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底高手董卓败在套现太早

时间:2022-09-24 10:54:22

读《三国演义》读到董卓,总会想起曹操。这两人的经营手法有点相似:抄底汉王朝,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营手法一样,收获却大相径庭,在哪个环节掉链子了?

善于投机,敢于分红

董卓年少时就有侠义风采,认识了西部边城一带的各路人马的大佬。董同学的家境似乎不太殷实,自己还得耕地种庄稼。某年,西部边城的豪杰们上门拜访,家里没啥招待的,董卓将自己赖以为生的几头耕牛宰了待客,虽不能说是“侠”之大者,却也是“侠”之豪爽者。西部边城的豪杰们回去后都大加赞叹,报之以千余头牛马羊。

董卓不仅善于投机,而且敢于分红。加入军界后,董卓在并州平定叛乱。朝廷给了他一笔奖金:九千匹缣。在当时,九千匹缣十分可观。然而董卓却把这些财富给了弟兄们,还说了一句很给力的话:“为者则己,有者则士”,功劳虽是我的,享受功劳的却可以是弟兄们。

公元188年,朝廷对董卓不放心,要他把苦心经营多年的资本――西凉军,交给皇甫嵩打点,然后调来京城就职。董卓坚决拒绝这种恶意并购,他写信给中央:说我本来打算上路了,哪晓得广大的边疆人民群众拦住我的车子,不让我走。

正在中央与地方胶着的时节,实权人物大将军何进写信邀请他进京,何进企图借助董卓这家外来的大公司,来洗荡被宦官“十常侍”盘踞着的中央管理层、董事会。

在《三国演义》的描述中,董卓是个大浑球,一天到晚就是杀人、喝酒、泡妞。其实不然,董卓进入最高管理层之后,提拔人才,善待仇人。为了让西凉军政权顺利转变为全国性政权,他选用的全是本集团外的人才,而对于自己的亲信,几乎一个也不提拔。

套现无所不为终被清盘

收纳贤才,化解旧怨,董老大其实做得还行。不得善终,就坏在套现上。

不少管理者,总想要在历史中,给自己留下漂亮的看得见的一笔,这就是一种政治套现心理。董卓抄底成功后,最热衷的一件事就是要改变国家元首。理由是当时的天子刘辩傻不拉几的,而陈留王刘协却寂静聪明。按照中国传统,一个王朝的老大不是不可以换的,但有个底线:必须是这位老大混账得不行了,如果只是平庸而已,就不能换。

最先反弹的就是他亲手提拔的那帮地方大员。例如韩馥,在他的提拔下任冀州刺史,可才到任就扯起反董的大旗。这让董卓很焦躁,提刀杀了荐举人。公元190年,针对董氏集团的最大的反对党成立了,党魁就是袁绍。反对党联盟从东部往西部猛烈攻击,董氏集团缩回西部。西进路上,董老大要了洛阳城二百万市民的财产、性命,“二百里内无复孑遗”。

从这时开始,他的套现滑入很低的境界。他将自己的政治资产套现放在了固定资产上,建起高耸的城堡,名曰“万岁坞”,“万岁坞”里积存了可供三十年食用的粮食。董老大宣扬:“事成,雄踞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这分明是一个土财主的套现宣言!

董老大一次次的套现,导致他下滑成一只政治负资产,负资产没有长久存在的道理,东边的反对党收拾不了他,自然有身边的王允、吕布收拾他。于是,曾经的抄底高手董卓,被清盘了。为何历史上那么多英才在创业期间那么足智多谋,一上位却狼狈收场?原因就在于一颗急于套现的心。董卓套现,完了;袁术套现,完了;曹操吸取他们的教训,摒弃套现路线,坚持长期持有,熬到曹丕,换了庄家,成了。

(石顺江摘自《科教新报》)

上一篇:羊有时比狼更可怕 下一篇:故宫内为什么也有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