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社区矫正制度

时间:2022-09-24 06:08:15

浅议社区矫正制度

【摘要】社区矫正制度的实施,提供了一条宽松、人性化的刑罚执行方式,有利于罪犯改过自新、融入社会,但在执行过程中,也往往会产生一些新的社会矛盾,甚至给被害人带来新的伤害。建立社区矫正被害人参与制度,符合刑事诉讼法的精神与目标,是保障司法公正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社区矫正,刑罚执行,刑事司法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刑罚执行对应的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是指将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不脱离社会,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一、社区矫正制度的重要意义

社区矫正制度的实施,提供了一条宽松的、人性化的刑罚执行方式,有利于犯罪人改过自新、融入社会。但在执行过程中,也往往会产生一些新的社会矛盾,甚至给被害人带来新的伤害。因此,建立被害人在社区矫正决定和执行中的参与制度十分必要。

(一)建立社区矫正被害人参与制度符合刑事诉讼的发展趋势,符合刑事司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随着刑事诉讼法的发展与完善,保障人权和惩治犯罪成为刑事诉讼法的价值目标。刑事诉讼法第2条对我国刑事诉讼的任务予以明确,即“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利和其他权利”。由于犯罪分子的犯罪行为,被害人个人或整体受到伤害,他们理应受到社会的同情和关怀,他们的权利更应当得到尊重。因此,建立社区矫正被害人参与制度,是被害人对犯罪人的惩罚请求权的重要保障。

(二)建立社区矫正被害人参与制度有利于刑罚目的的实现。刑罚的目的包含了两各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将刑罚适用于罪犯,防止其重新犯罪;同时通过对罪犯适用刑罚威慑社会上的潜在犯罪人员,防止这些人走上犯罪道路。这两种目的被称为刑罚的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对罪犯适用社区矫正的目的,更加注重于特殊预防,受刑者不应仅仅被看作是受惩罚者,还应被看作是等待重新回归社会的悔过者;对罪犯成功进行教育和充满人性化的改造,使之成为不再对社会有危害的人。刑事案件发生后,被害人及亲属往往是案件处理情况的传播者。让被害人参与社区矫正的决定与监督,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刑罚的严厉性,从而更好地实现刑罚的目的。

(三)建立社区矫正被害人参与制度是保障司法公正的必然要求。司法公正,又称诉讼公正,分为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个方面。刑事诉讼的价值体现在这两个方面都。对被害人而言,要保证其在刑事诉讼中得到公正对待,程序上要确保其作为诉讼当事人所应享有的与其主体相符的各种程序上的权利。在对犯罪者采取剥夺人身自由的措施或刑罚的决定或裁判前,司法机关都需要对当事人进行人身危险性进行评估。在决定对犯罪人不予关押而进行社区矫正的决定过程中,同样需要进行这种评估。而被害人的意见是这种评估的重要参考。这是程序上面的需要。此外,在社区矫正的的执行过程中,刑罚执行需要严格到位,罪犯受到应有的惩罚,刑罚的执行要严格到让被害人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公正。

二、保障被害人参与社区矫正

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如何保障被害人对社区矫正的参与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保障被害人在诉讼过程中的知情权。被害人作为当事人,作为犯罪行为的直接受害者,刑事诉讼的结果与他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他有惩治犯罪行为的决心和意志,对犯罪的整个过程比较了解,对刑事诉讼的过程与结果也十分关心。但是,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被害人在侦查、、审判等环节的参与途径有限;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及司法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也往往会忽视被害人的感受,开庭审判、审判结果、执行情况等不能及时通知被害人,被害人的知情权得不到保障。如果被害人没有参与诉讼的过程,也没有被告知各个诉讼环节的进展情况,就可能会对会对社区矫正的决定产生误解,甚至会对刑事司法制度失去信任,走上极端,选择私力救济。因此,保障被害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知情权,是司法公开的基础。

(二)保障被害人在诉讼过程中的意见陈述权。刑事诉讼是一个还原案件事实真相,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还原案件事实真相,是刑事诉讼一切任务的基础。在刑事诉讼的过程中,当事人往往对案件真相、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以及犯罪人的认罪态度等最有发言权,对法律的适用有着最能结合案件事实的理解。在我国刑诉法中,公诉案件的被害人既不是公诉案件的必备成员,也不是公诉案件控诉职能的主要承担者。虽然刑事诉讼法对加强被害人权利保护作出了许多规定,明确了在诉讼过程中被害人的多种权利,但这些权利往往落到了空处,被害人在诉讼过程中更多地被单纯地当作控方证人对待,对案件的判决作出的影响有限。且因为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对立关系,被害人往往要承担来自犯罪人的巨大压力。如果不充分保障被害人在社区矫正判决过程中的意见陈述权、或者是对被害人的意见采取忽视的态度,一旦在社区矫正的过程中发生被害人再次被犯罪人伤害的事件,被害人就会将迁怒于司法机关,造成更大的社会矛盾。

(三)保障被害人在社区矫正执行中的监督权。被害人在社区矫正执行过程中的监督权来源于被害人的惩罚请求权。刑事案件发生后,被害人便获得了向国家司法机关请求惩罚犯罪的权利,监督刑罚的执行就是这个权利的延伸。我国法律规定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行使法律监督的职责。但是,由于社区矫正是一种宽松的刑罚执行方式,执行的时间、空间范围很广,监管难度很大,很容易造成这种刑罚的执行不到位,起不到应有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被害人具有对社区矫正执行过程的权利根据,又同时具备监督的积极性,因此,为其打开参与执行监督的大门。在社区矫正的执行过程中,应当建立被害人监督权利的落实机制,在被害人发现犯罪人违反禁止令或其他违法行为时,被害人有权采取通知执行机关对其进行处理、申请法律监督机关进行法律监督或者直接申请裁判机关撤销对犯罪人的社区矫正裁判等措施。

参考资料:

[1]樊凤林.刑罚通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2]康树华.社区矫正的历史现状与重大理论价值[J].法学杂志,2003(9).

[3]廖斌,何显兵.社区建设与犯罪防控[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11).

上一篇:酒店营销策略中服务营销的地位浅析 下一篇:军校图书馆文职人员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