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及其发展趋势

时间:2022-09-24 05:35:09

浅论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及其发展趋势

摘 要: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已显得日益严峻,生态环境监测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文章阐述了生态环境监测的相关理念、分析了生态环境监测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一些提高我国生态环境监测水平的策略以供广大同仁参考。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7 文献标识码:A

1 关于生态环境监测的概述

1.1 什么是生态环境监测

近年来,在环境监测理论和实践深入发展的基础上兴起了生态环境监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所谓生态环境监测,就是运用环境监测和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生态系统的条件、生态系统条件的变化、生态系统在环境压力下所产生的反应及这种反应的发展趋势进行监测,以获得各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时间和空间上所显示格局的认识和数据。

1.2 生态环境监测的划分类型

划分生态环境监测类型的方法有很多种,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有不同的生态环境监测类型。普通的划分方法是以生态环境监测对象的价值为尺度,按照不同的生态系统圈进行划分,形成农村、城市、草原、森林、荒漠等生态环境监测类型。虽然这是一种大家普遍接受的方法,但是这样的划分类型不能囊括生态环境监测类型的全部,存在着相当的局限性。目前最科学的生态环境监测类型的划分方法,是把生态环境监测的空间尺度及检测对象作为划分生态环境监测的出发点,根据这种划分方法,生态环境监测被划分为宏观生态环境监测和微观生态环境监测两大类。

宏观生态环境监测是指运用遥感技术、生态制图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区域生态调查及生态统计等手段,在相关专业数据和原有自然本底图的基础上,在区域生态范围内对生态系统的条件、生态系统条件的变化、生态系统在环境压力下所产生的反应及这种反应的发展趋势进行监测。

微观生态环境监测是指运用化学、物理、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把数量众多的生态环境监测站作为工作的基础条件,对某一生态系统或者景观生态区的各个构成部分进行监测,收集相关属性信息。干扰性生态、污染性的生态环境监测均为组成微观生态环境监测的主要部分。微观生态环境监测是宏观生态环境监测的基础,宏观生态环境监测是微观生态环境监测的主导,两者之间的关系式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监测网。

1.3 生态环境监测的任务和特点

生态环境监测的任务主要有:动态监测生态系统现状和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重要生态问题;监测已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在人类的治理过程中生态平衡的恢复过程;收集监测数据,对各种生态问题的变化规律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为诸多重要的国际生态研究及监测计划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持。

2 关于生态环境监测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分析

2.1 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所取得的成就

中国科学院在我国近年来提出的“地球动态观测信息网络”、“我国代表类型区生态状态和变迁规律的大尺度时空观测研究以及发展趋势预测”、“中国资源生态环境预警研究”等方案及计划的基础上提出的“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站网”研究计划(CERN)已经实施,建立了53个生态定位站,组织进行了数量颇多的生态研究工作,世界各国对其所取的成果予以了相当的关注,生态环境监测的应用前景已相当可观;生态环境监测指标和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得到重大发展。

2.2 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不足之处

与环境污染监测相比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是显得比较落后的,仅处于理论研究阶段,急需进入实施阶段,仅在小范围内实施生态环境监测,偏重对生态过程的研究;没有统一的指标体系和操作方法,没有充分发挥现代化技术及手段的作用。

3 关于提高生态环境监测水平的策略分析

3.1 确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

目前的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不仅没有统一制定而且还存在诸多缺陷,如:尚未把微观和宏观生态环境监测有机结合、监测方法不规范、操作性不强等。因此,制定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制定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要从一致性指标、诊断性指标、预警性指标这三种基本指标类型出发,体现代表性、敏感性、综合性、可行性、简易化、灵活性、经济性、阶段性、协调性等原则。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制定后还需实践中经过考查与检验,才能在大范围内推广和运用。

3.2 探索先进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以方法

在遵循尽量采用国家标准方法这一原则下,充分考虑生态问题的提出、生态环境监测台站选址、监测内容、生态系统要素及监测指标确定、现有方法和设备、监测的场地频度及周期描述、数据整理等方面的问题,从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制定技术路线、确立最佳方案,探索先进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方法。

3.3 在交流与推广中发展生态环境监测技术

为了使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业务素养及业务知识面能得到持续不断的提高及拓展,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生态环境监测单位和相关人员进行技术讲座培训,组织学术交流。还可以组织举行先进经验交流会,组织行业内部经验交流;为了使系统的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得到逐步的推广和实践,可以考虑在基层监测站和专业监测站推广已在实践中发展成熟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和经过验收证明是质量合格、适用度好的仪器;为了在基层落实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要从当地的现实情况出发,在优先监测重点问题的基础上要强化动态研究,不断积累资料,有步骤地拓宽监测项目和监测范围。

4 生态环境监测发展展望

生态环境监测是一项对环境监测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进而提出污染治理方案是环境监测的最终结果。通过提出生态环境规划、生态设计方案等方式为更深层次的生态环境管理服务及决策部门服务,实现生态环境监测所追求的建立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的最终目标。时至今日,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已显得日益严峻,监测生态环境质量已不能单纯依靠理化、生物等指标,生态环境监测必将得到广大环境监测工作者的重视与掌握。

结语

总之,探讨生态环境监测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意义。作为生态环境监测人员,应紧密结合本工作的特点,分析存在的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促进我国环保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天华,刘晓茹,傅桦.浅评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现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2]南浩林,景宏伟,丁宁,等.生态环境监测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2006(4).

上一篇:绿化树木冬季防寒技术的探讨 下一篇:浅谈现代购物中心的室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