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民的“卡”生活

时间:2022-09-24 07:46:54

宁波市民的“卡”生活

编者按:许多城市的居民手头都有不少涉及消费和公共服务功能的卡,要把这些五花八门的卡逐步集中于一张小小的“市民卡”上,看似简单的过程背后却涉及多项难题。

宁波的市民卡不仅是全国金卡工程的试点项目,也是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的全国城市金融IC卡唯一试点城市。去年9月,本报记者曾带着市民卡发展问题造访宁波,并撰文《市民卡:成长的烦恼》。如今宁波的市民卡有了怎样的发展?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近日,本报记者再次前往宁波,探究市民卡如何激活城市e生活。工

“以前出门要带银行卡、公交卡、社保卡、就诊卡、借书卡还有一大堆商场、超市的会员卡,现在一张市民卡就全搞定了,连现金都省了。”

在宁波市解放南路的“宁波市民卡服务中心”,一位刚刚到宁波工作的女大学生向记者展示了她新办的市民卡,还不忘拿出新买的小钱包和之前那个插了30多张卡的钱包做个对比。

如今,宁波市诸多信息化服务都被整合到这一张小小的智能卡上,宁波市民拿着市民卡,不仅可以乘坐公交,还能在商场、超市、便利店、餐馆、电影院、洗衣店、书店等场所进行消费,同时也可用于银行结算等业务,真正实现了“一卡在手,走遍明州(宁波古称明州)”的便民目标。

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这一庞大民生工程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宁波市政府从始至终没有投过一分钱,其中关键秘诀是市场运作。

民生工程也得盈利

见到袁建国时,他刚刚领回一张获奖证书―2009年度“宁波市十大优秀职业经理人”。3年前,45岁的袁建国被任命为市民卡项目的负责人,后来又成为宁波市民卡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而他也是宁波市民卡项目市场化的最早提出者。

“任何一个便民的项目,如果只是政府投入,一直赔钱,肯定做不长久。”据袁建国介绍,宁波市民卡原本也想照搬当时其他城市已有的模式,但经过近半年的调研,他们发现,绝大多数地区的市民卡都是在“赔本赚吆喝”。

以杭州为例,当地市民卡发行量已达220多万张,当地政府成立了国有独资的杭州市民卡有限公司,负责市民卡项目的整体运营,但是自2004年至今,该公司每年亏损额都在一千万元以上。

“道理其实很简单,企业要建网点、布终端,可是刷卡支付、公交、打车、加油、看病却全都是免费服务,企业一分钱都拿不到,换谁都接受不了。”袁建国认为虽然现在政府愿意埋单,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必须走市场化的自生道路。

袁建国“不走寻常路”的想法得到了当时宁波市信息化办公室主任陈刚的支持,他们在提交给宁波市政府的报告中指出:市民卡项目必须由政府主导,这样才能整合各种资源,但运作必须是市场化。

但是市民卡商业价值并不好挖,因为前提是要保证资源的唯一性。“也就是说必须保证所有的事情只有我们能做,试想如果公交公司既能跟我合作,也能跟你合作,那市场肯定是一片混乱。” 袁建国指出,只有把大量的支付消费和公共服务资源融合在一起,才能把其中的附加价值提炼出来。

为了保证“齐心协力”,宁波采取的办法是把所有的资源方都吸纳为股东。“公交、医院、学校,有资源的都可能让他们参与进来。”

2007年3月8日,由“宁波市民卡建设领导小组”牵头,“宁波数字电视公司”、“宁波公交总公司”、“宁波市教育实业集团公司”、“宁波金汇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宁波三维技术有限公司”、“宁波东元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等六家股东共同组建了宁波市民卡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企业定位是:政府引导、企业化运作的金融支付和公共服务保障的专业化公司。

宁波市信息产业局信息化推进处处长戴云在接受《计算机世界》记者采访时也指出,虽然目前“从上往下”看,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资源整合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障碍,但在一个城市里面完成资源整合难度还是比中央部委之间小得多。

“资源整合的障碍主要是两个:一个标准,一个利益。”戴云认为,有些城市从社保卡发展出来的市民卡之所以在整合公交、地铁、教育等其他资源时举步维艰,标准不同只是表面现象,彼此利益难以协调才是“整合难”的根本原因。只有在共赢共利的前提下,原本垄断在各个行业部门的资源才有整合的可能。而一旦大家都变成市民卡公司的股东,情况当然就乐观很多。

宁波市民卡公司对未来主要收入来源的设想包括,刷卡消费过程中的手续费、预付资金的存放收益以及针对政府综合服务应用提供外包业务。而在袁建国的计划中,只要发卡量达到300万张,市民卡公司就能达到盈亏平衡,这一目标在拥有600万常住人口和300多万外来人口的宁波并非妄言。

不过之前的种种设想还有潜在威胁,因为在发卡量达到一定规模,完整的服务体系建立之前,将有一段大量投入,收益微薄的市场培育期。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袁建国意识到市民卡必须充分在现有的市场服务体系中寻找到新的配套资源,而东风也很快就被找到了,这就是“整合金融资源”。

市民卡借力金融资源

“全国首张金融标准市民卡”―这就是宁波市民卡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最大特点。而如果说市场化是宁波市民卡项目自我设计的一条理想“航线”,那金融标准就是推动航程加速的“东风”。

为什么要采用金融标准卡?答案其实很简单―借力,即整合金融资源。

银行系统的发卡量无疑是各行业中最大的,而它已具备完善的市场和服务体系,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服务网点,几乎每个商场、超市都有银行的POS终端,在老百姓心目中,“钱放在银行”是最安全的。

那么能否吸引银行加入呢?袁建国认为有可能,因为银行业务所追求正是资金量、发卡量,而公交、地铁这样的领域,则是银行单靠自身的力量无法进入的。

但是摆在面前的还有一大障碍,那就是目前我国银行所采用的基本都是磁条卡,而市民卡所采用的是都是IC(智能)卡。幸运的是,宁波赶上了人民银行正在推行的从磁条卡到智能卡的迁移计划。

据统计,截至2009年6月底,全国银行卡发卡量已近20亿张。与此同时,银行卡风险问题也日益突出,“银行卡被复制,存款被取走”的案件屡屡见诸报端。由于磁条卡只具备ID功能,没有加密功能,极易被复制,为此,1999年2月,当时的国际三大卡组织Europay、MasterCard、VISA共同发起制定了银行卡由磁条卡向智能IC卡转移的技术标准―EMV,在这一规范中,银行卡芯片将具有独立运算、加解密和存储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支付的安全性。EMV规范迅速得到了世界各地的响应。

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联也提出了EMV规范迁移计划。但是数年来,我国银行IC卡迁移却始终处于尝试阶段,整体进程步履维艰。究其原因,“迁移成本巨大,市场需求有限”首当其冲。

更关键的是,如果EMV迁移仅仅是为了规避磁条卡的风险,大多数银行的评估结果是,十年之内,要投入的钱可能比不做迁移造成的损失更多。加上信用卡普及率不高,欺诈现象并没有国外那么严重,所以各大银行对银行卡换代的热情不高。

“宁波市民卡项目提供了EMV迁移所需要的最完美土壤。”袁建国表示,按照设想如果市民卡采用新的金融标准,不仅为EMV迁移造就了客观条件,银行还能借此进入公交、地铁、教育等其他领域,拓展金融IC卡的应用面,探索新的利润增长点。

通过与人民银行总行的多次沟通,2008年1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宁波市民卡项目成为全国城市金融IC卡多应用唯一试点,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随即《宁波市民卡金融IC卡多应用》实施方案、技术方案、业务方案等三个纲要文件,要求宁波市各商业银行对市民卡项目给予全力支持。

据戴云介绍,截至目前,已发出的30多万张宁波市民卡制卡成本、5000多个受理终端改造成本都是由银行系统负担的,中国银联还专门为宁波市民卡项目建立了一套清算系统,市民卡借力“金融标准”这步棋算是走对了。

与此同时,作为人民银行的试点,宁波被特批发放非记名的金融支付卡,这也为宁波市民卡另一大特点―从支付入手备好了条件。

服务百姓从支付入手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城市的市民卡功能都是逐步集成的。市民卡一般包含两方面应用,一个是行业应用,一个是商业应用。行业应用指的是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功能,比如公交地铁、医疗就诊、社保、公积金提取等等,商用与银行卡的功能类似,就是支付。

北京、上海、杭州等很多城市推广市民卡的过程都是先从社保、公交等公共服务入手,在社保卡、公交卡基础上再加入小额支付功能,即从行业应用入手,逐步加入商业应用。但是袁建国认为这种做法存在问题,因为它们都是从政府应用起步的,社保改革、医疗改革到了一个阶段,就给市民发一张相应的卡,但老百姓用不用,用得是否频繁就不管不顾了。

“市民卡所承载的应该是老百姓主动需求,也就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最需要的东西。”在半年的调研中,袁建国发现很多城市的年轻人一年都用不到一次社保卡,他们也不会把社保卡天天带在身上,如此一来,由社保卡变成的市民卡就与其意义相去甚远。于是宁波市民卡选择从让老百姓的使用频率最高的水、电、煤气等支付入手。

作为试点,中国人民银行特批宁波发放非记名的金融卡,在全国范围内尚属首次,也就是说宁波市民卡具有电子钱包功能,目前每张卡的额度上限是1000元,而安全、便捷地支付是这一电子钱包能够吸引老百姓的两大亮点。

虽然在功能上宁波市民卡与其他具有支付功能的行业卡都是不记名,不挂失,却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资金的安全性,因为市民卡要接受银行系统的资金监管,预付资金委托商业银行存放,资金转移都通过银联清算。现在很多商场、超市,甚至路边的小美容院都在发各种各样的消费卡,有些没过几天就关门倒闭了,卡里的钱老百姓也不知道该找谁要。

另一个是便捷,以前你在路边一个小商店买几块钱的东西,肯定不会拿出银行卡来刷,商户也不会喜欢,但是如果只要用自己的市民卡刷一下,就能支付,市民们还是很欢迎的。

戴云指出,宁波市民卡项目的功能思路是先通过便捷的小额支付功能让老百姓养成使用市民卡的习惯,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入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这样一来市民卡的功能定制很灵活,比如,年轻人对社保卡的利用率不高,他就可以选择保留一张社保卡,而不在市民卡中集成社保功能,而一些老年人,经常需要到医院检查身体,就可以申请开通市民卡中的就诊卡功能。

“事实上,商业应用的普及也是行业应用的基础,只有老百姓都认可这张卡,卡量累计到一定程度,社保、医疗、交通这些公共服务才觉得有跟你合作的必要。”戴云说。

采访手记

风险控制是创新的前提

“我们的市民卡以后还能用吗?电子钱包会不会受到影响啊?”

最近几天,南京、杭州、宁波等地的人们在市民卡服务中心充值时都不忘问这么一句。

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规定自今年9月1日起,非金融机构如果要提供支付服务,应当依据规定进行申请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

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外界此前最关注其对支付宝一类的第三方支付的影响,但业内分析认为,《办法》影响最大的其实是没有引起外界足够注意的“预付卡”领域。杭州、南京等地的市民卡运营部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纷纷表示将尽快完成自我调整,以满足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的各项要求。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宁波市民卡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建国的语气倒是很轻松,因为取得许可证的主要条件―运营主体一家有限公司或股份公司,注册资金超过3000万元以及货币资金转移应当委托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它们都已经具备了。

在世界范围内,市民卡都是一项富有创新意义的民生信息化工程。但在宁波,记者却没有发现创新过程中常见的浮躁与冒进,无论是发挥引导作用的政府,还是负责运营的企业,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更多是谨慎和务实,当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它们对各种风险的关注,市场化运营,吸引资源方做股东,还有跟银行合作,采用金融标准,都是为了规避政策风险,经营风险。而在对社保、医疗等政府公共服务整合过程中,宁波市民卡项目则是只做统一服务平台,尽量不触及部门利益的敏感神经,正是这种务实的态度,使市民卡成了宁波最有活力的一张城市名片。

据悉,中国普天集团已向宁波市民卡公司注资5000万元,并与宁波市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旨在共同促进宁波市民卡的运营模式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也许不久之后,我们就能看到,宁波市民卡模式在全国遍地开花。(文/许磊)

上一篇:智能搜索暗战正激 下一篇:甲骨文试水“卓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