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风险管理之对策概论

时间:2022-09-24 04:38:44

建设工程风险管理之对策概论

摘要:近年来建设工程中的风险管理是业主和承包商收益和损失的焦点,如何进行风险管理,特别是筹划和运用风险对策是做好风险决策的关键所在。本文正是从介绍风险对策入手,分析各种对策之间的优缺点、阐明各种对策的适用性,为风险决策者提供一个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自留、风险转移

中图分类号: X82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风险一般含义有两种:风险与出现损失有关的不确定性;风险在给定情况下和特定时间内(前提条件),可能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差异(比较偏差得出损失还是收益)。对于建设工程风险的认识,我们要明确两个基本点:(1)建设工程风险较大。建设工程风险因素和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均较大,往往造成严重的损失后果。(2)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均有风险,对于同一风险事件,不同的参与方的后果有时迥然不同。损失机会的含义与风险不同,损失机会是指损失出现的概率。

概率分为客观概率和主观概率,客观概率是某事件在长期内发生的概率,主观概率是个人对某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估计。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对策、实施决策、检查等五方面内容。风险对策大致可分为四类:风险回避和损失控制、风险自留、风险转移(后三种即不回避)。我们重点介绍一下工程如何进行风险对策,即风险控制,为我们作出风险决策提供可信依据和科学的服务。

(一)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以一定的方式中断风险源,使其不发生或不再发展,从而避免可能产生的潜在损失。如某工程新建生产车间,原设计为轻钢结构方按,但为了回避生产工艺中带来的腐蚀和火灾等风险考虑改为排架混凝土方案;但混凝土施工工期较原方案长,增加了市场降温带来的新风险,而且新风险的损失值也相当可观。这说明风险回避在应用同时避免不了它自身的消极性:回避一种风险可能产生另一种新的风险;回避风险的同时失去了从风险中获益的可能性;回避风险可能效果不佳或根本不可能实现。当然,风险回避也有其自身的适用性。如某施工企业承包商到外地承揽工程项目,该项目的合同价值虽然很高,但合同中的某些条款(如预付款、工程进度款等支付条件、竣工的奖惩办法)存在较大风险,再加上对工程所属地的建筑市场也不是很了解,该企业管理层决定放弃该项目的投标,决定过些时日再抢占该地区的建筑市场。这时回避风险的做法就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风险决策。

(二)损失控制

损失控制又可分为预防损失和减少损失两个方面。预防损失措施的主要作用在于降低或消除损失发生的概率,而减少损失措施的作用在于降低损失的严重性或遏制损失的进一步发展,使损失最小化。当然,在实际运作中,损失控制方案都应当是预防措施和减少损失措施的有机结合。如损失控制一般是通过建立风险清单来实现的(事前),而应急预案是用来减少损失的(事中、事后)。

损失控制计划系统由预防计划(或称安全计划)、灾难计划和应急计划三部分组成。安全计划,目的在于有针对性地预防损失的发生,其主要作用是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损失的严重性。预防计划的内容最广泛,具体措施最多,包括组织措施、管理措施、合同措施和技术措施。灾难计划,它是一组事先编制好的、目的明确的工作程序和具体措施,为现场人员提供明确的行动指南,使其在各种严重、恶性的紧急事件发生后,可以做到从容不迫、及时、妥善地处理,从而减少人员伤亡以及财产和经济损失。应急计划,是指风险损失基本确定后的处理计划,目的是使因严重风险事件而中断的工程事实过程尽快全面恢复,并减少进一步的损失,使其影响程度减至最小。

(三)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是企业内部财务的角度应对风险。它不改变建设工程风险的客观性质,即不改变工程风险的发生概率,也不改变工程风险潜在损失的严重性。其类型包括非计划性风险自留和计划性风险自留。

导致非计划性风险自留的主要原因有:缺乏风险意识;风险识别失误、风险评价失误、风险决策延误和风险决策实施的延误等。相比较非计划性风险自留,计划性风险自留是主动的、有意识的、有计划的选择。风险自留决不可能单独运用,而应与其他风险对策结合使用。在实行风险自留时,应保证重大和较大的建设工程风险已经进行了的工程保险或已经实施了损失控制计划。计划性风险自留的计划性主要体现在风险自留水平和损失支付方式两个方面。所谓风险自留水平,是指选择哪些风险事件作为风险自留的对象,一般应选择风险量小或较小的风险事件作为风险自留的对象。

计划性风险自留应预先指定损失支付计划,常见的损失支付方式有以下几种:从现金净收入中支出;建立非基金储备;自我保险;母公司保险。

风险自留作为风险对策的特殊形式,其适用条件是:(1)别无选择;(2)期望损失不严重;(3)损失可准确预测;(4)企业有短期内承受最大潜在损失的能力;(5)投资机会良好(或表现为机会成本大);(6)内部服务优良。

(四)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分为非保险转移和保险转移两种形式。风险分担的原则是:任何一种风险都应由最适宜承担该风险或最有能力进行损失控制的一方承担。符合上述原则的风险转移是合理的,可以取得双赢或多赢的结果。

非保险转移又称为合同转移。建设工程风险最常见的非保险转移有以下三种情况:(1)业主将合同责任和风险转移给对方当事人。如“一口价”施工合同中,业主将建筑材料涨价的风险转移给承包方。(2)承包商进行合同转让或工程分包。(3)第三方担保。担保方所承担的风险仅限于合同责任,即由于委托方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以及违约所产生的责任。

非保险转移的优点是:可以转移某些不可保的潜在损失;被转移者往往能较好地进行损失控制。其不足之处是非保险转移可能因为双方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发生分歧而导致转移失败,或因被转移者无力承担实际发生的重大损失而导致仍然由转移者承担损失。

保险转移是指建设工程业主或承包商作为投保人将本应由自己承担的工程风险(包括第三方责任险)转移给保险公司。在进行保险的情况下,建设工程在发生重大损失后可以从保险公司及时得到赔偿,使工程实施能不中断地、稳定地进行,还可以使决策者和风险管理人员对建设工程风险的担忧减少,而且保险公司可向业主和承包商提供较为全面的风险管理服务。

保险转移的缺点也是决策者在选择风险对策时加以注意的:(1)机会成本增加;(2)保险谈判常常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3)投保人可能产生心理麻痹而疏于损失控制计划。

参考文献:

《建设工程监理概论》中国建设监理协会 知识产权出版社 北京 2003年1月

《建筑监理工程师手册》: 方惠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4年6

《工程监理指导手册》编委会 工程技术出版社 2006年9月

上一篇:浅谈现代室内设计的基本元素 下一篇:简述计轴设备的原理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