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生共建型科研团队建设模式探讨

时间:2022-09-24 11:14:03

高校师生共建型科研团队建设模式探讨

摘要:师生共建型科研团队作为一种新的学术创新平台,克服了传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诸多不足,对中国高水平科研人才培养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目前一些团队由于缺乏良性成长环境与建设模式,团队的规模和创新力水平参差不齐。鉴于此,文章提出在高校进一步规范科研团队管理体系、营造优良学术氛围的同时,师生共建型科研团队应以提高凝聚力和创新水平为目的着重加强自身的制度化管理和文化建设,使其运行机制逐渐完善,早日成为高校科研攻关的中坚力量。

关键词:师生共建型科研团队;创新;目标;团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3-0040-06

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创新水平为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了巨大的潜力。高校由于集聚了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大批杰出的专家学者,成为了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源地,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由于个人知识的局限性,难以靠单枪匹马取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学科的交叉渗透现象在科研攻关中显得日益重要。2002年,国家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在高校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队伍,形成一批有活力的科技创新群体,成为科技创新的突击队和排头兵”。2004年,教育部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中明确提出“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集成发展”。在上述背景下,由高校各级专家和学术骨干组成的创新型科研团队应运而生,肩负起了国家科技创新的重任。高校科研团队是一个具有共同愿景、知识共享、团结协作的群体,成员围绕科学问题在所分工的领域中各展才华,在精诚团结的氛围中长期集体攻关[1]。近年来,众多科研团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为中国科技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生作为科研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质量必将对国家整体创新水平产生深远的影响。2005年,教育部就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若干意见,核心内容就是以“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培养

质量”为目标,通过研究新型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形成“全方位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将科研团队运作模式同研究生培养有机结合,既为团队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又能克服传统“导师制”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诸多弊端,是其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一、师生共建型科研团队的特点

高校科研团队在多年发展过程中已逐渐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色。团队通常以高校丰富的科研资源为依托,以重点实验室等优越科研平台为载体,以科研领军人物作为学术带头人,由一批优秀的中青年科研骨干在统一的目标下协同工作,因此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师生共建型科研团队除了具有上述特征外,还有自己新的特点。

(一)团队成员的组成具有动态稳定性

师生共建型科研团队的鲜明特点是为

研究生群体带来了成员的流动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往往工作量大、周期长,探索过程中甚至会因走弯路而浪费宝贵时间。因此,项目进行中势必面临研究生毕业问题。老成员离队和新成员补充问题在所难免,团队的整体人员需要保持动态稳定。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科研期同项目周期相协调以及使新人更快熟悉团队运作模式和项目进展是团队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问题。负责人在为成员分配任务时要综合考虑个人的研究专长、研究期长短以及项目各阶段目标完成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特别是应在团队中建立完善的新人培养机制,为新人配备指导人员,帮助新人尽早找到在团队中的位置并发挥其价值。此外,团队应该具有发展的眼光,在经费允许的前提下,及时引进所需的人才和挖掘有潜力的科研人员,这对增强团队实力大有裨益。

(二)团队成员的年龄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

在成员引入时考虑其所学学科的交叉性,一方面使团队中成员的知识结构互补、层次鲜明,且各自承担与自己知识体系相符的科研工作有利于调动其积极性,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从而显著提高团队的研究效率。同时,团队成员知识体系的多样化促进了涉及多学科交叉领域的重要科研项目的攻关。另一方面,研究生加入团队使成员的年龄梯度更加鲜明。研究生通常不受学科思维定势的束缚,往往能提出一些创新思路和观点,加上有充足的科研精力和热情,其加入后极有可能成为团队新的创新力增长点。在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分布合理、梯度明显的团队中,成员更容易找准自己的定位,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在团队合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为团队作出更大贡献。

(三)团队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有力平台

师生共建型科研团队为研究生科研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首先,团队能为研究生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不仅在于团队有一流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条件,能得到专家学者的亲自指导,而且团队内部信息资源高度共享,成员可以全面了解前沿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其次,研究生获得与知名专家学者工作的机会,教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与教授合作,学生能跟他们学到端正的科研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研方法。研究生培养只有从高起点出发,才能使其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达到更高层次。再次,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在一起交流合作能拓宽彼此的知识面。这种学科交叉互补现象促成个人知识体系的多元化发展,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该合作模式对完善个人性格、培养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形成

正确价值观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通过上述讨论可以看出,师生共建型科研团队在培养高素质研究生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需要指出的是,师生共建型科研团队的组建不仅是出于双赢机制考虑,更是对培养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不断提高国家创新力的目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师生共建型科研团队的建设途径

(一)确立明确的科研目标

共同的研究目标既是团队运作的基础,又是成员努力合作的方向。团队科研目标的性质是决定其运行机制、创新水平和发展前景的关键因素。首先应该确定总体研究方向,即总目标。团队的研究方向应与国家技术和经济发展需求密切相关,并在研发过程中努力将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国家重大科研攻关项目涉及一系列科技发展急需创新的领域,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且国家会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和配套的政策支持。“863”“973”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往往能吸引众多的科研团队。确立总体目标以后,师生共建型科研团队应该将总体目标进一步细化,形成阶段性目标。与此同时,团队负责人应根据各成员知识体系和研究水平的差异,把各阶段的研究目标细分到个人,形成特定研究阶段内个人的研究任务和研究计划。一方面,目标细化使笼统的大方向转化为具体任务,成员分工明确、技能互补、协同合作可以为团队的制度化管理提供保障并显著提高团队的运作效率。另一方面,目标细化能使风险分散化。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往往任务重、周期长、风险高,将整体风险分摊到个人,使之各司其职,会把风险降低到最低,更易于创新成果的产出。目标的制定和分配要求团队负责人充分了解团队成员的研究专长,对总体目标有科学的把握。需要指出的是,团队还须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及时将创新成果提升到应用层面并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

上一篇:小学作文教学之拙见 下一篇: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