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后浇带设置探讨

时间:2022-09-24 05:59:57

民用建筑后浇带设置探讨

【摘要】在民用建筑工程施工中,往往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混凝土无法一次浇筑成形,需要分段浇筑施工,因此后浇带的设置就凸显其作用。由于现代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规模与建筑结构形式越来越复杂,后浇带将是未来民用建筑工程使用中常常用到的,而对于后浇带具体该如何设置,其原理和技术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本文结合实践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后浇带 民用建筑 施工技术 原理

建筑行业之所以能够不断的维持生命活力,关键在于各种各样的新工艺、新技术的出现,而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的发展与需要,建筑规模与建筑结构形式越来越复杂,结构所需要的材料也逐渐越来越高强度化,涌现出一批超高层、超宽、体量巨大的大型建筑物。这些结构已经不适用于混凝土规范中所规定的施工缝的间距了。针对民用建筑越来越凸显的特征,本文就施工中的后浇带技术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的完善施工工艺研究。

1.后浇带的基本原理

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由于客观条件或是现场施工技术的限制原因,混凝土的浇筑无法一次性完成,因此后浇带就是在施工期间因结构需要进行分段浇筑施工而保留的临时性的变形缝。

1.1后浇带设置的作用

后浇带的主要作用有三个,一是收缩后浇带,主要目的是释放混凝土早期收缩而产生的变形,抵抗后浇带封闭后的收缩变形。二是温度后浇带――释放混凝土在早期凝结时产生的温度应力,抵抗后浇带封闭后的温度应力。温度问题是影响建筑工程混凝土强度的重要问题,通常由于温度的过高或是过低将会引起局部混凝土的收缩和裂缝,而后浇带的施工运用将可以有效降低温度应力,对混凝土裂缝进行防治。最后是沉降后浇带,是为了解决由于地基基础的条件的不同而可能导致的建筑沉降,或是高层建筑的主楼和裙房的差异沉降。在房屋建筑工程中沉降差问题会造成局部的应力过大,造成建筑物的开裂,但是后浇带施工技术可以使得房屋建筑整体结构刚度得到很大的提升,减少沉降差,进而降低建筑开裂的可能性。

1.2后浇带设置的原则

后浇带的基本原则是“抗放兼施,先放后抗”。例如对于超长的主体结构,混凝土的温度应力主要集中于结构中的某一段的范围内,超出范围外的温度应力的影响甚微。为了避免在特定范围内的温度应力影响下的混凝土开裂,将这一部分的施工分成两个阶段。两个部分分别施工,两个分段之间不做相互的联系,以此来独立释放出温度应力,对于其他的如收缩应力和沉降应力等也是一样的原理。

“抗放兼施,先放后抗”的原理就是释放到后浇带在没有封闭之前的温度收缩应力,等到封闭之后,整个结构共同来抵御剩余的温度应力,而此时的温度应力已经小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就可以避免裂缝的产生。

2.后浇带的设置

2.1宽度

从理论角度看,后浇带的宽度10mm就可以满足混凝土的温度和收缩需要的宽度,但是理论宽度不利于后期的后浇带的浇筑,并且后浇带自身的收缩还有可能会导致二次开裂,因此工程实践中的宽度一般取为1米左右。

2.2后浇带设置间距

后浇带的作用和后浇带的封闭时间有关联,因此需要根据柱子的抗侧刚度结合技术规范和混凝土的收缩值来确定间距。

2.3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时间及材料问题

视收缩完成情况而定,一般为(两侧混凝土)施工后42~60d。沉降后浇带宜在建筑物基本完成沉降后进行。在一些工程中,设计单位对后浇带的保留时间有特殊要求,应按设计要求进行保留;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前,用水冲洗施工缝,保持湿润24h,并排除混凝土表面积水;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前,宜在施工缝处铺一层与混凝土内砂浆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 后浇带混凝土必须采用无收缩混凝土可采用膨胀水泥配制,也可采用添加具有膨胀作用的外加剂和普通水泥配制,混凝土的强度应提高一个等级,其配合比通过试验确定,宜掺入早强减水剂,且应认真配制,精心振捣。

2.4后浇带设置位置

在工程实践中,后浇带实际上是产生了两条施工缝,因此对于后浇带部位的结构必然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对于结构来说是不利的,因此后浇带的设置应在受力较小的部位。并且后浇带的接缝属于刚性接缝,这也使得后浇带的位置应位于变形较小的部位。

对于整体结构来看,后浇带的位置应放在收缩应力较大的地方,以此来释放温度收缩的应力。实践中,后浇带一般留在跨度的三分之一左右,此处的剪应力和弯矩值较为合理,也有设置在跨中的,虽然弯矩值较大,但是剪力却很小。

3.后浇带施工技术

新旧混凝土的接缝处理。接缝的处理要按照设计文件的要求进行,接缝处理不当将导致后浇带部位发生渗漏现象和开裂问题。一般常用的新旧混凝土的接缝采用的是以下几个方法:高压水射法,利用高压水枪去除接缝面松动的混凝土块,并可以保持接触面的湿润。喷砂法,是利用喷射设备将砂子喷射在接触面形成具有一定的粗糙度的表面,提升粘结强度。人工凿毛是使用钻头等工具将新旧混凝土接缝面凿毛。酸侵蚀法,是用化学试剂处理接缝面形成一定的粗凿面的方法。

后浇带浇筑完成以后,应进行临时覆盖保护,周边设临时栏杆,避免杂物带入后浇带,防止后浇带处钢筋被踩踏而弯曲。

后浇带处的模板支撑体系应经过专门设计,以保证后浇带处的结构安全性,其模板支撑体系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模板和钢支撑,保证后浇带两侧结构构件的安全性,用于后浇带处的模板支撑系统应该独立于整个结构的模板支撑系统,该系统应保证后浇带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值后才允许拆除。

4.后浇带的施工质量控制

后浇带的施工工程量较小,因而混凝土的配比、振捣等施工质量较难控制,在浇筑之前,要清楚两侧接缝处堵头板和铁丝网,将结合面的杂物如垃圾、浮石凿毛清除,清洗湿润。对侧模进行加固,避免漏浆。补偿收缩用的混凝土的强度要相应的提升一个等级,所用材料和外加剂需要经过试验之后才可确认使用。

后浇带的钢筋应做好足够的保护措施,钢筋上部要铺上模板避免被压弯或是污染,如果不经处理就直接浇筑会导致后浇带部位结构受力不利,引发结构开裂。

后浇带的养护需要予以重视,一般要在潮湿的状态下正常养护不得少于七天,良好的养护工作可以有效的减少混凝土的塑性收缩裂纹。

施工顺序应严格按照安排进行,后浇带留置支撑顺序应随施工层自下而上逐层进行;后浇带支模浇筑也应自下而上逐层进行。当浇筑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 其支撑拆除则应自上而下逐层进行, 模板拆除也应相同。

主体后浇带也可整跨留槎, 此时应尽可能的柱网间距,并在跨间连续梁支座处增设小牛腿,避免接缝部位的应力集中过大而导致局部破坏。

5.结语

后浇带施工技术为日益复杂的建筑结构形式提供了可能性,在今后随着施工技术的越来越复杂与多样化,后浇带技术所面临的技术环境也会相应的越来越复杂,而如何对不同环境下做好后浇带施工技术的措施,合理的设计后浇带的宽度、留设位置等,是建筑施工技术人员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需要在今后的工程实践中不断的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白竣竹.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分析[J].科技资讯.2011(29)

[2]郭玉龙.后浇带施工技术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2)

上一篇:某工程深基坑集水坑局部降水施工方法 下一篇:高支模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