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银行信贷风险控制

时间:2022-09-25 02:01:30

浅析银行信贷风险控制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强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银行;信贷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设银行是金融企业,也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既要受到广大股东的监督,又要受到银行监管部门和当地政府的监管,更要执行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所以,建设银行必须加快改革,调整结构,理顺关系,不断改进工作风,强化内部管理,倾听基层员工的呼声和建议,解决工作和业务发展中的一切弊端,提升基层建行的竞争力和凝聚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实现社会效益和银行企业效益的双丰收。笔者分析了近几年来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在信贷风险控制理念、控制力度、对企业风险控制及银行内部风险考核机制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从重塑信贷管理文化、建立全程防范风险监控机制、创新工作思路、加强信贷业务管理等方面的建议,来控制当前银行和企业体制改革新形势下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1 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缺乏正确的风险控制理念。

近几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意识明显增强,大多数经营者在信贷经营过程中已比较重视信贷风险控制,但由于受决策环境、相关信息、经营水平、指标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经营机构不能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以致可能形成两个不利的经营局面:一是片面追求零风险,导致信贷业务日趋萎缩,市场占有率持续缩小,最终失去效益之源的不利局面;二是对投资项目和市场没有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了解和长远预测,导致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其关键主要在于经营者没有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缺乏科学平衡的风险控制理念。

1.2 信贷管理全程控制风险的力度不够。

防范风险最重要的是做好银行内部风险控制工作,基层商业银行在贷前调查、贷款发放、贷后管理、贷款责任等制度执行方面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贷前调查流于形式,贷中核保出现“真空”,贷后检查不严,错失防范资金风险的最佳时机。

1.3 对企业改革带来的风险缺乏刚性的约束控制。

目前,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已完成或正在进行民营化买断改制,其中,由于历史原因,原在工行贷款开户的企业又占改制企业绝大多数,目前地方政府和银监局对企业改制中银行资产如何保全尚末出台硬性保护措施,给那些信誉意识差的改制企业提供了逃避银行债务的“空档”,为了逃避银行债务,大多数改制企业千方百计逃避债务,悬空银行资产,形成了大量不良资产。

1.4 银行内部信贷风险考核机制不够完善。

首先,贷款风险责任不明确。贷款管理各个环节的职责、权限比较模糊,对贷款风险责任界定不明确,对贷款发放管理的各个流程岗位应承担的风险责任缺乏合理、明确的追究制度;其次,在激励机制上,轻重失当。发放贷款给予一定奖励,清收转化也给予重奖,而对信贷资产质量好的银行却奖励较少,这就形成部分银行由于多种原因不良贷款较多,丰富的不良清收资源使这些银行在清收数额上大而得到重奖,而长期以来注重质量的银行却由于无清收资源,清收数额小所获奖励甚少,在保证银行信贷资金安全、降低信贷风险上没有起到促进作用。

2 强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几点建议

2.1 调整信贷发展战略,重塑信贷管理文化

任何国家宏观经济波动、产业结构调整都会对银行信贷资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应改变以往的经验管理和行政控制的被动适应模式,建立全面的、具有长期指导作用的信贷发展战略,将银行信贷发展战略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减少决策失误,有效规避信贷风险的发生。基层商业银行应加强以防范风险为核心的信贷文化建设,大力倡导“信贷风险处处存在,防范风险人人有责”、“任何收益都不能弥补本金”、“遵循风险分散的原则”等信贷文化理念,使风险管理的战略变成每一机构、每一员工的经营行为,以先进的信贷管理文化来规范各项借贷行为。

2.2 建立全程防范风险的信贷风险监控机制

商业银行在经营信贷业务中应将风险控制理念贯穿于整个贷款周期,使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的全过程均有相应的风险监控机制。一是建议在各级银行推行“风险经理制”,由各级行的“风险客户经理”全面负责各个层次的风险控制和防范,通过认真把好贷款审查、检查管理关将风险控制到最低点;二是开发标准化的贷款“三查”系统,针对不同的行业特点,分行业,分信用等级制定出明确具体、指导性强的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操作标准;三是加强贷款核保制度建设,按审贷分离的原则,明确专门机构和专人贷款但保进行核保,确保贷款担保的真实、足值、有效、具有较强的担保能力。

2.3 在服务企业改制中创新信贷工作思路。

商业银行在今后的信贷工作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变或完善:一是调整贷款对象,改变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过度集中于国有企业的状况,适当增加民营企业、个人消费的贷款占比;二是严格抵押贷款规范管理,做到手续合法、抵押有效,在抵押物的设置上坚持适用、宜于变现,可望增值的原则,如房屋、土地、票据,并依法对抵押物的实际价值进行评估,否则,坚决不予贷款;三是注重分散风险,积极推广银团贷款,鼓励并协助企业合理配置各行贷款比例与投资,使企业实现多元化融资。

2.4 进一步加强信贷资产业务管理。

2.4.1 确定业务客户经理,实行严格的信贷责任制,严格信贷业务的审批程序。做到“分户到人,责任到人”,严禁越权发放贷款、出具资信证明等各项有关业务对审批权限和程序严格管理,从而减少不良贷款,降低信贷风险。

2.4.2 贯彻“有保有压”的思路,适时调整存量客户结构,认真开展事后检查工作。对于信贷风险大的,企业诚信度差、销售不能按期的客户,要分清情况,坚决退出,只收不贷。要对信贷客户有经常性的事后检查,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重大事项,如产权变更、法人代表变动等要及时报告。

2.4.3 加强抵押物质、保证人的管理。对于新增的信贷业务,抵押物品要严格按照有关要求执行,原则上不接受机器设备尤其是专用设备的抵押;要注重保证担保和权利质押担保的合规合法性。

2.4.4 加强信贷业务期限的管理。要强化信贷业务的期限管理意识,对于信贷业务的期限要经常进行清理,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2.5 改善信贷风险控制考核激励机制。

一是建明确界定贷款从调查、抵押、申报、审批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细节和承担的相应责任,立权责分明的信贷审批流程。二是优化信贷风险考核机制。在考核贷款营销时,要重点考核贷款营销的质量,淡化对总发放量的考核,对完成不良资产的清收转化目标的不奖不罚,超额完成清收目标给予适当奖励,而完不成清收目标的给予重罚,以引导银行经营实现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3 结束语

信贷风险控制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尤其是在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面对商业银行经营体制改革和企业产权制度转轨改制等一系列新变革,商业银行如何认清经营现状,准确把握和防范信贷风险,是关系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黄媛.基于银行信贷改革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思考[J].中国商贸,2012,(18):26-29.

[2] 李静.完善我国金融融资结构及金融制度改革[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9,(4):142.

[3] 孔艳杰.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全过程控制研究[J].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5).

[4] 江晓宇,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J]. 金融纵横,2011,(10).

上一篇:新时期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管理的主要方法研... 下一篇:汽轮机真空系统查漏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