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大学生在抵制网络谣言中的角色定位

时间:2022-09-24 06:43:27

试析大学生在抵制网络谣言中的角色定位

【摘要】如今,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谣言”相伴而生,并且对网络文化建设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大学生作为网络的最广泛受众群体,有责任有义务充当抵制网络谣言的生力军。只有正确定位自身角色,积极抵制并澄清网络谣言,才能为发展健康网络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网络谣言 大学生责任担当 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一、网络谣言的类型

(一)娱乐恶搞型。

此类谣言网上最多最滥。网络的虚拟和隐藏强化了娱乐效果。诸如,拿名人恶搞,炒明星八卦,乐此不疲。许多大学生十分热衷于制作此类恶搞视频,并将其至各大网站,从而引起跟风潮流。

(二)报复发泄型。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还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尤其对于网络谣言,不少大学生常常不假思索的转发一些没有根据的网络谣言或是比较激进的观点评论等。这些谣言和观点对大学生三观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综观网上流传广泛的谣言,往往与历史矛盾、个人怨恨相关的谣言容易“发酵”,由于传播过程中很容易挟杂传播者个人的偏好、情绪、怨恨、希冀、诉求等,往往可能导致。因此,大学生要加强抵制网络谣言的能力,扮演好其中的角色。

(三)先入为主型。

在当事人的身份涉及到“富”、“官”之类敏感词语时,少数网民会先入为主,在没有弄清事情背景的情况下,不自觉地为当事人设定身份标签,网络舆论往往呈现一边倒,而仇视的情感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左右人们的正常思维和理性判断,使舆论偏离事实越来越远。此类型中,大学生往往扮演谣言的发起者和传播者的角色,比如由于某些仇富心理的存在,部分大学生会在人人网或者微博上散布或传播网络谣言,从而影响他人正常生活。

(四)利益纷争型。

一些政治势力,或利益集团,或别有用心者,经常利用谣言攻击对手,扰乱视听,混淆是非,蛊惑人心,达到险恶目的。大学生在此类现象中表现尤为明显。比如2012年关于“”问题上,不少大学生被网络谣言煽动参与到反日游行当中。打、砸日货店等过激行为的出现,其实对中国经济也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二、当今大学生的上网行为及对网络谣言的认识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今大学生的上网行为及对网络谣言的认识,我们课题组专门在哈尔滨商业大学搞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的认识、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的应对、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的澄清态度以及网络谣言对大学生的影响这四个方面。通过调查,发现当今大学生在网络利用及应对网络谣言时存在以下问题:

(一)大部分学生的上网行为缺乏计划性。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平均每个学生每天花在上网的时间近2小时。他们把一天当中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用在了上网上,大大压缩了学习时间。荒废了学业,辜负了大好时光,虽然大学生在宿舍里上网,但上网时间一般较长,长时间用眼、精神高度集中、受电脑辐射,所以导致“视力下降”、“腰酸背痛”、“精神焦虑紧张,睡眠差”及“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等上网综合症。

(二)大部分学生不会积极主动地上网获取信息。

目前,许多大学生虽然对信息资源有一定的认识,但其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具体讲是获取信息的能力参差不齐,许多学生不能正确获取和利用资料、信息。调查表明,许多学生通常没有目的和计划地阅读网上信息,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并且对信息的需求存在应急心理。许多学生为适应某一阶段的需要或完成某一任务、某项活动而去选材、收集资料,应付了事。

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上网获取信息类别过于单一。主要集中在几个常用网站及聊天工具,视线和选择面过于单一。不能主动的去发掘一些例如“中国知网”此类信息量丰富的专业网站。缺乏对信息的渴望程度,不能利用好网络这一宽阔的知识平台。

(三)部分大学生对于网络上的新闻缺少辨别真假的能力。

网络虽是一个信息资源库,但过于繁杂,其内容更是良莠不齐,网络谣言层出不穷。大学生虽然有大部分时间接触网络,但由于心智尚未成熟,易受他人左右。对真伪,善恶的识别能力与分辨能力较弱。对于接受的信息并不能及时判断,很容易相信谣言,并受谣言的影响。

目前,尽管许多大学生都在上网,而网络提供的信息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究竟有多大的帮助,却很少有人去考虑。许多大学生认为上网是一种时尚,被网上那些虚拟的花花世界所吸引。面多繁荣复杂的,扑面而来的信息,不少大学生的信息识别力低下,甚至思维与习惯被那些不文明、不健康的网络信息严重影响。更有甚者,有些大学生受一些违法信息的影响,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做出违法的事情。

(四)大学生中极少有人会去从其他途径来辟除网络谣言。

大学生作为年轻的知识群体、祖国之栋梁,在抵制网络谣言上理应负有更多的责任和担当。但如今,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淡化。很多学生只认为学习才是他们的首要任务,更有许多大学生每天只是抱着享乐主义的思想,并没有肩负起对这个社会的责任,对于网络谣言也是置之不理。

基于本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抵制与澄清网络谣言的人数并不乐观。对于网络谣言,许多人只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对于已知的网络谣言听之任之。不会通过各种渠道来辟除网络谣言。

(五)部分学生对于网络谣言的传播起到助长扩散作用。

许多大学生对于网络谣言抱有娱乐和围观者的心态。更有甚者,部分学生为了某种原因,会扩散转发网络谣言,造成严重的影响。例如在新疆乌鲁木齐的市民连续遭到针刺,许多大学生借机传播谣言,向民众反映此行为会传播病毒与艾滋。因造成严重的恐慌,扰乱社会秩序,几名大学生最后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例如,对于此次关于禽流感H7N9,网络上就有不少谣言。洛阳金某因官方微博说洛阳确诊一例H7N9而被伊川警方拘留10天。可见,传播与扩散网络谣言这种行为不仅会影响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还会严重损害公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三、大学生抵制网络谣言的对策探讨

大学生作为网络谣言的参与者,已经成为不可小觑的力量。为了使网络环境更健康更真实,我们应该做好以下防范:

(一)增强大学生自律意识,自觉管理上网时间。

大学生处于一种自由、放任和散漫状态,缺乏对时间的计划,这势必影响到大学生利用网络的效率。要向大学生培养这样的理念:“上网时间要适度,否则会影响自己休息”。建议大学生进行网络信息搜索时,要具体化、明晰化。通过增强自律意识,提高网络时间的管理能力,提高网络的运用能力。

合理安排好自己的课余时间,要分清学业任务和放松娱乐的轻重缓急。树立健康良好的网络观念,可以指定网络使用计划。例如:规定每天的上网时间以及上网应必须浏览的内容,如新近发生的热门时间和话题。不占用休息时间沉迷网络,保持身心健康。在保证自己科学用网时间的同时也要督促他人合理的运用上网时间。

(二)科学引导大学生上网态度,学会利用网络。

培养学生自身的主动性、许多大学生仅把网络当做娱乐、放松的工具。不会主动的在网络获取信息,限制了网络积极作用的发挥。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在网络教学中的作用,让大学生转变态度,积极培养上网搜索信息的习惯。并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分享。

通过搭建互动的网络学习平台,提供及时、便捷、全面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为大学生的交流互动提供环境和支持。各高校应该通过开设各种专题网站、主题论坛以及在线学习小组等方式,让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师生畅所欲言,真正发挥网络互动功能,以利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以及网络媒介之间的互动。

现如今网络作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有时它并没有发挥出其潜在的作用。大学生缺乏充分利用网络,挖掘网络信息的能力。所以各高校及老师应该重视这一问题,正确引导大学生利用网络这一技能获取知识。

(三)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辨别力。

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但还是容易迷失其中。所以,有必要锻炼其信息辨识能力、批判能力、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在三个层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一是对大学生进行动画和网页、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技术层面的技能培训;二是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地搜集、获取信息、筛选、整理信息,信息等知识技能的专题培训;三是进行创造性地运用信息的方法和策略的培训,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抵抗信息干扰的能力,为有效开展网上学习创造条件。

教师要特别注重教会学生辨别信息的真伪、优劣,培养大学生网络信息的辨别与判断能力。学校要从教育的角度,扬利抑弊,帮助引导大学生自觉的去分析不良信息产生的根源,并认识其危害。为此,高校教师必须置身于信息社会的前沿,始终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及时预见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

(四)强化大学生在抵制网络谣言中的责任意识。

部分大学生之所以不会积极主动的澄清与印证网络谣言,是因为角色意识没有端正。应让大学生了解到自身的责任意识,摆正大学生在网络谣言中扮演的角色。对于网络谣言,身为大学生应做到的是及时辟谣,而不应该置之不理。

大学生作为年轻的知识群体、祖国之栋梁,在自觉抵制网络谣言上理应负有更多的责任和担当。这一方面是因为,身为年轻人,大学生对互联网的虚拟世界更为了解、与“网络化生存”的生活方式也更贴近。另一方面,基于较高水准的学识与素养,大学生群体理应对遏制网络谣言、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呼吁应通过更多的社会实践、更多地观察社会、更多地体验生活,更好地练就一双自觉辨识谣言、抵制谣言的“火眼金睛”。

(五)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与道德素养。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亟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许多大学生认为网络是虚拟的,就抱有侥幸心理,继而肆无忌惮的在网上传播与转发谣言。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让大学生了解到传播谣言的严重性,自觉地遵守法律。

良好网络环境的构建就要求大学生具备较高的道德和法律意识,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定群体,关注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就应该成为各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高校 应该对大学生在法律心理、法律知识、观点和思想以及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各方面进行重点的的培养。可以组织学生听有关法律教育的讲座,以及相关的宣传片。加大宣传力度。并不定期的深入到学生群体中,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其法律素养的培养历程。及时解决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在进行网络活动时既不侵害他人权利,也要学会维护自身权益。

综上所述,我们在使用网络时应该知晓,网络的存在和不断发展自然有其独有的生存原因,即快捷方便,但其反面影响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及众所周知的即虚假与迷恋。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如果不知道言语的是非得失,是没有办法了解人事的。一旦知道谣言的本质,则有利于我们知时识人、论事明理。网络并非虚拟,而是切实关系到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各类谣言产生、传播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网络认识不正确,往往把其作为完全虚拟的世界,不负责地扩大了虚拟性,过度强化了娱乐性。

大学生作为社会人,需要警惕主观臆断,保持理性和清醒,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古人常说,“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言不可不慎也”,当你在传播一个信息时,不妨多问一个为什么?到底会产生什么后果?会对当事人和其他人造成什么影响?真正做到不信谣、不传谣、更不造谣。要为营造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尽心尽力,学会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驳斥谣言,还原真相,抵制其消极影响,让谣言在你(每个大学生)手上终止。只有呼吁大学生理性对待网络,在面对网络谣言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让网络真正地为我所用,切实提高自身素养。

只有呼吁大学生理性对待网络,在面对网络谣言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让网络真正地为我所用,切实提高自身素养。

基金项目:哈尔滨商业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210240089。

参考文献:

[1]张莉,章刘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思维模式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2,(19).

[2]章刘成,张莉.省属普通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初探[J].中国电子商务.2013,(6).

上一篇:企业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浅谈 下一篇:浅析我国中小企业薪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