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养保姆20年,“中国最美家庭”反哺“柳州桃姐”

时间:2022-09-24 03:04:14

扶养保姆20年,“中国最美家庭”反哺“柳州桃姐”

在电影《桃姐》中,导演许鞍华讲述了保姆桃姐在雇主家工作60年,中风后被少年反哺的故事。在广西柳州,现实版“桃姐”的故事正在上演:一位没有儿女的老人,在老伴去世无依无靠之际,被她曾经抚养的孩子接回家,当作亲生母亲一样扶养照顾了近20年。

2014年5月,这个特别的家庭被评为“中国最美家庭”……

那天起,我们决定当她是母亲

时间倒退到45年前。

因为母亲遭遇车祸,9个月大的被带到保姆董少兰家,由董少兰帮忙抚养,李家每月支付些许费用。后来母亲病愈,但身体依然比较虚弱,继续被托付给董少兰抚养。这一托付就是十多年,直到读初中。

十几年朝夕相处,和董少兰结下了深厚的母子深情,逢年过节,都会去董家坐一坐聊一聊,看看“董伯母”。18岁时有了恋人何金梅,他第一时间将何金梅带到董少兰面前。面对何金梅探询的眼神,很自然地解答:“董伯母是我家远房亲戚,不过她照顾过我很多年,我当她是亲妈。”

眼见“董伯母”无儿无女,贤惠善良的何金梅也自然将董少兰当成了至亲之人。两年后二人喜结连理,夫妻俩携手出现在董少兰家嘘寒问暖的情形更多了。

这样平静祥和的日子在1994年陡然巨变,董少兰的老伴溘然离世。此时的董少兰已65岁,没有收入,没有子女,往后的日子该怎么过?看着黯然神伤的董少兰,非常不放心,他操持完丧礼上的各种琐事,便将董少兰接到家里。

在那个寒冷的夜晚,饱受丧偶之痛的董少兰第一次向何金梅敞开了心扉。老人首次讲起了自己的身世:抗战时从广东顺德逃难到柳州、和丈夫结婚后一直没有生育儿女、靠帮人带孩子艰难度日……末了,董少兰感叹地说了句:“阿忠就是我带大的孩子。”

直到这时,何金梅才知道老人只是当年的保姆,惊讶之余又对丈夫多了一份敬重,几乎没做任何犹豫,她便郑重向老人承诺:“以后你就跟着我们吧,我就叫你 ‘妈’。只要有我们一口饭,就有你一口。如果没有房子,我们全家就是住大桥底下也不离不弃。”

日子再辛苦也能营造出温馨幸福

董少兰养老的难题似乎解决了,但一石激起千层浪,夫妻俩认董少兰为 “妈”的事传到父母耳中,李家二老瞪大了眼睛。李母指着的鼻子又哭又闹:“你这是不要我们了吗?还喊她‘妈’,那我是什么?传出去,让我怎么见人!”一向宽厚的李父也一字一句地说:“你们孝顺、有爱心,我们不反对,不过凡事要量力而行,你们自己的日子也过得捉襟见肘啊!”

事实确实如此。此时夫妻都没有固定的工作,儿子才5岁,一家三口住的也是不足30平方米的廉租房。董少兰的到来别说使生活负担加剧,就是住,也是个大问题。

眼前困难重重,但硬是挺直了脖子。他不断地对父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是添一双筷子的事儿,再难,咬咬牙也就过去了。我们敬她、孝顺她,一是多年的情分,二也是你们多年的教诲。再说,我们连一个‘外人’都能孝敬,又怎么可能弃你们于不顾呢?”

好说歹说,又是言语发誓又是实际行动,最终,李家父母无奈接受了现实。以最快的速度解决着一个个问题:为了安排老人住下,在屋外搭了简易的灶台煮饭,腾出厨房为自己放了一张小床,让董少兰和何金梅带着孩子住卧室。为了维系生活,将地摊交由妻子一人打理,自己跑去开出租……

四口之家的日子过得相当紧巴,尽管如此,夫妻还是想尽办法让董少兰过得舒心一些。董少兰爱看戏,每次出门前,都会预先帮她把电视调到戏曲频道。董少兰有风湿性关节炎,经常犯关节痛,何金梅半夜爬起来帮她擦药。

但两代人在一个屋檐下生活,难免会有些矛盾。董少兰非常勤劳,手脚闲不住,总要把家里的东西一遍遍收拾,可收起来的东西又忘记放在哪里。何金梅也不敢说,怕董少兰心里有想法,便只能由着她,等董少兰睡觉之后,再起身悄悄重做一遍。

董少兰还重男轻女,“仔仔”在董少兰心中占据绝对位置,“儿媳”何金梅则显然处于时时被“打压”的境地。最初几年经济堪忧,有时何金梅难得买件新衣服,拿出来给董少兰看,心疼“仔仔”挣钱辛苦的董少兰脱口批评:“别的女人都很会买衣服,所以不用常常买,你看你,买衣服都不会,总是乱花钱。”每每此时,何金梅只能默不做声地苦笑一下,然后回身做自己的事。

不过这些都只是“小事”,“最大的问题”是,何金梅夫妻不得不想尽办法平衡好5位老人之间的关系。何金梅的父母还好,但问题搁到父母那,麻烦则明显多了。

为了平衡“三老”的关系,夫妻俩不得不时时动点小心思。租房子,尽量租得离李家二老近些;逢年过节,抢先一步把二老接过来一起吃饭;周末节假日,买了菜就直接提上门……

“他们有退休金,相互也有依靠,她(董少兰)是一个人,更需要我们。相比父母,我们的确照顾她更多一些。”对于父母偶尔的抱怨、老人间偶尔的小摩擦,夫妻理解之余,更多的是幸福地一笑置之。

承诺了就是一辈子

为了能让董少兰过上舒坦日子,夫妻竭尽全力地打拼,没日没夜地开出租车。7年后,夫妻俩终于攒到一笔钱,在雅儒路买下了一套60平方米的两室一厅,夫妻俩住小间,把带阳台的大间留给董少兰住。之后,两人又贷款买了辆钩机,拼命工作还贷款。

2007年4月,38岁的生了小儿子。小生命的到来给这个特别的家庭增添了无数欢乐,也带来了无形的经济压力。为了一家老小,夫妻俩更加卖命地挣钱,而董少兰心里,却慢慢有点波动。她担心自己拖累“儿子和媳妇”,便开始悄悄打听养老院的情况,后来还真看中了柳州青云路的一家养老院。

得知董少兰想去养老院生活,何金梅苦口婆心地劝导:“妈,您看我们俩每天忙着奔生活,您要不在,家里连个打理的人都没有,我们两口子怕是难得吃上一顿热饭热菜哦。”这句话击中了董少兰的软肋,最终,老人打消了搬去养老院的念头。

一场风波就这样平息,但夫妻还是深深体会到董少兰那颗敏感的心:老人没有安全感,心底里还是害怕会被“遗弃”。为了让老人安心,何金梅想到将老人的户口迁到自己家,圆老人一个心愿。

然而双方没有血缘关系,将户口迁到一起谈何容易。何金梅一次又一次碰壁,直到2013年底,在热心人的帮助下,才把董少兰的户口落到了家。19年苦熬终成一家人,捧着户口本,董少兰笑得合不拢嘴。

为了让董少兰的晚年更加幸福,夫妻又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换房。

2013年大儿子大学毕业回柳州工作,便一直跟董少兰共用一个房间。为了不影响董奶奶,儿子在阳台支起了一张单人床。但这样挤住的日子也没能长久,房子被划入拆迁范围,李家必须想办法另谋他处。老人老了,孩子也大了,再买小房子显然不合适,最终夫妻俩下定决心:换套210平方米的大电梯房。

这个决定马上掀起了风波。先是家里人争议较大:这套210平方米的房子售价120多万,拆迁款全部填进去还缺一半,父母虽然有退休工资,但仅够养活自己;夫妻俩呢,这些年也没有节余,怎么填空?商量来讨论去,最后,何金梅将求助的目光看向了自己的父母。何家父母因为拆迁,有一笔补偿款,如果加上这笔,其余的再去贷款,问题就简单了。

家里的异议好协商,外面的质疑则难沟通。当李家要买大房子的消息传出后,质疑声一片,焦点悉数落在了一处:夫妻哪来的钱买大房子?肯定是董少兰的,他们表面孝顺装好人,实则利用董少兰老人沽名钓誉,他们就是为了钱才照顾老人的……对于这些非议,夫妻很淡定,这些年没少被人指点评论,过自己的日子就好。倒是董少兰有些气结,哆哆嗦嗦地跟人起过好几次冲突。

2014年初,一家人开开心心地住进了新房。在新房里,董少兰老人不再和孙子们挤在一起,她有了属于自己的房间,房间内空调、衣柜、席梦思应有尽有。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轻描淡写地讲述自己的故事:“照顾老人是很平常很自然的事,真没什么值得说的。作为子女,这是本分。”

也是,照顾父母是子女应尽的本分,在夫妻心里,董少兰一直就是“母亲”。正因如此,才有网友在他们的故事后面留言:“让时光荒疏,对亲情漠然,即使获得再大的成功,也是一种缺憾的人生。柳州正能量!请转发!有时间多回家看看!”

(感谢广西省柳州市妇联协助采访)

上一篇:生活中的仪式 下一篇:园林植物死亡原因分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