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刺激反馈及针刺治疗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09-24 05:26:26

生物刺激反馈及针刺治疗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观察

【摘 要】目的:研究生物刺激反馈及针刺治疗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90例中风后弛缓期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康复手法治疗的同时治疗组通过生物刺激反馈刺激肩部冈上肌和三角肌及针刺患侧肩部的肩穴、肩穴、肩前穴及阿是穴。结果:治疗组患侧肩关节半脱位明显好转,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生物刺激反馈;针刺;肩关节半脱位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389-01

肩关节半脱位在中风患者中及其常见,其发病率国外报道为25~70[1],不仅影响了患者的上肢功能的恢复,而且与偏瘫患者的肩痛有关,防碍了患者的康复进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来源于我院康复中心2009年1月-2012年5月间住院的中风患者弛缓期90例,均经临床、头颅CT和MRI确诊,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见于表1:

1.2 肩关节半脱位的诊断标准

检查者在肩峰下可触及凹陷,有明显的半脱位体征,肩关节正位片显示肩峰与肱骨头间隙超过14mm,或两侧间隙之差10mm。

1.3 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

当患者在清醒并无进行性卒中表现时,被动活动肩关节、良肢位摆放、Bobath技术等康复手法。

1.3.2治疗组 以上康复手法的同时,治疗组给予生物刺激反馈及针刺治疗,具体如下:

生物刺激反馈

先用酒精或清水清洁皮肤,待干燥后粘贴电极,将电极片置于冈上肌及前、中、后三角肌,以诱发肩关节的前屈、外展、后伸,采用手动或自动模式,刺激波形为方波,刺激频率35~50Hz,波宽200?s,刺激时间10s,间歇时间15~20s,每周5次,每次20分钟。

针刺治疗

:患者采取仰卧位或坐位

取穴:选取肩穴、肩穴、肩前穴及局部阿是穴

定位:肩穴,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的凹陷处

肩穴,在肩部,肩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肩前穴,在肩部,正坐垂臂,当腋前皱襞顶端与肩穴连线中点

手法:针刺补法,肩前穴要把握好针刺角度和方向,忌向内斜刺、深刺,其他穴常规针刺[2]。

1.3.3 疗效评定

患者坐位观察肩峰下有无凹陷,检查者用手轻按凹陷部位,以?、?、1及2横指的方法记录。

X线片[3]采用双肩关节同时X线头照[4],测量肩峰与肱骨头间的间隙,按间距分为0-10mm,11-14mm,15-20mm,21mm4组,两侧进行比较。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肩峰触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X线片检查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2-3,

无论从触诊及X线片中都显示肩峰与肱骨间距小于14mm,治疗组39例,对照组27例,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通过上述可见生物刺激反馈及针刺治疗肩关节半脱位有明显的疗效。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该病为中风(中经络)是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之邪乘虚侵袭人体,阻碍气机,日久成痰成癖,且脾虚生痰,加之肝风内动,风痰癖痹阻经络,致气血逆乱,机体失养而为瘫痪,筋脉纵缓致肩半脱位。《内经》云:治痿独取阳明。阳明经多气多血之经,主润宗筋主束骨,故针刺阳明经肩髑、臂膈、曲池,可使气血畅通,筋脉得养。“督脉为阳脉之海,”督脉通诸阳振,以上带下,行气通阳,使机体恢复,故取百会。颈夹脊位督脉两旁,针刺可疏通督脉,振奋阳气,故取颈夹脊。肩?、臂?、肩?、曲垣、肩贞为三角肌、冈上肌位置,针刺诸穴可刺激三角肌、冈上肌,使肌肉力量增强,而三角肌、冈上肌为稳定肩关节的二块主要肌肉。

康复医学认为肩关节半脱位的原因为中风后肩胛带下沉,肩胛骨下缘内收后缩,使肩关节盂离升正常位置,冈上肌、三角肌的后部纤维萎缩无力,肩关节囊松弛,胸大肌痉挛。康复训练能刺激肩周肌肉的活动和张力,使肌力提高,稳定肩关节;能维持肩关节活动范围;矫正肩脚骨位置,使关节盂位置恢复正常,恢复肩关节锁定机制;缓解胸大肌痉挛,防肱骨头向前脱位,最终缓解疼痛,使肩关节半脱位复位。

肩关节半脱位是中风后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原因有①以冈上肌为主的肩关节周围肌肉的机能下降;②肩关节囊本身的松弛,破坏及长期牵拉延长;③肩胛骨周围肌肉的瘫痪、痉挛及脊柱直立的影响所致的肩胛下旋;④冈上肌、岗下肌和三角肌后部都有明显的萎缩[5]。生物刺激反馈通过对无主动运动肌肉的刺激引起微弱的肌肉信号,或将有意识的肌肉收缩引发的肌电信号转化为放大的反馈电流,再刺激肌肉,使瘫痪肢体运动幅度加大,这种较大幅度的肌肉收缩和关节运动,向中枢神经系统提供了大量的、本体的、运动的皮质感觉输入信号,使大脑中枢逐渐恢复对瘫痪肌肉的控制。而针刺治疗可以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6],从而兴奋瘫痪肌群,促进神经恢复,再生。两者相辅相成提高了肩关节周围肌肉的肌力的提升,改善了肩周围肌肉力量的对比,使瘫痪肌肉得到明显改善,从而增强了肩关节的稳定性,使肩关节半脱位明显好转,提高了肩关节的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 于兑生.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83.

[2] 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3] 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149.

[4] 于兑生.康复医学评价手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181-185.

[5] 王茂斌.脑卒中的康复医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57-358.

[6] 徐开径.针刺为主促进腔隙性脑梗赛康复117例观察[J].中国针灸,1997,(8):499-500.

上一篇:老年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患者的外科治疗分析 下一篇:脂肪肝患者生化指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