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台词插上想象的翅膀――论台词处理中想象力的重要性

时间:2022-09-24 01:45:51

给台词插上想象的翅膀――论台词处理中想象力的重要性

摘 要:台词是戏剧表演中用来交代情节、揭示思想、展现冲突、刻画人物、感染观众的重要手段。本文将针对演员在诠释台词中所需要动用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即想象力,以散文《青衣》为例,以点引面的阐述舞台语言的基本技巧。

关键词:台词;想象力;基本技巧

中图分类号:J8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039-02

戏剧台词是构成剧本的基石,是剧本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由于戏剧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之间有很大的区别,这就决定了台词要依靠人物自身的语言与动作来表达一切,演员必须通过台词来展现剧本中人物的外部特征、人物的冲突、剧情的发生、发展和高潮。而生活中,我们也一直主动地将戏剧中的语言技巧运用于诸多环节,这充分说明了台词对于我们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台词毕竟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所以在讲出台词的时候就要运用到舞台语言的基本技巧,而此时,想象力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台词的特点

要掌握台词技巧,就需要先了解台词的特点,台词是经过加工的艺术语言,需要艺术创作者的二度创作。

(一)台词语言的性格化。舞台上的台词并不是生活中我们自己说的话,而是剧中人物根据自身性格可能说出的话,这就要求演员讲出的台词必须符合人物性格,必须进入规定情境,把自己想象成是剧中人物,掌握人物的语言特征。

(二)台词语言的动作性。戏剧是行动的艺术,所以台词必须有动作性,每个角色的台词都应当产生于人物的性格冲突中,台词的动作性更能揭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直接述说和“潜台词”都是展示人物内心最好的表现手法,有时候还需要演员通过想象力将其放大或夸张,甚至需要借助肢体动作或表情等来完成。

(三)诗化和口语化的结合。台词诗化并不是说要采用诗体,而是要让诗意渗透在台词中,使感情充沛,富于感染力。这种感染力能让观众在短时间内接受角色,但过分的诗化又不利于观众对剧情的理解。因此,台词还要口语化,直白浅显,通俗易懂,当然,无论是台词的诗化还是口语化,都要注意这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是演员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台词进行的再创造。

二、《青衣》中的想象力

散文稿《青衣》篇幅很小,但当中需要运用台词表现技巧的许多手段。

(一)重音的表达。朗诵时无论语速快慢,都要表达准确和清楚,在这个过程中,要把自己融入到想象的空间,仿佛自己就看到了筱艳秋的形象,在讲述时也就带入了情感。该平铺直叙的时候就要语气平缓,该高调表现的时候就要高亢激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注意到重音的使用。

例如,“二十年前,京剧《奔月》的演出,让人们认识了一个真正的嫦娥,可造化弄人,此后她沉寂了二十年,在远离舞台的戏校里教书”,这一段中,“二十年”出现了两次,第一次重读,第二次重音就转到了“沉寂”上。但这些规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要根据台词酌情考虑,不能完全照搬。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重音并不一定是重读,有时候轻读也能起到震慑人的作用,例如,“把命都给了嫦娥的筱燕秋一口气演了四场,她不让给春来,谁劝都没用,可第五场,她来晚了。”这句话前面一直都语调高扬,情绪激动,连续不断,在“可第五场,她来晚了”做了轻读处理。在这里,并不会因为轻读而忽视了这句话,这句话是筱艳秋做出自己最后告别演出前的原因,反而更能引起听众的注意。

(二)情感色彩的变化。台词本身是具有情感色彩的,艺术创造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必须在处理时融入情感,将自己化身角色,此时的台词语言会随着角色的情感色彩而变化。例如“我才是嫦娥,只有我才是嫦娥”这一句,虽然筱艳秋没有喊出声,可这就是她要说的话,在处理这段时,我们就要把那种悲伤、焦急、甚至愤怒的情绪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在《青衣》中,我们还要注意,朗诵者一直在完成着自身角色的不停转换,这体现在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和贯穿在参与了整个故事的角色之间。我们是整个事件的旁观者,我们见证了筱艳秋第五场的迟到和最后轰轰烈烈的告别演出,甚至是她既悲伤又圆满的一生。我们随着她的经历开心、悲伤、失望、释怀,我们给她的人生做出价值评断,所以我们是不失冷静却又融入其中的,而筱艳秋这个事件的主角,她做为自己,一直在做着自己性格特征而主导的一切事情,她的开心、悲伤、失望、释怀又是与我们所体味的不同的情感,所以她的更强烈、更炙热。这就需要朗读者在完成这两种角色转换时运用不同的感调和情感。例如,“大幕拉开,锣鼓响起来了,筱艳秋目送着春来走向了上场门,筱艳秋知道,她的嫦娥在她四十岁的那个雪夜,真的死了。观众承认了春来,掌声和喝彩声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一段中,前面是筱艳秋最真实的感受,而后面“观众承认了春来,掌声和喝彩声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一句就是简单的旁观者的叙述。这两种角色在转换,情感色调也在转换,所以前面,我们要融入筱燕秋的激动和悲伤,而后面我们却要换一种语气平淡而欣慰,因为此时我们是接受了春来的观众,这就是在角色转换时要注意的运用想象力化身角色的转换过程。

(三)台词是动起来的艺术。前面我们也提到,台词是具有动作性的,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台词自身是动作的;另一方面,台词是引发其他角色动作的,当然,这些也是要以想象为前提的。

台词本身是动的,这首先表现在台词的节奏上,任何台词都是有节奏的,有语调快慢、有音调高低。台词的节奏是以情感为基础的,例如“这个世上没有嫦娥,化妆师给谁上装,谁就是嫦娥。大幕拉开,锣鼓响起来了,筱艳秋目送着春来走向了上场门”,这两句台词的节奏就是前面紧锣密鼓,连续不断,后面慢声细语,低声倾诉,在运用想象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分析出这时候筱艳秋的感官世界,前面是激动、不愿承认,后面是消极、无可奈何。其次,许多台词本身也是带有动作性的,甚至完全可以配合想象力来发挥演员自身的动作。例如,“筱艳秋无声地坐在化妆台前,她望着自己,眼光像秋夜的月光,汪汪的散了一地,她一点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她拿起青衣给自己披上,取过肉色底彩,挤在左手的掌心,均匀地一点一点往手上抹,往脖子上抹,往脸上抹……,她请化妆师给她调眉,包头,上齐眉穗,戴头套,她镇定自若地,出奇的安静。”这就是一段动作包含在台词语言中的段落,在这段中,我们很容易想象筱艳秋当时的形体状态,她一步一步接下来做什么,在朗读这段台词时,我们随着台词说着每一句话,做着每一个动作,仿佛她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这时,我们已经不是局外人,而是筱艳秋本身了。

至于台词能够引发其他角色动作这一特点,虽然在《青衣》中体现不明显,但我们不能忽略它的重要性。《青衣》这片文章中,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的确是少了点,我们能够清晰认识的也就是筱艳秋本身、春来、化妆师,其他一些观众都是我们想象中的模糊的存在。但独角戏也是有角色台词互动的,那是人物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这种对话形式不一定是语言表现,也可能是用动作等。例如“筱艳秋一把抓住化妆师,她想大声告诉化妆师,她想告诉每一个人,‘我才是嫦娥,只有我才是嫦娥’,但是他没有说,她现在只会抖动嘴唇,不会说话。”然后,接下来的两段都是叙述,再接下来,就是“筱艳秋无声地坐在化妆台前……,她镇定自若地,出奇的安静。”这两段本身是有衔接性的,也是筱艳秋的连接动作。她已经激动、失望,但她却不得不向她自己的嫦娥告别,她要以一种她自己认为的方法来告诉世人,她才是嫦娥,虽然过了今夜,她的嫦娥就已经死了。这是筱艳秋用行动自己和自己的内心对话,外化后,就成了她的接连性动作。这种引发角色动作的台词,如果是在其他非独角戏的情况下就会表现得很明显了。

三、总结

散文朗诵可以说是演员塑造角色前的一个基本的演练,也是一个便于实践的过程。舞台语言的基本功是演员应该加强训练的一项重要功课,舞台语言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表演者只有在平时多加强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努力培养自己的理解力、想象力和表现力,这样才能让自己塑造的角色动起来。

参考文献:

[1]赵秀霞.朗读中重音的确定与表达[M].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

[2]房艳凡.有声语言的表达技巧―重音[M].今传媒,2013.

作者简介:

王 睿(1989-)女,蒙古族,河南省南阳市人,硕士,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语言实践。

上一篇:谈大提琴新作品演奏方法 下一篇:浅谈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中林徽因的形象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