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主导的教学研究

时间:2022-09-24 07:11:20

以“学”为主导的教学研究

摘 要:课程改革给中小学教育带来无限生机。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三维教学目标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追求的崭新目标,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要解决的又一问题。

关键词:教育观念 教学研究 教学方式

为顺应素质教育改革潮流,实现学校内涵的发展,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我校悉心探索教学规律,以学生的“学”为切入口,从转变学生认知、情感、技能三方面着手,在德育实效、教学改革、教育科研、质量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大胆而积极的实践,努力创设提升学生学力的环境和条件,并由学生的“学”的需求带动教师“教”的追求,终于初步取得学校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的成效。

一、从转变教育观念开始

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后,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是教育本身有生命力的唯一正确认识。

1.对学生本位论的认识

学生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就是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主张尊重学习者的本性与要求,主张学校的职能是把学生充分地培养成为名副其实的人,而绝不能只是提供人力资源。学校教育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为每一个受教育者提供真正有助于潜能发挥,个性释放和成长的知识经验;教育要重视人的主观存在,强调学习者的内因机制,认为学习者的心智完善比学习的功利性更重要,人格陶冶比知识习得更有意义。让教育适合学生,还是让学生适合教育,就是教育以谁为本的问题。让教育适合学生,是指学生总是有个别差异的,教育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让教育适合学生,就是教育以学生为本,这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理念。

2.正确的教育观念是成功教师的立身之本

现代教育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观念,现代教师应该树立以下三个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德育教育,也是一种注重内涵发展的教育概念。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着眼于受教育者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从人的共性与差异性考虑,强调因材施教和个性的发展。

现代学生观。学生观就是指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现代学生观的本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现代学生观既承认学生还是发展中的人,正在成熟的人,有发展潜在可能性的人;同时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具有关注和要求自己向上的主动发展的需要与可能。教育的任务是把这些需要与可能转化为现实,让学生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

教育质量观。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现代教育质量观是看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多少有用人才,这种人才不仅是社会精英、名人,还要有更多脚踏实地、敢于奉献的“凡人”。因此,学校要着眼于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要,主张培养全方位、多规格、多类型的,具有开拓精神、创新能力、踏实肯干、敏思好学,既有扎实的基础,又有鲜明的个性,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变化的需求,不断在事业上有所进展,有所突破的人才。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当教师走进新课程时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心理变化,并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达到提升学生学力之目的。

(一)锤炼教师教学基本功

教师要从关注“教”转变到主要关注“学”,就有一个锤炼教学基本功的问题。在传统意义止,“三字一话”基本功是衡量一个教师合格的尺度,即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及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内容有了新的发展。

1.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现代教育需要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等,这都需要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协作。

教师首先要与学生合作与交流。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努力在课堂上共同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气氛。语文组的“合作学习”、数学组的“做中学”、理化生组的“情景实验学习”等,都是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追求新的发展与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成功教学范例。

教师还要与其他教师合作。让教师们在热烈的课前讨论、认真的课件制作、丰富的资源共享中,把教学中的“教教材”变为“用教材”。学校还牵线搭桥,将老师的教育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鼓励教师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禁毒馆等优质资源丰富和充实课堂,使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培养教师们驾驭课程、与社区开展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老师的信息素养、技能水平决定了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和效果,也就直接影响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我校把教学中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必备的基本功之一。

3.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的能力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需要教师理解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和重点难点,而且要求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主体的学习需要,了解他们已有的经验,了解他们的个别差异,进而根据他们的需要、经验及差异开发、选择或重组各方面的课程资源。为了成功地开发适合学生需求的课程,我们要十分关注培养教师们开发和课程实施的技能,还成立了拓展型课程教研组,构建学校课程管理网络,鼓励老师撰写拓展型课程教案;还定期召开课程开发教师的信息交流会议,在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生需求、课程评估等方面对教师进行指导,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

4.开展教学研究

新课程需要老师成为一个研究者,具有一种批判、反思的科研精神,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而选择某些问题作为研究课题,独立或合作的展开研究,最后将研究的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要重视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不断调整和充实科研队伍,健全和完善教学科研工作管理网络,提倡以教师、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教学实践的具体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教师们在一次次研究、备课、实践、交流中掌握了教学科研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了认识水平、理论水平。

上一篇:让孩子在“玩”中成长 下一篇:新教材改革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