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牛王菩萨与“牛”崇拜

时间:2022-07-31 05:57:07

牛王节是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节日内容一般都是体现对牛的崇敬和感激,时间各有不同。农历四月初八是壮族、侗族、瑶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牛王诞”节,家家宰鸡鸭、户户椿糍粑,邀亲请友过节。相传,古时这天,瑶族的祖先在打猎中捕获一头野牛驯养成家牛,替人拖犁耕田,瑶族人为铭记牛的功劳,将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定为“牛王诞”。当天清扫牛栏,祭牛王神,上山采集几种树叶,用烧开的水做一锅紫红色的糯米饭喂牛。节日耕牛都免除劳役,休息一天,清早把牛放到绿草如茵的山岗、牧场上自由吃草;老人告诫小孩不准鞭打牛群,让牛自由自在地度过节日。

牛,没有什么半人半牛之说,但很早就有它的神话传说,一头牛可以说话,舍生忘死的为主人服务,这就是汉族的《牛郎织女》的传说。很多少数民族如壮族、侗族、瑶族、土家族等对牛的认识崇拜,也同样有他的背景。

神牛盗谷种人间五谷丰登

比如土家族与牛相关的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土家族祖先们,只能靠捕猎和采高山上的野果度日,但是受到气候、季节、环境的影响经常受饥饿的威胁。在大山外却有一个神秘的天湖,里面种有金灿灿的仙谷,让土家族的祖先十分向往。祖先们组织年青小伙子们冒着生命危险,强渡天湖去盗取仙谷。但天湖无边无际,谁也无法渡过,去了一批又一批,总是葬身湖底。小伙子越来越少了,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的孤寡年幼的人在饥饿和野兽的威胁中挣扎。

因触犯天条被贬入凡间的神牛被土家族祖先们不畏生死的精神所感动,决定帮土家族盗取仙谷。一天深夜,他偷渡天湖进入仙谷中一阵乱滚,鼻上沾满了谷粒,正想往回游时,恰被天兵天将发现,一阵乱箭使得它身负重伤。但神牛仍然拼命游回,把藏在耳朵里、鼻孔中几十粒仙谷送给土家族人种植,神牛却因伤势过重,一病不起,最后,在农历四月初八那天死去了。

土家族人非常哀痛,他们砍下树木,扎成祀台,把神牛抬到台上,在四周燃起了熊熊大火,手里敲着石块木棒,围着神牛跳了七天七夜。然后,把神牛按照安葬老人的仪式进行了安葬。并在每年四月初八都要举行纪念性祭祀活动。

这就是土家族人崇拜牛、信仰牛之根源,是神牛给他们带来了五谷丰登、丰衣足食。

神牛救危得以延续民族

自从土家族获得谷种之后,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哪知却遭到外族人的眼红,时常侵犯家园。这激起了土家族人们的坚决反抗,但因力量悬殊最终还是惨遭屠戮,几乎要灭族。

剩下的部分族人开始逃亡,恰又遇上一条波澜汹涌的大河拦住前路,眼见后面追兵将到的紧急时刻,突然从河中走出一头神牛到他们面前趴下,让他们爬上牛的背,有的就拉着牛尾。土家族跟着神牛最终渡过了河,救了土家族人的命。这就是土家族人传说的“神牛救危”传说。

据文化人类学、神话学的研究发现,几乎所有人类、民族都以动物为原形,进行过牛的崇拜,牛的信仰,牛的游戏的创造活动,可以说,牛与人类文明一样悠久。甚至原始人就已经认识到,它之所以能够从异已的和没有敌对的世界中产生感情和生存,这其中也许全靠人类祖先杰出的首领和英勇足智多谋,从认识牛、接触牛、亲近牛,到信仰崇拜利用牛,甚至到赞美牛,久而久之,牛成为耕田得力助手,成为坐骑,成为战争闯阵的工具,为人类付出艰辛,做出贡献与牺牲,并创造了不少奇迹,成为人类流传的史话。

只留一头“骚牯牛”

很多少数民族对牛的崇拜在其它生活细节也同样反映实在,如:拿土家族人话来讲,因为牛是凭着一身壮力耕田,所以不能全部作为“骚牯牛”。所以除了百里挑一的最强壮的公牛留下来配种,其余的都要进行。据说只有这样才能让公牛强壮,而且不会性发毁坏牛栏和攻击人畜,造成损失伤害。

请师来给牛进行时还有一套职业术语。师接过主人家端来的一盆水时就开始说道:

“佛爷,此水不是非凡水,真吾祖师治神水,别人拿来无用处,弟子拿来止痛止血水,此水端起撒牛头,照过主东免忧愁,此水抬起洒牛腰,主东四季福涛涛,此水抬起洒牛尾,主东四季免口角,此水抬起绿荫荫,牛儿站起听风近,牛儿本是牛儿长,牛儿本是牛儿生,牛王菩萨四月初八生,它们后代封为神,大叫三声出圈门,五瘟邪令远立门,进屋叫三声,金银财宝带进主东门,脚踩田坎田不垮,脚踩土坎土不崩,上坡吃草象镰刀,下河喝水象瓢浇,瘟草莫尝,毒水莫喝,壮膘莫瘦,主人牵起回头转,五十年大发,五十年大旺,膘水膘水,好膘水,口啮好口齿。陪伴主人千秋在,五谷丰登食有余,荣华富贵托牛福……”

这些原始的奉承话语,把牛与主人联系在一起,很有它的现实意义,人们非常喜欢这些吉利话,充分说明牛与土家族人生活中的密切相关的联系。

牛头马面

过牛王节是很多少数民族的节庆,但是习俗各有不同。

土家族人在四月初八“牛王节”那天,都要备办豆腐、刀头肉、米粑、苞谷酒、鸡蛋、五谷等物,用筛子装着由一家之主端到牛栏前,祭祀牛王菩萨,边烧香纸边念道:“牛王菩萨在上,保佑我家牡牛膘肥肉满,上坡吃草口齿好,下河喝水肚就饱,犁田打耙脚力好,四季健壮昂昂叫……”念完后,才能把酒、肉、鸡蛋给牛灌喂,五谷酒洒在牛栏四周。至今,大山深处土家族人仍然还保持着这种祭牛风俗。

瑶族过“牛王节”的目的则是选拔“牛王”,双牛角斗,争夺牛王桂冠,介绍养牛的经验推动养牛事业的发展。布依族在四月八举行“祭牛节”时杀猪打狗祭山进行扫寨,食五色糯米饭来慰劳牛。苗族把“牛王节”称之为“跳米花节”,谚语流传着“苗族不跳花,谷子不扬花”之说。仡佬族则在农历十月一日举办,家家户户杀鸡备酒,打糍粑,敬牛王,还在牛角上挂糍粑,让牛吃好喝好。壮族人过牛王节与土家族人过牛王节一样,都选在农历四月初八,把煮熟的食物,自己先不食,给牛先食,并且不管农活多忙都要让牛休息一天,并且把牛栏里面的清除,撒下草木灰消毒,必须做到栏内干燥、食草鲜嫩。

各民族都有自身民族的庆典节日,对于过“牛王节”几乎相同,(除个别民族外)都围绕崇拜牛、保护牛、爱护牛的精神作用,很自然就形成了牛是民间的保护神,源于史前动物和图腾信仰,后来演变为动物神,秦代已有祭牛神风俗。

近代民间供奉牛栏神是似人化的神灵,在山西临汾有一座牛王庙,主殿供着牛王、药王,每年在此举行牛王庙会。县上牛堆、云洞内有座三王祠,奉牛王、马王、药王。

随着牛信仰的淡化及鬼神观念的演变,各自民族在牛王信仰基础上,又演化出别开生面的牛头马面的形象,在阴间地府中的鬼卒,通过查阅资料,则有二种说法,一种来源于“神农牛首”,一种来源于佛教的影响,佛教信仰阎王,他有判官走卒名阿傍,牛头人手,两脚牛蹄,力壮排山,持钢铁钗。后来又为道教吸收,成为牛头马面或牛头鬼,归泰山神统辖。

云南大理七里桥葭蓬村白族以黄牛为信仰,传说黄牛卧于洪之中,拦住了洪水救了白族祖先,世代二月二十三日作为“祭牛节”并禁食牛肉。而白族认为牛有灵魂,牛生病要敲击。牛居迁移,还要请巫师给牛招魂。即在大门口或牛烧伤的地方杀鸡,做粑粑,口中还念念有词:“牛魂回家吧,外面风雨大,到处躲,有老虎,家有吃的,有牛栏,你顺着路回来吧……”

黎族每到七月或十月“牛节”,氏族长必把家藏的牛魂石取出,用酒洗石,经过牛魂石泡的酒被认为是福酒,有利健康,本族人都来喝此酒。黎族人视牛魂石为宝,属于家中五大财产之一。如广西、巴马壮族,男子青少年成群到河洲寻找有孔的石子,边寻边唱“寻宝牛歌”,把有孔的石头用绳子穿起,高高兴兴往村内牵,边走边唱:“来了啦,来了啦;崖边的黄牛等我啦;河边水牛待我牵;牵着我牛儿乐哈哈;你牵过上边;我牵过底下;黄牛是家宝;水牛是金娃;我们同心又协力;黄牛、水牛统统回家;依呀啊……”拉到家后,把牛石放进牛栏内,象征牛在牛栏内饲养繁殖快,像石头一样顽强,不生病、避牛瘟。

台湾地区部分少数民族把牛神塑造成牛的形象,由牧童牵牛供于庙宇内,信奉者定期虔诚地给牛铺献青草。

蒙古族也有一种崇拜牛的风俗,在蒙古族的眼里,牛的不光是母牛的标记,也是产乳的地方,必须拜祭,才能丰产乳汁。还有不少民族利用牛取名,什么铁牛、牯牛等。他们选用牛来命名,其目的就是要象牛一样健壮,象牛一样具有顽强拼搏精神。

(土家族文化网)

上一篇:山区公共图书馆里少儿读者服务工作的探索 下一篇:又到中秋话月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