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文化馆主办刊物的公益服务功能

时间:2022-09-25 12:24:43

强化文化馆主办刊物的公益服务功能

[摘 要]文化馆主办的群文刊物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培养文化艺术人才的园地。办好馆办刊物是繁荣公共文化事业的基础工作,在新形势下应进一步强化其社会公益服务功能。

[关键字]馆办刊物 创作 强化公益服务功能

近年来,公共文化的内容、方式、渠道愈加丰富多彩,如今网络文化又方兴未艾。在新形势下,文化馆主办的刊物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早在数年前,这个问题就被提出来,有人认为应予取消,有人认为虽可保留但应改作它途。作为一名长期在群众文化部门工作的文化馆人,我认为馆办刊物不仅不能取消,相反还应充实内容,强化其社会公益服务功能,办出特色,办得更好。

同志在党的十政治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也指出: “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报告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局的高度突出强调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和重要任务,进一步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内涵。

文化馆是政府设立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是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辅导中心、活动中心,是我国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城乡文化统筹和谐科学发展的前沿阵地。早在1956年文化部在《关于群众艺术馆的任务和工作的通知》中就指出,群众艺术馆的任务之一是“编辑并推荐适合群众业余艺术活动需要的演唱材料和业务学习材料”。馆办刊物是群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同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摄影等文艺门类一样,是文化馆的基础业务之一。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群文刊物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展示群文成果的窗口、沟通群文信息的桥梁、广大业余作者发表作品的园地、推动群文创作的载体,在推进群文事业的发展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

群文刊物不仅是群文工作者自己的园地,更是业余作者成长的摇篮。群文刊物可维系一大批包括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的业余作者,尽管多数作品达不到精品的水准,但是能发表则表示被社会所承认。不少业余作者以能在群文刊物发表作品为荣,把群文刊物视为精神寄托、增进信心的载体。曾几何时,群文创作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推动了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不少成绩斐然的学者或专家,他们的最初起步就是源于群文刊物的。群文刊物的价值和作用是其它文艺门类载体所不能取代的。

随着经济建设的深入,群众文化日益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如增加投入、组织作品评比等;但与此同时,群文刊物的位置出现了不应有的偏差,主要表现在:

一、长期以来无书号

全国绝大多数省会城市的文化馆主办的刊物只有准印证而无正规的刊号,这是很令人费解的现象。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无刊号导致不正规,不正规导致稿源匮缺。不少业余作者反映,辛辛苦苦写好一篇稿,不求出名,不为稿费,但求被社会承认。何况,如今评职称也明文要求在有刊号的正规刊物公开若干。 广东省文化馆办的群文刊物虽然没有书号,但按有关规定,在该刊物的“群文论坛”专栏发表的文章可视为公开发表,评职称时予以承认。结果,基层业余作者干脆把稿件直接投向省里了,市级文化馆对来自基层作品的指导作用、馆办刊物的阵地作用就打折扣了。

二、没有充分发挥创作园地的作用

有相当部分人之所以有重活动轻创作的思想,症结之一就是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活动看得见,热热闹闹,影响大,且有一定经费,是创收,是成绩,立竿见影;而创作的成果往往不是短期内可以见效。殊不知,创作直接关系到活动的质量,创作如果上不去,活动也就缺乏质量,不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必须摈弃那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扎扎实实地做好打基础的工作。群文刊物应该发挥创作园地的作用,精心培育精品。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群文刊物的滞后不应成为阻碍群众文化工作发展的因素。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1、创品牌,树立服务观念。

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树立服务观念。要从建设先进文化、弘扬先进文化的高度,来充分认识办好馆办刊物的重要性。作为市级文化馆主办的综合性群文刊物,它是文化馆的一张名片,代表了文化馆的品位和形象。人们通过刊物可以了解文化馆的工作成绩、业务水准、群文创作、研究成果以及各方面发展状况等。文化馆肩负着培养业余作者的职责,而业余作者在创作起步阶段往往基础较薄弱,作品难以发表,他们迫切盼望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园地,使他们稚嫩的作品能够生根发芽。馆办刊物就是这样一块园地,它能够使业余作者开阔视野、树立自信心,不少人就是在馆办刊物上发表处女作后展翅高飞的。它是文化馆为广大群众提供的一份精神食粮。馆办刊物所发表的作品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贴近生活。办好馆办刊物,实际上是建设先进文化、弘扬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馆还要以创特色、树品牌的观念来办刊物,办出特色、办成品牌。要展示地方特色文化,开设专门的栏目,发表反映当地民间文化、民俗文化和人文历史方面的作品,发表宣传、研究当地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作品。

2、创条件,为基层群文干部解决论文出路问题。

为基层文化干部刊登论文以解决申报职称问题,是市级文化馆为基层办实事的措施之一。现在申报职称须在公开刊物,而市级文化馆的刊物只有准印证而无正规的刊号,属于内部刊物。如此一来,区馆及基层的论文纷纷投向省馆,势必形成“省馆刊物吃不了,市馆刊物吃不饱”的局面。受公开刊物数量所限,目前可否暂时采取一个折中的办法,即增加市级馆的权限,刊登的论文可与申报群文系列初级及中级职称挂钩。

另外,建议上级部门在群星奖评比中增设纯文学作品奖,如小说、诗歌、散文、故事等;在艺术作品评比时,如音乐、舞蹈、小品、曲艺等,将演出与创作分开评比,现在的评比基本上是看演员的表演,表演技巧高则上,这样对原创作者有失公允。

3、抓创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作者队伍。

作者队伍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文化馆要定期召开业余作者创作、改稿会,组织他们深入生活,推荐优秀作者参加省、市举办的培训班学习、深造。要经常举办文艺征文以及其他各类活动,不断发现和培养作者,不断激发他们从事写作、热爱写作的兴趣

向业余作者提供专门发表作品的园地,除馆办刊物外,还要有作品专集等。一个地区群众文化创作水平的提高应该是水到渠成的,只有厚积薄发、见微知著,方能奏效。这个“厚积”的过程,即长期积累的过程,如果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发表作品的园地,就会打击和挫伤群众的创作积极性。在这方面,广州市有的区文化馆做得很好,他们深入学校、企业,发动业余作者创作,并进行评比,有力地推动了基层文化创作。

4、划版面,为基层提供发表作品的园地。

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把着眼点放在更高的位置,更好地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可否在市级馆办刊物划出一定版面,轮流让各区文化馆负责组稿,仍由市文化馆对稿件进行审定。如此,可调动区文化馆的积极性,业余作者也有更多的机会在市级刊物发表作品。

5、拓渠道,做好刊物发行工作。

要抓好馆办刊物的发行工作。任何一份刊物,不管办得多好,如果没有一定的发行量,没有一定数量的读者,就不能算办成功了。文化馆主办的刊物,虽然是内部资料性质,采取赠阅的方法发行,也要不断增加发行量,扩大覆盖面。首先在本地区范围内,要覆盖每个乡镇、单位、学校、社区、企业,以及重点作者。在本地区范围以外,要至少扩大到全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馆办刊物宣传作用和社会效益。广州市文化馆几十年来均以赠阅的方式发行刊物,发至全国各兄弟文化馆作为信息交流,发至有关上级领导部门作为工作汇报,以及有关报刊编辑部、业余作者等。对于业余作者的稿件,文化馆予以免费优先发表、免费修改并发稿酬,本身就具有公益性质。近十年来,广州市文化馆还把刊物《艺术广场》免费发到各个区文化馆,许多街道文化站、居委文化室的阅览架上都可看到。鉴于各企事业单位都有工会或宣传机构,文化馆可否再进一步扩大发行范围,把刊物免费发到开展文化活动较好的企事业单位?这样,既推动了该单位的文化活动,又宣传了文化馆本身。这就需要文化馆迈出步子,深入基层,了解需求,做过细的工作,进一步把服务工作做到家。

我们相信,只要广大群文干部切实行动起来,树立强烈的使命感、高度的责任感,形成合力,又有一套科学的方法和措施,群文刊物就会越办越好,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公益服务功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同志报告摘要.南方报网,2012年11月09日;

[2]文化部.关于群众艺术馆的任务和工作的通知(1956年).艺术广场,1996年,第4页。

作者简介:黄慧莹(1962—),女,广州市文化馆群众文化馆员,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项目管理。

上一篇:乞巧节如何变身情人节文 下一篇:大连地铁一号线施工中控制爆破技术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