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学生习作的四种策略

时间:2022-09-24 09:16:06

【前言】“研读”学生习作的四种策略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三、“勇于下水”策略 教师的“下水文”是根据学生作文的命题或要求亲自动笔写成并用于指导学生的文章――教师凝神静思、奋笔疾书,品尝作文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甘苦,既可以从根本上取得作文教学的主动权,又可以取得切实的经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写作。可与老师...

“研读”学生习作的四种策略

新课改出现的“后作文教学时代”崇尚“先写后教,以写定教”,呼唤“研读教材一样研读学生作文”。如何“研读”学生作文?笔者以为,教师应具备四种策略。

一、“趁热打铁”策略

在现实教学中,因为“研读”学生作文任务重,加之课务、班务、家务缠身,教师不能一气呵成,堆积的作文本仿佛成了语文教师面前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所以,作文的“研读”不再成为师、生、文之间的交流,而成为迎接上级检查的“应景”。其实,“研读”学生作文宜速战速决。我们只有及时“研读”,才会发现我们习作前的点拨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还是“规矩”了我们孩子的习作思维?习作着重训练的要求是得到彰显还是有失偏颇误入歧途?我们只有及时“研读”,才会趁着学生还处于“创作兴奋点”时趁热打铁,拨乱反正,让成功的习作真正行使它“传阅”的使命,修饰美化问题习作的缺陷。我们只有及时“研读”,才会懂得评定等级不是作文批改的终极目标,让学生爱上作文才是我们的追求,而这取决于我们的孩子在习作后是否有成就感,是否得到快乐。试想,我们教师在撰写论文投出稿件之后,总是日思夜盼,不停地查询自己的邮件,看看自己努力的结晶有没有得到编辑老师的肯定,情同此理,我们的学生当他用心构思动情倾吐,他不也正盼着得到我们老师的褒奖吗?

二、“群策群力”策略

在翻阅学生的习作时,我们发现习作上或是眉批或是总批,或是波浪线或是箭头,但都是我们老师“一支笔”出来的潇洒俊逸的字迹。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者本人”,那试问,为何我们教师要“包办”,要如此“正经”地“研读”?我想,至少有两点可以肯定:一是如上面所说,我们的习作“研读”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如果让学生自我“研读”、互相“研读”,那不是授领导以把柄,说自己“不认真、不作为”吗?与其这样,还不如自己“辛苦”一点。二是我们老师过于自信,总觉得自己的“研读”水平远远高于我们的孩子,总认为学生写不好还能“研读”得好?殊不知,当我们剥夺了学生自己的“研读”权时,才是真正的习作教学的“不作为”,学生就会认为,作文一写了之,“研读”与我无关。其实,我们可以和他一起面对面“研读”,让孩子自己谈谈创作的初衷和经过,肯定长处,指出问题,不仅是方法的指导,更是精神上的鼓励;我们可以让学生互相“研读”,发挥习作小能手的作用,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集思广益,用童心感悟稚语才能相得益彰;我们可以让他们自我“研读”,把自己的习作当做一篇教材来读,在有声朗读中发现问题,从而体验的是习作的成就和……这才是真正的“有作为”的习作“研读”,旨在改变由“一支笔”造成的“一言堂”,形成畅所欲言与群策群力的氛围。

三、“勇于下水”策略

教师的“下水文”是根据学生作文的命题或要求亲自动笔写成并用于指导学生的文章――教师凝神静思、奋笔疾书,品尝作文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甘苦,既可以从根本上取得作文教学的主动权,又可以取得切实的经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写作。可与老师交流,我们发现在学生习作过程中很少有老师自己写“下水文”,做得比较好的老师只是利用网络下载几篇优秀学生习作,给学生以示范。“没有亲身体验,没有写作甘苦,不能现身说法。”这就好比在战场上,将领“给我上”的叫嚣远不如“跟我上”来得有号召力。所以笔者以为,教师只有写“下水文”,把自己定位为学生习作的旁观者和参与者,才会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去看待学生的习作,而不会“隔岸观火”;才能有的放矢地评价学生的作文,而不会“纸上谈兵”;才能对学生习作中的缺失与毛病对症下药,而不会“隔靴搔痒”。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下水文”如果故意露出一些“破绽”,让学生去评头论足,去纠错,去润色,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习得了“研读”的方法,又观照自己的习作从而取长补短,更弥存了学生对习作的新鲜感和欲望。

四、“崇尚真实”策略

学者管老师在培养学生十大“作文意识”中的第一大意识就是“真话意识”。其实,我们老师在“研读”学生作文时也要有“真话”意识。但在“研读”过程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怪现象:我们对孩子谆谆教诲“习作要说真话”,可当学生的习作中出现这样的片段时――“老师叫我在考试时不要把卷子折起来,身子也不要全展开,要让后面的阳阳看到”,我们大惊失色,对孩子再三告诫“习作中有些真话不能说”。学生茫然,无所适从。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当我们告诉学生“作文要讲真话、抒真情,言为心声”的同时自己却在弄虚作假,长此以往,只会让我们的学生学会矫饰,悟出所谓的“真”只是编得像真的即可。

“趁热打铁”指向的是“研读”的时机,“群策群力”引领的是“研读”的方式,“勇于下水”展现的是“研读”的勇气,“崇尚真实”关注的是“研读”的目标。四种意识,缺一不可。

上一篇:浅谈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小高考”政治冲A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