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阳县魔芋产业发展情况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9-24 01:35:20

旬阳县魔芋产业发展情况的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S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021-02

继2008年县委、县政府把魔芋确定为县域农村后续产业之后,通过行政推动、市场拉动、示范驱动、科技带动“四轮驱动”措施,全县产业基地快速发展,魔芋已成为中高山区域农民增收的重要项目。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生产环节病害重、种源缺、规模小,经营环节机制僵,加工环节链条短等问题,需要各级各部门加快攻坚破解,以确保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一、成效及特点

1.生产基地初具规模

主攻发展10个中高山无烟无矿基地镇,带动全县发展魔芋总面积5.8万亩,建成规范化林下育种基地5500亩,涌现出了桐木、红军、双河、棕溪等一批魔芋千亩重点镇,涌现出了桐木涌泉、茶园、仁河口水泉坪王莽山、红军茨坪等一批规范化栽培百亩示范点,基地初具规模,每年可开挖2万亩,产鲜魔芋2万吨左右。

2.龙头引领作用显现

县内健兴魔芋公司经技改扩建,具备芋角、精粉、微粉等初加工及魔芋系列食品生产能力,目前年可生产精粉、微粉能力3000吨,年可消化1万吨鲜魔芋,产品销往日本、韩国等国内外地区,供不应求。企业采取“订单生产”模式,在小河、仙河等重点镇建立了收烘(购)站(点),农民产品不愁卖,起到了一定的引领带动作用。

3.产业投入持续增加

县政府协调农业、扶贫、信合等部门捆绑项目支持魔芋产业,每年安排必要的经费和奖励资金。魔芋公司积极争取省财政、计划等行业专项资金,加快企业技改,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扩大生产规模。许多大户、老板、能人看好魔芋前景,积极把三产及其它收入反哺魔芋产业,形成联动效应。

4.合作机制初步成型

“企业+政府+农业部门+基地+农民”的分工合作机制已实施多年、初步成型,政府考核推动、部门技术服务、企业盘活生产、市场效益驱动、农民自主参与,产业化生产的各个要素得到有效整合,形成了企业、政府、农民三方共赢机制。

二、问题及成因

1.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是病害重;管理机制不够灵活;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产业链条短。

2.成因分析

2.1地块选择不当。主要表现在选择在600米以下低海拔区域大田种植,选择在光照太强的阳坡直观坡面种植,盛夏35℃持续高温造成绝收;有些虽选择在阴湿地块,但渍水造成涝害;有些选择在10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种植,冬季冻土层过厚造成冻害;有些选择在粘重的黄泥巴土壤种植,造成水肥通透不畅等。

2.2种源管理不当。近几年我县相继从云南、湖北及商洛等地调种,大多数外调种子的农户病害发生较重。主要是外省市老牌基地病原菌逐年积累、种子本身带菌传播,在运输途中包装不科学、机械碰撞损伤,加之运回后晾晒、消毒不到位,在下种之前已埋下病害传播隐患。

2.3栽培方法不当。应采用充分腐烂的农家肥、林下枯枝烂叶表土层、烧火粪,增施钾肥。魔芋根系分布在球茎上部,应推行“肥做床”、“肥盖面”、种芋坐中央的施肥方式。间套模式只能在中高山阴坡地区推行,且玉米、魔芋密度不宜过大。

2.4田问管理不当。魔芋80%含水,干物质仅占20%,茎叶稍微碰撞即会造成“伤口流水”,引发病菌侵入。

三、形势及前景

1.市场前景广阔

魔芋主要成份为葡萄甘露聚糖,含有十七种人体所需氨基酸,防癌抗癌,应用领域广泛。由于适生区较窄、病害难防难治、基地面积、较小,产品供不应求,价格逐年上扬。魔芋产业大有作为。

2.适生区域广泛

魔芋性喜温暖、湿润、背风向阳的林下小气候,我县地处秦巴山地,年平均气温、日照时数、无霜期、降雨量等气候特征适宜,县内可供魔芋生长的中高山适生林地面积大,巴山地区、旬河流域、蜀河流域适生区域十分广泛,产业基地具备做大做强做优的气候地域条件。

3.多方推动有力

县委、县政府已将魔芋产业列入农村后续产业,作为“农业30亿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予以推进。

4.综合效益显著

若建成基地10万亩、每年开挖5万亩,产量可达5万吨,可带动农民增收2亿元、实现加工增值2亿元。种植、加工及带动的二、三产业,可解决就业1万人以上。生产环节以农家肥为主、无污染,加工企业环节以机械研磨为主、无工业污染物排放,属绿色产品,符合生态立县、产业富民战略。

四、思考及建议

1.科学化规划

魔芋属阴性植物,不同于其它农作物,对种植地块要求十分严格,规划是否科学关乎魔芋产业的成败,考虑轮作倒茬,必须把魔芋布置在实生地块。应选择规划在海拔600米以上、阴坡、背风、沙壤土、肥沃、潮湿的林荫地,避免夏季温度过高、太阳直射时间过长影响生长发育,规避“两病”发生。

2.模式化发展

模式化是对过去实践的总结和提炼。近几年县内很多大户在川道浅丘地区采取魔芋间套玉米模式、但还是不能安全度夏,有些外调种源、碰撞染病绝收。必须汲取教训,顺应魔芋生物学特性,重点推广林下栽培和房前屋后堆栽两种模式,“还芋于林”、“自繁自育”,创造冷凉湿润、肥沃疏松、生态自然的生长环境。

3.科技化支撑

推行全生育期防病栽培措施,每个技术环节都要以防病为核心,重点要把好八个技术关口,即:科学选地关、芋种自繁自育关、大小分类栽种关、使用农家肥料关、还芋于林栽培关、科学田管关、安全越冬关,依靠科技,防病避灾,促进魔芋产业增产增效。

4.产业化引领

在抓产中环节建基地的同时,要重视产后加工及产前信息引导,实现产、加、销一体化、贸工农一条龙服务。千家万户自发种植很难统一标准,鼓励企业从产前抓起、亲自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与农户缔结利益共同体,承担社会责任。。要招商引资把产业链条向食品、医药、添加剂等下游产品延伸,实现多环节加工增值。

5.机制化推动

加强组织领导,将多方合作机制引向制度化、规范化。健全完善考评机制,重点镇重点村必须建立种芋繁殖基地;争取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魔芋产业的风险保障机制;捆绑扶贫、农业、财政等项目,健全投入保障机制;督促企业自建基地的订单机制;鼓励农技干部带薪创办示范基地等技术支撑机制。用机制聚合各方生产要素,形成发展活力。

上一篇:陕西澄城苹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下一篇:安阳市种苗花卉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