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备学,让练习课精彩纷呈

时间:2022-09-24 08:00:23

【摘要】练习课中,首先让学生开展备学交流以提炼出问题,接着在组际挑战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再在自主练习中实现同伴的辨析互学,最后在拓展延伸之后进行适当的总结反思,从而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达到“乐练”的境界。

【关键词】备学交流 组际挑战 拓展延伸

课改以来,小学数学练习课的面貌似乎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在笔者看来,在实际教学中,数学练习课教学依旧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练习的形式刻板单一,部分教师只是让学生对练习题机械地一做了事,不注意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笔者在自己的课堂实践中,通过让学生自主备学,练习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思维竞技场。

课堂教学活动本质上就是学习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学习过程。为了有效、高效、优效地开展协同学习,每个人都得做好准备――备学。备学,是学生对即将开始的学习活动做“热身运动”,尽可能地回忆、搜集、整理与新学习活动相关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思维经验,从而产生疑惑和问题,为新学习活动做好充分准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做好这些准备?如何面对全班几十个学生不同的“三个经验”“三个问题”?课堂上层出不穷的新“生成”,让教师不得不成为“学习者”,也需要“备学”!

一、和谐情境,激发参与

数学教学,相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稍显枯燥无味的。再进行数学知识似乎是重复的练习,更是枯燥得“雪上加霜”。“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练习课开始,可以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自然亲切的对话情境、自主参与的活动情境、获取成功的体验情境等练习情境,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如在《分米和毫米》练习课课始,我创设了“七嘴八舌话旧知”的情境,片段如下:

师:小朋友们,我们学过了一些长度单位,在“七嘴八舌话旧知”中,把你最感兴趣的知识说给你的同伴听听,好吗?请大家畅所欲言哦!

生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米、厘米、分米、毫米。

生2:我给它们这样排顺序:米、分米、厘米、毫米。

生3:这是将它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我还会这样排:毫米、厘米、分米、米,这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生4:我们组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比画出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的长度。

生5:我们的一庹大约长1米。(边说边打手势)

师:能找到嗜返某ざ嚷穑

生1:可以的,老师讲台上的米尺长度刚好是1米。

生2:我的一大约长1分米。直尺上10厘米的长度就是准确的1分米。

生3:直尺上从0到1之间的长度就是准确的1厘米。

生4:银行卡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生5:我纠正一下,不能说银行卡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而是银行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

在上述和谐的师生对话情境中,每个学生在备学中按照自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轻松回顾所学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新知的自我内化,让每个学生都进行知识的巩固、技能的强化,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感受,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形成最基本的能力。

二、备学交流,提炼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在练习课之前,老师出示相应的备学引导题。(如《分米和毫米》练习课的备学引导题:(1)描述一下分米、毫米与米、厘米是怎样的关系?学习分米和毫米后,你有哪些收获?(2)用生活中的例子出3道关于分米和厘米的挑战题,考考同伴。(3)你还想问有关分米、毫米的哪3个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以及思维经验,带着学习新知之后的3个发现、3个问题,走进练习课堂。在备学交流环节,各组学生先进行组内交流,互相解决同伴带来的比较简单的问题,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提炼,留作组际交流、全班分享。

在这一环节,老师让各组学生先进行自主探索,让学生用已有的方法概括出自己的发现。通过师生交流对话,提升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努力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自主探索、充分交流,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在小组里同伴之间先解决他们所能解决的问题。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应用意识,又拓展了他们的解题思路,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组际挑战,辨析互学

在练习课前的备学中,各组学生都精心寻找了“考考同伴”的习题,老师课前进行备学作业的批改之后,做到心中有数,组际挑战环节,在学生的相互挑战中,给予恰当的引导和点拨。如《分米和毫米》的练习课上,拼搏队展示了他们的挑战题:一根木头长60分米,把它锯成相等的小段,锯6次后,平均每段长多少米?

挑战片段如下:

生1:这道题超级简单的,60÷6=10(分米)。

生2:我认为拼搏队的挑战题是有问题的。如果把一根木头锯6次的话,应该是锯成了7小段,题中木头的长是60分米,平均分成7段,不好分呀!我认为题目是有点问题的。

生3:我认为把题目中的“锯6次”改成“锯5次”,可能好理解一些。

生4:按照他的改法,题目就容易多了,根据“锯5次”这个条件,可以知道,这根木头被锯成了6段。

生5:也就是说,锯木头的时候,我们要注意的是,锯下的段数比锯的次数要多1。

生6:这样一来,5+1=6(段),60÷6=10(米),也就是平均每段长10米。

生7:他的结果还是有问题的,这道题的问题是“平均每段长多少米?”用60÷6应该得出的是10分米,再用10分米=1米就行了。

生8:这道题还可以这样做,60分米=6米,6÷6=1(米)。

生9:这题的问题是“平均每段长多少米”,问题还可以变成“平均每段长多少厘米”“平均每段长多少毫米”。其实就是提醒我们下次解题时要注意问题中的单位。

师:按照我们目前的知识,没法准确求出问题的答案,但在以后的学习中,还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还有谁想发表意见呢?

生:这道题其实包含了两个小知识点,第一要知道“锯木头的时候,锯下的段数比锯的次数要多1”,第二要注意题目中单位要统一。无论是先统一之后再平均分,还是平均分之后再统一单位都行。

……

组际挑战的过程,就是让学生们在练习的基础上,注意学生间的相互启发,进一步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提高已有的认识。在此环节中,既要调动优等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要保护好学困生的自信心,进一步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拓展延伸,总结反思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能灵活地运用知识,在练习课的课末几分钟,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习题的来源就是:(1)新授课时学生易错习题的摘录,让学生在练习中明辨是非,理解、掌握并能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2)设计有层次性和拓展性的练习,既有学困生能做的基础题,又有能引起中等生思考的提高题,也有发展优等生思维的拓展题,既注重“双基”的强化巩固,又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纠错完善之后,教师收集各组练习的情况,对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个别指导。引导学生对本节课中自己的表现、练习情况等进行自我总结与反思,养成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勤于思考等方面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勇于探索的意志品质。

总之,练习课的教学要遵循“学为主导”的原则,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进行备学交流之后的问题提炼,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和情感交流,在组际挑战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自主练习中实现同伴的辨析互学,再在拓展延伸之后进行适当的总结反思,从而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达到“乐练”的境界,进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真正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上一篇:一节有人情味儿的英语课 下一篇:基于文化素养的小学英语语言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