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的政府办公方式

时间:2022-09-24 05:17:46

在到美国之前,我曾去美国驻华大使馆办理签证手续。这个过程除了预约,还需要在使馆前排队。

对于排队,作为中国人的我并不陌生。不过有一个细节却很引人注意,在正式进入面签队伍排队之前,我还需排两组队伍。第一组队列的工作人员负责检查人们是否携带了必要的材料和文件:签证费收据、护照、各类型签证文件等;第二组则负责输入指纹。

这种安排,我当时没有仔细琢磨,但到了华盛顿特区,与政府部门打交道之后,才算渐渐清楚其中用意。

到美国后,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申请作为身份证明使用的社会安全卡。

来到社会安全局办公室,安保人员示意我在初检拿号窗口前的通道等待。这个初检窗口的办理内容,有点类似于在美国驻华使馆面签时,前面那两次排队中工作人员所做的事情。

当前面的人离开窗口,我正要踏步向前时,窗口后的工作人员向我说了句:“Hold on(等一下)”,随后转向排在我后面的那位带小孩的妇女,让她们优先办理。

在美国的许多公共场合,因有政府主导和社会支持,弱势群体往往有优先权。比如说坐公交时,如果有残障人士,或者行动不便的老人,公交司机总是会喊一句“Hold on!”让这些人士先上或者先下,体现某种人道主义。排在我后面的妇女和小孩先于我办理业务,在我看来也是理所当然的。

轮到我时,我将材料递给工作人员。对方问我要办什么业务,仔细看了看这些准备好的材料,给我拿了一个机打号码,连同那些材料,递回给我,让我去大厅等候区里坐着等待叫号。

这次申办社会安全卡,因为带的资料比较齐全,而且符合要求,因此一切顺利。不过,在申办驾照时,我却因资料不全,才真正对美国人在初检窗口拿号的这一程序有所了解。

申办驾照过程中,在初检窗口,工作人员指出了我所带材料的两个问题:驾照需要在中国驻美使馆翻译成英文,而且他们只认这个机构提供的翻译件;租住的公寓合同需要是正式合同,且得到公寓管理者或房屋出租者的签名。

由于材料不合规范,我只好早早打道回府。到家之后,我突然意识到,初检窗口的设置节省了许多时间。如果是像在中国的办事大厅那样,自己在机器上拿号,在大厅里等上半天,临到窗口时,工作人员才告知所带材料不全,或者不符合要求,该有多么沮丧。

经过这两次经历,我还发现,美国政府部门间、政府与社会组织乃至个人间的关系,是“普遍联系,友好协作”。

我之所以知道社会安全卡的申请程序和所需相关材料,是因为在乔治城大学国际交流中心报到时,我领到了一张该大学自制的“Obtaining a Social Security Number”(获取社会安全号)的宣传页,上面非常详细地介绍了怎么做能够成功申领社会安全卡。此外,我最近还在邮箱中收到一封来自该中心的邮件,询问还有哪些信息希望通过该中心来获得。

办理驾照时,我去的是从网上搜索到的距离住处最近的一个机动车管理部门。到了那里,我才知道这个地方并不办理驾照。不过,工作人员并未让我空手而归,而是拿出一张打印好的纸递给我。我接过一看,纸上不仅用一幅地图列出了距离此处最近的驾照办理机构地点,还告诉我怎么坐地铁或公交顺利到达现场,以及该部门的办公时间等。

而在来美一个月后,经过申请,中国驻美大使馆教育处给我新开的美国银行账户上打入了一个季度的生活费。之后不久,我就收到了来自美国银行的信,要求我提供资料证明,这笔费用不是因工作所得,否则的话,可能会被征税。

就我在华盛顿特区的体验看来,美国政府机构的办公已不单单是政府在行动,而是已经渗透进了政府部门间、政府与社会组织甚至包括公司,乃至个人间,一环扣一环地衔接成的巨大网络,大家一块在行动。在这个网络中,政府承认和尊重企业、社会组织乃至个人的主体性地位、相关权利及自由,而后者也承接着部分政府功能,良好地行动着,做最诚实的自己,力图建构良好的信誉和声誉。

(摘自《看天下》)

上一篇:“垂帘听政”接班人难成长 下一篇:路遥:用心写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