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升本”人才培养定位与实现路径

时间:2022-09-24 07:50:26

“中职升本”人才培养定位与实现路径

[摘要]“中职升本”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的新形式,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将岗位适用性能力作为“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的核心,既符合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念与发展趋势,又与培养对象特点和企业的需求相适应。“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是以岗位适用性能力为核心,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专业技能、适应工作岗位所需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实现“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体系、创新培养方式方法、变革课程体系设计、完善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全方位提高学生岗位适用性能力。

[关键词]中职升本 岗位适用性能力 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单福彬(1974- ),男,辽宁盘锦人,渤海大学金融与商贸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杨兵(1970- ),男,辽宁锦州人,渤海大学金融与商贸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卢剑峰(1977- ),男,辽宁锦州人,渤海大学金融与商贸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辽宁 锦州 121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适用性能力培养的中职升本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和2013年度渤海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适用性能力导向下中职升本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13ZD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020-03

“中职升本”教育作为面向中职毕业生开展的普通本科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形式,也是新时期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中职升本”教育在我国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这种教育既有别于普通本科教育,又不同于高职高专教育,其特殊性不仅体现在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上,还体现在培养过程和培养路径上。本文基于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从岗位适用性能力培养视角对“中职升本”人才培养定位和实现路径进行探讨,期望为我国“中职升本”人才培养实践提供理论借鉴。

一、我国“中职升本”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从2012年开始,在辽宁、广西、山东、江苏等地开展了“中职升本”教育。目前,“中职升本”人才培养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本科高校联合开展“中专+本科”分阶段培养,即“3+4”分段培养模式,山东、江苏等地即采用此种培养模式;另一种是中职对口本科培养模式,即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本科高校分别实施人才培养,辽宁、广西等地即采用此类培养模式。

1.“3+4”分段培养模式。“3+4”分阶段培养模式由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本科高校联合开展。省教育部门会同中等职业学校、高等院校共同制定招生简章,并开展招生工作。被“3+4”项目录取的学生,先进行中职3年的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学习,完成教学计划规定课程的学习(包括实践、实习及毕业设计),并取得规定学分,获得中专毕业文凭,取得本专业技能中级工证书。学生中职毕业后,经过相关考核,无需参加高考,即可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开展普通本科学习。经过4年本科学习后,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取得规定学分,可获得普通大学本科学历证书,符合学位条件可获得学士学位。在“3+4”分阶段培养模式下,按照总体设计和分段实施的基本原则,设置本科与中职无缝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等职业学校和本科学校统筹建立文化基础、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课程衔接贯通的课程体系,中职阶段侧重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本科阶段侧重技能培训和技能实践。在培养过程中,本科院校可以委派教师参与“3+4”中职阶段的课程教学、实训教学及考核工作。学生通过7年的学习,成为专业理论扎实的应用性技能人才。

2.中职对口本科培养模式。在中职对口本科培养模式中,普通本科高校对中专、职高、技校的毕业生开展对口招生、单独培养。省教育部门组织参加中职对口招生的毕业生参加统一高考,但高考试卷与普通高考不同,考试内容为基础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实践技能。中职毕业生只能报考与中职阶段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的本科专业。被录取的学生经过4年本科学习后,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取得规定学分,可获得普通大学本科学历证书,符合学位条件可获得学士学位。对口招生模式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本科高校分别按照自己的培养方案独立培养学生。本科学校独立设置“中职升本”学生本科阶段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学习任务。在培养过程中,除必要的专业理论学习外,侧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熟练专业技能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

二、“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

按照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部署和规划,“中职升本”人才培养同时具备培养高等人才的教育功能和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本的经济功能。因此,“中职升本”人才培养必须准确把握社会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对人才素质、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以保证人才培养与企业需要有效对接。

近年来,受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企业技术水平提升、市场竞争的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对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中职升本”在人才培养中必须适应企业的这种变化,使学生不仅拥有岗位所需的实际操作技能,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敏锐地发现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灵活运行相关知识和技能解决这些问题。这种基于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履行岗位职责所具有的基本能力,即岗位适用性能力。在实践中,岗位适用性能力表现为劳动者所具有的专业知识、职业素质和工作技能等。岗位适用性能力强调工作者所具有的能力与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职责需求相匹配,即专业知识够用、基本能力满足、职业能力符合、岗位能力适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本文将岗位适用性能力界定为三个层面的含义,即岗位任职的基础性能力、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特定性能力和解决工作问题的创造性能力。岗位适用性能力体现在劳动者基本素质、工作态度、专业知识、技能技巧等方面。工作者具备了岗位适用性能力就能有效解决工作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完成工作任务,履行工作职责。

将岗位适用性能力作为“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这不仅符合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与定位,而且符合“中职升本”人才培养对象的特点,是对企业用人需求变化的有效适应。通过针对性的岗位适用性能力培养,使学生成为专业理论扎实、具有专项技能、满足企业所需的人才,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优势、避免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同时,有效降低企业人力资本成本与风险,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中职升本”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内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别于普通本科教育、高职高专教育,又不同于新兴的应用本科教育。“中职升本”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属“同层次,不同类别”,与高职高专教育属“同类别,不同层次”,与应用型本科教育则属“同层次,同类别”,但存在明显差别。“中职升本”人才培养定位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完善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正不断向更高规格的高等职业教育延伸。同时,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结构改革和调整,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之间相互沟通、合作互促、协调发展的局面也正逐步形成。“中职升本”教育的试点开展,正是职业教育体系内不同层级之间的协调与衔接的体现,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向高等级职业教育发展的体现。“中职升本”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属性决定了其人才培养必须坚持职业教育的基本定位,即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及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2.积极适应行业发展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变化。“中职升本”教育是融职业性的社会需求与教育性的个性需求于一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旨在使已经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经过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成为熟悉行业基本情况、具有相应职业技能、能够胜任岗位工作要求的生产经营服务一线的工作人员。因此,“中职升本”教育要满足学生能力提升的需求,满足企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就必须既遵从教育规律、认知规律,又遵循职业发展、职业成长的规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积极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将由此引致的人才需求变化及时引入人才培养,以保证人才培养工作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有效对接,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够有效适应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

3.全面提高学生未来就业的岗位适应性能力。“中职升本”以学科来设置专业,但不应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应注重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接,与中职阶段培养相对接,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进行能力为本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未来就业的岗位适用性能力也就成为“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与核心内容。在培养过程中要强调知识、素质、技能的协调发展,要求学生掌握较为宽泛的学科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工作技能;此外,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以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突发问题。通过完善学生的能力结构、提升能力水平、增加工作经验,使学生更快地适应岗位需求。

4.培养有效适用岗位需求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中职升本”教育的培养对象为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这些学生经过三年的中职阶段学习,具备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程度的实践技能,获得了毕业证书,甚至取得了本专业技能中级工证书。“中职升本”人才培养不是简单地提高中职毕业生的技术水平,更不是单纯地提高其学历层次,而是对中职毕业生技能结构的完善与提升,使学生经过大学本科学习后,进一步提高本专业基础知识水平,完善技能结构,提高技能水平,成长为能够胜任某类工作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具有专项技能和创新意识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

三、“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选择

1.科学制定培养目标,实现中职与本科教育的有效对接。以区域内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基础,确立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是“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导向。“中职升本”教育旨在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就业岗位所需的能力,使其成为企业所需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因此,要实现“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科学设定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并保证目标体系的完整性、具体性和可执行性。在设置培养目标体系时,必须深入区域内工业、农业、服务业各产业一线,了解企业不同类型工作岗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按照“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的原则,明确各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行业领域和工作岗位,采用职业分析法明确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工作职责和任职条件、所需技术能力,遵循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科学设置以岗位适用性能力为核心的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体系。

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为导向,科学解决中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衔接问题。“中职升本”教育是一种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要保证学生能够具备就业所需的职业能力,就必须解决好中等职业教育阶段与本科教育阶段之间既要分段实施、又要无缝对接的问题。做好中职与本科教育之间的对接,需要立足能力本位教育理论的思想,在培养岗位适用性能力目标的统一导向下,按照总体设计和分段实施的基本原则,做好中职与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在实践中,推进中职教育阶段与本科教育阶段间的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构建教学与实践的综合资源利用平台;加大中职阶段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比重,既要保证学生完成相关专业中职教育的目标要求,又要为学生后续本科学习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技能水平;加大本科阶段技能培训和实践环节教学比重,提高本科阶段学生职业能力的适用性;创新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2.创新培养方式方法,全方位提高学生岗位适用性能力。在培养的过程中模拟就业氛围,驱动学生主动掌握未来就业所需能力。要保证“中职升本”教育所培养的学生能够有效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就要求学校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使教学内容与就业环境实现有效对接。在实践中,可以依托企业建立技术工程或经营管理的实验室、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生产环境中学习操作,掌握技能,以利于学生充分利用生产一线的设备和设施提高自身能力。通过校方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把教学环境、企业氛围和就业环境高度统一,让学生在就业中获得主动性,真正做到与用人单位零距离对接。

推进实习实践教学的体系化开展,明确不同阶段实践教学的定位和任务,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岗位所需能力。为提高“中职升本”学生岗位工作技能,必须强化学生的生产实践。在实践中,可以将学生的专业实践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走岗见习,让学生到企业参观,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第二阶段为入岗实训,组织学生进车间、门店等一线,在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指导下动手操作,或开展实际经营和服务工作;第三阶段为顶岗实习,让学生“模拟”上岗,从事企业生产经营某个岗位的实际工作。通过体系化的实习实践过程培养,有效促进学生工作技能的形成,为学生就业提供良好基础。

3.变革课程体系设计,强化岗位适用性能力的实践培养。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以岗位适用性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针对行业发展和企业所需,合理确定专业理论课程、基本能力培养课程和专业技能培养课程的重点。在专业理论知识课程中,重点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为解决未来工作中常见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在基本能力培养课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等能力和技巧;在专业技能培养课程中,针对未来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开展具体的、针对性操作训练,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可以将课程划分为若干具体的单元,每个单元设定一个能力方向和指标体系,让学生完成每个单元学习,即可培养一种能力。在课程结构上,要强化实践操作课程所占课程比例,其比例应达到60%~70%,以实践训练强化能力的形成。

在岗位适用性能力为本的培养目标下,将“中职升本”高等学历教育与未来就职的职业能力教育相结合,推进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相统一,使学生经过本科阶段学习能够获得双重能力认定。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选择上与国家职业资格签订考试内容结合,以职业资格认定考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本科学历教育课程内容的学习。在实习实践环节上针对未来就业岗位工作需要,选择、安排实习实践内容,在完成学历教育实习任务的同时提高职业资格鉴定考核中的实践操作技能。

4.完善人才培养基础,有效满足培养岗位适用性能力的要求。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师实践指导技能,保证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培养实现有效对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教师要定期到生产经营的基层,对行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形成清醒认识,准确把握企业内相关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将来源于基层生产经营实践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课堂知识、理论相结合,以保证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能够有效服务于对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调整教师结构,增加来自生产经营一线的教师。在实践中,可以依托行业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内的知名人士、行业专家、企业一线生产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定期到校讲课。

要加强“中职升本”教育的科学研究,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理论基础。目前“中职升本”教育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相关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不足,需要立足“中职升本”教育的特殊性和培养定位,积极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工作,为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提供有力支撑与保障。在开展“中职升本”教育科研工作时,需要积极推进职教科研机构、高校、企业、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既要做好顶层设计研究,也要做好教育教学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与教育模式改革研究,同时还要积极推进与之相关的就业需求、职业资格标准、职教专业标准等问题的研究,从而保证“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的有效性、针对性,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谢志平.我国职业核心能力开发研究综述[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5).

[2]张涛.高职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构建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

[3]张秋慧,韩彬彬,谢茜萍.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基于系统论的视角[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9).

[4]夏建国.技术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定位、特征与思路[J].中国高教研究,2011(7).

上一篇:关于预算单位推行公务卡使用的要点研究 下一篇:如何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