能做些什么?

华师大心理学系教授桑标分析说:同学间发生的暴力行为,往往受非道德观念、不健康心理的支配。因此,家长和学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要从细微之处人手,凡事讲道理,讲平等,教育孩子做文明学生、文明市民,教育孩子从小学会与同学进行良好的沟通,使他们懂得不打人、骂人是最起码的文明,让孩子耳濡目染文明的气息。

同时,电视、电影、网络媒体应为孩子提供更多健康的精神产品,切忌在未成年人面前播放带有暴力行为的影片。学校和社会应提供包括体育、娱乐在内的更广阔的活动空间,让正在长身体的未成年人扩大躯体能量的发泄渠道。

要保证孩子的安全,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联系,共同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据新华网、中国教育新闻网、《法制日报》)

上一篇:文化法治须重视 下一篇:树立严和实标准扎实开展专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