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抒情类文学作品阅读思路解析

时间:2022-09-24 05:37:10

托物抒情类文学作品阅读思路解析

摘 要:江西历年语文中考卷中文学类作品阅读所占分值比例较大,所考查的内容基本上都是托物抒情类的名家散文,因其在表情达意上含蓄、曲折、隐晦,学生在理解主题、把握文意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文章试图从文中作者所选的意象与情感的关系以及情感逻辑演变的角度对其内容进行解析。

关键词:托物抒情;意象;情感逻辑;思路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0-0045-01

我省中考对文学作品的考查多出自课外,偏重于当代名家经典散文,题材大多涉及文化、自然、人生、哲思等。选材视野开阔,大多抒发对生活、社会和自然的体验和感悟,展现了江西中考命题感悟人生真谛、关注传统文化的情怀。从题型上看,历年来没有多大变化,仍注重信息的理解、筛选、提取和概括,语句理解与赏析、写作手法、人物形象赏析,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及个性迁移与拓展等。在众多的阅读材料之中,托物抒情类散文显然是中学生阅读的难点。这类文章语言优美,含蓄蕴藉,多抒发个人的生活哲思。主题更如云埋半山,初中生依靠简单、贫乏的生活经验,理解这类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下面本文试图从文章阅读思路和解题方略两个角度来探究。以迟子建《炒米胡同里面看夕阳》和凸凹《故乡红叶》为例。

一、对《炒米胡同里面看夕阳》的赏析

《炒米胡同里面看夕阳》一文,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夕阳”这一意象,将全文构成一个奇妙的循环,以望见夕阳起笔:“透过明亮的玻璃窗,见无限的黄昏把远处的瓦灰色楼房和近处的几排高大的杨树,装点得那么辉煌和潇洒”“见满头披垂的乌发,竟也染上了黄昏的一片幽情,无数根发丝犹如满月朗照下的一片草地,柔和得不能再柔和,安详得不能再安详了。”写出了如血残阳的辉煌和美丽。作者进而写到残阳下的白发:“不知青春已驶到尽头,泪水忍不住地往外涌了。”再由自己的白头写到炒米胡同里如火夕阳下头发斑白的老人,描绘夕阳下老人平和安详的神态。这时,文中的“夕阳”既是天空中远山间的一抹朱红,又是胡同里、家门口慈祥安宁的老人。夕阳下的老人,夕阳下的炒米胡同在作者的眼中,渐渐地成为一种风景。作者写到“夕阳”写“炒米胡同”到底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大概是很多中学生难以解读的,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在这篇文章中,“夕阳”一直就是一个“辉煌”的意象,自“我”的玻璃窗外至炒米胡同。不同的是我面对夕阳下自己的白发,“叹息复叹息”;而与此同时,在炒米胡同深处,那坐在院子门口的白发老人,面对岁月的流逝,生命的老去,竟然显得那么平和安详,“他们一样的表情,一样的姿势,在悄然领略,享用着迷人的夕阳。”这种真切的对比,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于是作者叹出:“炒米胡同有太强太旺的生命在天地间存息。”那么对于最终的这一感叹和前面的夕阳下的老人,其中又有怎样的情感逻辑呢?夕阳――人(生命),辉煌――“我” :叹息青春的流逝,老人:安详地享用白发年华(乐观)。面对时间的流逝,生命的老去,我和老人的心态产生一个明显的对比,对比的目的明显是为了凸显主题:以平和、安详的心态面对生命、面对岁月流逝,生命就灿出了强大旺盛的生命力,如同那辉煌绝美的夕阳。

二、对《故乡红叶》的赏析

再看凸凹的《故乡红叶》,作者利用红叶这一意象,写出城乡人物的不同命运,不同人生:长在城市的红叶――香山红叶,满山红遍,令人“惊叹不迭”,而故乡红叶满山流丹溢彩时,却是农忙时节,便只能是“兀自红去”,我――一个来自农村生活在城市的市民,想去故乡探抚那被人漠视和遗忘太久的红叶时,在忙碌的故土、在埋头劳作的父亲身边,自然成了一个尴尬的清客。所以每次秋深时节想返故乡,不免多了几分迟疑和惆怅,但是,执守故土的父亲热烈的期盼让我释放了内心的不安的羞耻,“从此,每到深秋,我都毫不迟疑地回到故乡去。”尽管未能恣情如城里人去欣赏红叶,“但只要我们抬起头来,山上的红叶,便很执着地红到我们的眼眸中来。”那么,作者写故乡红叶究竟是为了传达怎样一种思想感情呢?在文章的末尾,作者较为明显地点了一下这样的主题。“红叶没有怨艾,只有默默地守望和多情的注视,如山里的人们。”相对前篇而言,这篇主题的理解更简单一些,情感逻辑较为鲜明。故乡红叶山里的人们,满山遍野如火烧被漠视和遗忘――如父亲一样生活在大山里勤劳忙碌的农民。故乡红叶尽管流丹溢彩,比香山来得有气魄,但却并没有来此赏鉴的城市清客,所以只能“兀自红去”,山里的人们忙碌勤劳,默默无闻一辈子,或许不被社会关注,这红叶与人的命运是如此相似,所以作者最后写出“红叶如山里的人们”借歌颂红叶的多情与执着,赞美山里平民人家的质朴。

三、总结

经过对以上两篇文章的分析,我们再来推敲一下采用托物抒情这一表现手法的文章在情感逻辑上共同特点:有相似性(品质)、物――人 、托物抒情(主题)。由物及人,物与人在这类文章中有它们共有的题材特征,就是二者的品质的相似。读者只有深入挖掘出两者相似的品质,才会彻悟作者曲折隐晦想要抒发的思想感情,即文章的主题。只有把握到这一层面,可以说文章的人文性、文学性,才算是有真切的体会,才可以叫作读懂了。

参考文献:

[1]席扬.文学经典的“生成”语境与“指认”困境[J].学术界,2009(04).

[2]霍雅娟.论信息时代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7(26).

[3]唐新.现代文阅读技巧指要[J].语文学刊,2009(17).

上一篇:帮助学困生提高写作能力的研究 下一篇:中职数学解题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